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和馬鈴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字

2020-12-22 騰訊網

[摘要]雖然兩種作物分別有名義上的通名「甘薯」和「馬鈴薯」,但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沒有那麼通用。相反,中國各地對這兩種作物命名上的想像力可謂異彩紛呈。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對同一種東西往往有不同稱呼。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熱衷於記錄這些不同的叫法。如《左傳》裡面就提到楚國把「虎」稱作「於菟」。而《爾雅·釋器》中則記載對「筆」的稱呼各地也有不同,如有叫「不律」的。漢朝楊雄的專著《方言》裡更是詳細地給出了很多物事在當時不同方言區的說法。

這種習慣至今亦然,如同一種蔬菜,上海叫「青菜」,北京叫「油菜」。江浙人說的「包菜」西安人就稱「蓮花白」。荷花的莖大多數地方稱作「藕」,西安則是「蓮菜」。廣東人熟悉的「芽菜」在嶺北卻是「豆芽」。海南人所謂的「石榴」在臺灣成了「芭樂」。

不過,比起兩種食用根莖類作物的名稱的多樣性,以上所有都是小巫見大巫,只得甘拜下風。

這兩種作物的學名分別是「甘薯」、「馬鈴薯」。

《爾雅》中描述了一些物事在不同地方的叫法

名字有多少

雖然兩種作物分別有名義上的通名「甘薯」和「馬鈴薯」,但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沒有那麼通用。相反,中國各地對這兩種作物命名上的想像力可謂異彩紛呈。

以「甘薯」為例,全國至少有薯、薯子、薯仔、薯薯、苕芋頭、山藥、山藥兒、茴、番薯、番苕、番芋、番蘿、番葛、山薯、山芋、山蘿蔔、地瓜、紅薯、赤薯、朱薯、紅苕、紅芋、白薯、白苕、白芋、白山藥、黃薯、黃苕、黃山藥、甘薯、甜薯、糖薯、甘蘿蔔、花薯、花芋、飯薯、飯芋、沙芋、粉葛、紅山芋、白山芋、回子山藥等稱呼,總共不下四十種。

「馬鈴薯」更是不遑多讓,有「薯」、薯仔、薯囝、薯崽、薯菇、芋頭、山藥、山藥豆、山藥蛋、山藥圪蛋、洋薯、洋苕、洋芋、洋芋子、洋芋頭、洋芋卵、洋芋哩、洋芋崽、洋芋艿、洋嗯艿、洋芋果、番芋卵、番芋囝、番仔薯、番仔芋仔、番人薯、番人芋、番鬼薯菇、番鬼芋、紅毛芋、荷蘭薯、山芋頭、山芋蛋、山豆子、山蔓菁、山蔓菁蛋、山蔓菁兒、地豆、地豆兒、地豆子、地蛋、地蛋子、地瓜、地瓜蛋兒、地瓜子、地蔓菁、地蔓、土豆、土豆兒、土豆子、土蔓菁、花生芋、麥子芋、馬鈴薯、馬鈴芋、馬鈴豆、冬薯、雪薯、冬芋仔、冬菇、洋番薯、洋番芋、洋山芋、洋山薯、洋紅薯、洋黃芋、洋花芋、番仔番薯、紅毛番薯、洋毛番薯等,名字數量超過七十種。

為什麼甘薯和馬鈴薯的名字如此之豐富呢?

