嬰兒從出生後到一歲之間,是需要父母投入精力最多的年齡段。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成為媽媽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作息規律完全跟著寶寶轉,有時候剛想閉上眼睛歇一會,剛才還睡著的娃不知怎麼又醒了。
頻繁驚醒的娃讓新手爸媽苦不堪言,但實際上,寶寶才是對睡眠最需求最強烈的那位,如果寶寶在睡眠過程中常有些小插曲,很可能是寶媽的一些睡前準備沒有做到位。
曉靜在寶媽群裡抱怨,自己當了媽後,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睡過一個超過六個小時的覺了。儘管小嬰兒確實都是睡短覺,但是餵奶的活兒完全可以爸爸代勞呀。
提起這個曉靜更是一臉幽怨:「我家孩子好像特別不省事兒,總是沒頭沒腦地哭,孩子不會說話,我也不知道是哪出了問題。」
熱心的寶媽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是不是腸絞痛,你給孩子飛機抱了嗎?」「餵奶之後拍嗝了嗎?」「拍個照我們看看穿的什麼衣服」。
曉靜頓時有些招架不住,讓孩子睡個好覺,還有這麼多睡前流程要做嗎?
嬰兒出生後平均每2~3小時需要進食一次,其餘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隨年齡增長,清醒時間越來越長,睡眠越來越規律。
睡眠期是嬰兒繼續身體發育的時間段,能睡個好覺不僅是對媽媽的解放,對孩子來說更是直接影響發育速度與健康狀態。
1. 腸胃不舒服
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消化系統都處於較為稚嫩的狀態,腸道發育不完善,飲食上稍有差錯就會引起不適。
吃得太多、吃的太少、脹氣、腸絞痛都會讓寶寶在睡夢中因不適醒來,媽媽與爸爸要熟練掌握「飛機抱」。
2. 驚跳反射
驚跳反射又稱莫羅反射,多發生於0~3個月嬰兒,在嬰兒平躺或睡眠時,突然受到驚嚇而做出手指張開,雙臂伸直,甚至雙腿也會繃緊的動作,多會在四個月左右消失。
驚跳反射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主要是由於寶寶太小,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
3. 長牙
嬰兒多在半歲至一歲之間開始長牙,直到2周歲前乳牙全部出齊。
很多寶寶的長牙過程並不順利,在小牙萌出的過程中,寶寶會出現口腔不適、牙齦腫痛、流口水等問題,即使是睡夢中,也常會用小手拍打腮部,哭鬧難哄。
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牙膠,通過刺激牙床,幫助他緩解不適。
1. 拍嗝
不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的孩子,在吃過奶後,都要先拍嗝再哄睡。
具體做法為將寶寶豎抱起來,頭靠在媽媽肩上,一隻手託住臀部,一隻手輕拍寶寶背部,直到聽到寶寶發出嗝音再放下。
2. 調整被褥與衣物
給寶寶穿衣切記不要束縛寶寶,而是讓嬰兒以最放鬆的狀態自然入睡,由於在子宮內胎兒多為蜷縮狀態,嬰兒也多數喜歡蜷縮雙腿,手臂自然攤開的睡姿,不用刻意糾正。
只要寶寶背部溫暖微微出汗,就表示孩子不冷,不必過多地加蓋被褥與衣物。
3. 做好睡前準備
嬰兒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淺睡眠狀態,因此嬰兒的睡眠環境一定要安靜,防止驚醒孩子,同時為保護孩子視力,在夜晚不宜開燈睡覺。
糖果媽媽叮囑:如果寶寶哭鬧不休,注意觀察孩子的外貌、排便、體溫有無明顯異樣。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