中國街頭常見的街景,有人稱之為烘山芋,有人稱之為烤白薯

為什麼會有不同名字

一種東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長期方言隔離、音變不同導致名字發生了變化。如上述「筆」被稱作「不律」,實質上是上古漢語pr-複輔音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演化,叫「不律」的將這個複輔音拆成兩個音節分別發音。

稱呼老虎為「於菟」很可能也是這樣的情況,這兩個字上古漢語音qaadaa,而一般的「虎」上古漢語則是qhlaa』。和漢語的諸多親屬語言比較可發現,古代緬語對老虎的稱呼為kla,成書於唐朝的《蠻書》則記錄當時的古白語稱呼「虎」為「羅」,對應la音。對應一個詞根。

但是甘薯和馬鈴薯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這兩種作物洋洋灑灑幾十種叫法,並不是由於一個詞的方言分化而成,而是選擇了不同的語素和命名方式。

這兩種作物之所以名字如此豐富,實在是因為出現得太晚,作物傳播路徑太多樣,以至於名字無法統一了。

楚國令尹子文,名為「鬥榖於菟」,即老虎哺乳的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就從域外引入各種各樣的農作物,現今中國人熟悉的很多蔬菜水果究其根本都非中原土著。從最早的麥、後來的葡萄石榴、更晚的西瓜等,中國人不斷用舶來品充實自己的餐桌。

但是比起甘薯與馬鈴薯,這些早期引進的物種引進路線較為單一,基本上是從西域進入中土。又有充足的時間讓其通名通行全國,加之如葡萄、石榴更是進入時就帶上了名字(分別來自巴克特利亞語bādāwa和帕提亞語Aršak),因此其名字較為統一。

可惜的是,甘薯和馬鈴薯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番薯變甘薯

甘薯屬旋花科,原產中南美洲,很早就為印第安人所栽培。作為一種產量高、味道好的塊莖類作物,其栽培歷史可直追史前時期。

但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甘薯基本上只限美洲人食用。除了美洲人之外,唯一有幸共享番薯的則是南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人。玻里尼西亞先民在哥倫布之前就已經通過某種方法登上了美洲大陸並順利返航,帶回了甘薯。至今紐西蘭英語中仍然把甘薯稱作kumara(來自毛利語kumara),和其他英語國家稱其為sweet potato或者yam不同。

Yam到底指什麼在英語中如中國「山藥」指什麼一樣混亂,甘薯、山藥、甚至芋頭都有可能。

不過,當時在中國,也有一種被稱作「甘薯」的東西。

西晉惠帝永興二年,嵇含寫了《南方草木狀》,其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甘薯」的作物。他認為甘薯「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和葉片都和芋很像。果實像拳頭,「皮紫而肉白」,味道和薯蕷一樣。

此後這種名為「甘薯」的作物還多次出現於各種古籍之中,甚至有人認為此「甘薯」就是現代說的美洲甘薯。

從中國海外交流史看,這顯然不太可能。上古時期中國人並沒有和美洲人有接觸,也無從引種這種產自美洲的植物。而美洲甘薯作為糧食,產量很高,味道也很好,很難想像中國人如果真的已經取得了美洲甘薯的種源會長期將其束之高閣。中國古籍中所謂的「甘薯」更可能是山藥之類的作物。

美洲甘薯首次成功引入中國在明萬曆年間。關於甘薯進入中國,其故事大多是在海外的華人在異邦見到甘薯、因對方貿易封鎖求購不得,遂冒著被抓捕的生命危險以各種巧計帶回中國。如傳萬曆十年東莞人陳益從越南引番薯至東莞,同期電白人林懷蘭引越南番薯入廣東電白皆歷經千辛萬苦。

而最可靠、影響最大的一次引種則是萬曆二十一年陳振龍引呂宋甘薯到福州長樂縣。呂宋人同樣不準外國人帶甘薯回國,於是陳振龍把甘薯藤編入船繩之中方逃過檢查。回閩後其子陳綸獻甘薯於福建巡撫金學曾。金在試種後飭令全省各州府種植甘薯。

甘薯並非一次引入中國,在中國廣為栽種甘薯後,尚有外國優良品種輸入,如清朝就數次有文來薯(產自今汶萊)輸入的記載。而且輸入路線也不光從東南沿海一地,地處西南的雲南也是最早栽種甘薯的省份之一,而其薯種可能直接引自東南亞,西部地區的甘薯很有可能是從雲南北傳。

雖然甘薯萬曆年間就已引入閩粵並開始廣泛種植,但由於其薯種不耐嚴寒,清朝以前在各北方省份栽種並不廣泛,甚至連江蘇在乾隆以前栽種甘薯也未成氣候。但乾隆以後,由於中國人口膨脹,加之技術瓶頸獲得解決,甘薯的栽種面積驟然擴大,遍及大江南北,而其名字也經歷了爆炸式增長的過程。

窖藏甘薯塊莖越冬的技術最早起源於山東。

早期甘薯主要種植於閩粵地區,閩粵對甘薯的外來屬性知道得很清楚,因此和「番人」、「番仔」一樣,閩粵地區對甘薯的稱呼多以「番」冠之。

但當甘薯北傳後,它的外來色彩就漸漸減低。當其傳入長江中下遊的平原地區後,平地人只注意到這種作物來自閩浙的山區,所以多稱其為「山芋」之類。而在廣大華北、西南地區,人們對其顏色更感興趣,各種紅、白、黃的搭配也就應運而生。

洋氣的馬鈴薯

而馬鈴薯傳入中國就更加晚了。

相對甘薯的香甜可口,同樣起源於美洲的馬鈴薯味道寡淡。其主要優勢是耐貧瘠土壤,在美洲分布於高海拔的安第斯山區。由於馬鈴薯味道不如甘薯,歐洲人對它起初並不感冒,只有愛爾蘭這樣糧食生產困難的歐洲邊區為了生存才不得不大規模種植馬鈴薯。

疑似馬鈴薯的作物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同樣是在萬曆年間,當時寓居北京的紹興人徐渭記載了北京出產一種叫「土豆」的作物。不過對於這種土豆到底是馬鈴薯還是中國本土的某種作物尚有爭議。

馬鈴薯真正在中國大規模鋪開種植髮生於19世紀。自此開始,馬鈴薯大量出現於各種方志之中,開始為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做貢獻了。

相比甘薯,馬鈴薯較為適應北方乾冷的氣候,在中國的傳播路徑也更加多樣。又因為時間更加晚,名字也更為豐富。

閩粵地區繼「番薯」之後再次引入薯類作物。但是因為「番」已經被甘薯佔用,因此不得不變換花樣,變成「番人」、「番鬼」、「紅毛」、「荷蘭」薯之類。更有甚者如廈門把馬鈴薯稱作番仔番薯,番上加番。

而在19世紀,西南西北也多次獨立引入了馬鈴薯。由於西南西北多高寒山區,馬鈴薯的出現意義尤其重大,如在四川涼山地區的會理州、雷波廳,馬鈴薯均成為山區人最重要的糧食來源。

雲南有特殊品種的紫心洋芋,顯示西部馬鈴薯引種或有不同路線。

對這些地方而言,馬鈴薯來自更西的西洋,最常見的稱呼往往是「洋芋」或其變體。在山西,則因傳說其出自西方的「回國」,故而回回山藥的說法開始流行。當然,北京的「土豆」作為一個顯不出半點洋氣的土名仍然得到沿用。

由於馬鈴薯擴散得實在太晚,各種簡單的名字早已被其他根莖類植物佔用,因此馬鈴薯在很多地方被迫和其他作物共享名字,只是多了個修飾而已。上海常見的「洋山芋」出現於20世紀早期,即為此中代表——和馬鈴薯比起來,甘薯已經被視作土產了。

只是神奇的是,在諸多漢語名稱中脫穎而出的「甘薯」和「馬鈴薯」在口語中的普及度都不算高,往往限於少數地區,殊為難解。同樣源自美洲,俗名眾多的「玉蜀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未來,這三個名字到底能否像「葡萄」、「石榴」這樣一統華夏,實在讓人很難樂觀起來。(文/鄭子寧)

延伸閱讀:

姚堯:《從甘薯、馬鈴薯的名稱分布看外來作物的命名方式》,《語言科學》2015年06期

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甘薯的學名叫紅薯?他有什麼樣的故事?你真的明白嗎
    在我的家鄉蘭陵,紅薯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紅薯。據老人說,土地開發面積小,糧食供應短缺,幸運的是,在山野丘陵裡有「數之不盡」紅薯,這使他們免於飢餓。紅薯的學名是紅薯,又稱土豆、紅薯和土豆。他屬於管狀花目,成熟的甘薯莖長兩年多,臥在地上。
  • 如何做脆皮烤的甘薯薯條
    今天我可以自信地說,酥脆的烤箱甘薯薯條的秘密是多餘的澱粉和油的組合。他們一起工作,在薯條上製作薄薄的塗層,當烤制時,變得令人愉快地酥脆,而紅薯軟化。隨著最簡單的變化,我們結束了脆皮甘薯油炸,內部柔軟,仍然足夠浸漬。為什麼玉米澱粉能夠製作脆皮炸薯條?
  • 紫色馬鈴薯、紫山藥、紫薯,營養有多高?
    經過多年的研究種植,已經衍生出很多品種,人們給它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黑美人、黑金剛、黑玫瑰1號等。紫色馬鈴薯除了具有普通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外,最大的特點在於富含花青素,含量比普通馬鈴薯高很多,高達40mg/kg。
  • 中國將大力種植馬鈴薯以確保糧食安全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1日報導:中國寄望薯類作物,特別是馬鈴薯和甘薯種植以保證滿足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糧食供應。謝開雲, 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絡處專家說種植馬鈴薯和甘薯將幫助中國實現到2020年糧食增產1,000億斤的目標。
  • 怎樣種植紫色馬鈴薯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種植,已經衍生出許多品種,如黑美人和黑金剛。紫色馬鈴薯適合在中國所有主要和次要馬鈴薯產區種植,種植方法基本相同。目前紫色馬鈴薯在國內栽培面積尚小,市場價格每公斤6~8元,相當於普通馬鈴薯的6~8倍,一般畝產量約2500公斤,經濟效益超過1萬元。因此,紫色馬鈴薯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備受廣大農民關注。
  • 紫色馬鈴薯種植技術
    每天分享圈中資訊和技術讓忙碌的新農人閱讀更有效率持續關注和轉發也是促進農業知識傳播的有力力量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凱瑞百穀馬鈴薯 即可關注 。紫色馬鈴薯富含花青素,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抗癌、美容和防止高血壓等多種保健作用。因此,紫色馬鈴薯既可以作配菜,又可作特色菜餚,還是很好的提取花青素的加工原料。經過多年的研究種植,已經衍生出很多品種,如黑美人、黑金剛等。
  • 哪種甘薯好吃?「『三峽杯』十大好吃甘薯」新鮮出爐
    正是甘薯飄香時節,首屆「三峽杯」十大好吃鮮食甘薯品鑑會日前在渝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育種單位選送的34個甘薯品種激烈角逐,肉質、甜度、香味、水分……口感風味、內在營養、外觀形象各項指標一一比拼,最終,廣薯72號、渝紅心薯98等奪得好吃鮮食甘薯前十名。
  • 甘薯種植技術
    甘薯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薯,是一種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脊、病蟲害少等特點,很多地區都有栽種。下面就給大家介紹甘薯種植技術與管理。4、栽插方法甘薯栽插在保證薯苗成活的前提下儘可能淺栽,薯苗栽得淺,入*節處於*質疏鬆、通氣性好、晝夜溫差大的*層裡,有利於塊根形成和膨大。栽插時,首先澆足窩水,栽插方法有直栽、斜栽、秤鉤栽、船底栽、水平栽等。
  • 澱粉品種那麼多,哪種適合勾芡,哪種適合油炸,具體區別有什麼
    澱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綠豆澱粉、木薯澱粉、甘薯澱粉、紅薯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角澱粉、藕澱粉、玉米澱粉等等,是不是一聽這個名字就有點雲裡來霧裡去。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常用的三種澱粉主要為:玉米澱粉、土豆澱粉、紅薯澱粉,如果你能把這三種澱粉分清了,基本上就很厲害了。
  • 甘薯遇上卷葉蟲怎麼辦?
    中午12點多,一個電話打破了我午休的寧靜,「我的紅薯全卷葉了,被卷的葉子裡還有蟲,該怎麼辦?」語氣十分的急切。
  • 牛羊為什麼不能吃玉米幼苗以及堆悶的大白菜和露水草,霜打草呢?
    一般的症狀吃多了以後一般半個小時以後才會發病,病牛躺臥在地呻吟不安、有大量泡沫流出、抬頭伸頸呼氣、呼出的味道有苦杏仁味兒這基本上已經可以診斷了。可是黏膜變得潮紅、血液變得鮮紅、全身大量出汗。嚴重的話瞳孔散大、肌肉震顫、有驚厥現象。
  •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教案
    、西紅柿、甘薯、月季等。3、 總結生物俗名的缺點:由於世界上國家,民族眾多,語言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相同,這樣造成生物名稱的混亂和交流研究的許多困難。(二) 生物的學名1、學名創立的必要性:由於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學家都迫切希望能有一個統一生物名稱。
  • 世園會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打造輪胎生態園 講述綠色環保故事
    北京日報 記者 李瑤距離北京世園會開幕不到30天了,世園會園區建設和布展全面衝刺中。在國際室外展園區的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3500條廢舊輪胎被再度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遺產「莫瑞梯田」的翻版,4000餘株不同品種、不同花色的馬鈴薯、甘薯作物也將陸續在梯田落地種植,一個輪胎生態園正在講述著綠色、低碳、環保的生動故事。
  • 馬鈴薯開會:別拿土豆不當乾糧(多圖)
    1959年汪曾祺在張家口勞動改造,因表現好,有美術才能,被派到張家口沽源馬鈴薯研究站畫畫。他畫葉子、畫花,最後畫馬鈴薯莖塊,先畫一個完整的,再切開畫一個剖面。都畫完後,馬鈴薯就沒用了。放著會氧化變質,扔了可惜。汪曾祺把土豆們隨手埋進牛糞火裡,烤烤,吃掉。他曾自誇:「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 中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與一次生物入侵事件有關
    ,使得與綿羊相關的羊毛、羊乳、羊肉等產業,成為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個重要產業,由於羊的數量非常多,澳大利亞還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玉米和馬鈴薯則可以在山地、丘陵一帶種植,馬鈴薯甚至可以在非常貧瘠的高寒之地種植,而甘薯、玉米則不受地形垂直高度的影響,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傳入我國,番薯和馬鈴薯(土豆)則稍微晚一些,大概在萬曆年間傳入我國,但是,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並未推動明朝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因為在明末清初之時,這三種作物並未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 四川省優質甘薯推介會在南充召開
    為促進四川甘薯產業「轉方式、調結構」,展示南充市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的最新成果,11月14日,由市農業科學院和市農業農村局共同組織實施的四川省優質甘薯品種推介會在南充市西充縣佔山鄉白山坡村氧森谷農業有限公司基地召開。
  • 紫色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富含花青素,含量高達42.80mg/kg,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增強體質、抗癌、美容和防止高血壓等多種保健作用。因此,紫色馬鈴薯既可以作配菜,又可以作特色菜餚,還是很好的提取花青素的加工原料。
  •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 初哆咪美食:烤西南甘薯恁好吃你知道是咋做的嗎?
    這些兩次烤西南甘薯實際上是一頓飯。您把它放在盤子上,這是一頓全餐。它不需要任何方面或其他東西。它既餡料豐富,美味又容易。 如果您的孩子對食物接觸或其他食物塞滿了食物(顯然是我的食物,請參閱下面的報告卡),那麼您可以將餡料和番薯分開,當然,也可以將它們分開。理想情況下,他們只是潛入水中,並意識到這些鹹味食材與紅薯搭配得多麼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