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時間:2001-04-10 17:24   來源:

  唐宋以來,大陸因屢受戰爭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漢人更多,他們已在此地建造茅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不僅到海上捕撈魚蝦,而且在島上種植胡麻、綠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漁、牧,女子紡織的聚落社會。大陸漢人開拓澎湖之後,開始向臺灣島發展。據親自到過臺灣的元代著名地理學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記載,當時臺灣東部高山峻岭,林木蔥鬱,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種植黃豆、黍子。大陸商人將處川的瓷器等貨物運到臺灣與當地土著居民交換硫黃、黃蠟和龐皮。  
  隨著大陸人民的不斷遷居澎湖,宋元政府注意並開始了對澎湖的管理。
  曾在福建任官的南宋著名詩人陸遊(1125―1210)的感昔詩說:「行年三十憶南遊,穩駕滄溟萬斛舟。嘗記早秋雷雨後,舵師指點說琉求。」由此說明東南沿海百姓對琉求(臺灣)是了解的。
  南宋乾道年間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宋代文獻《汪公行壯》中記載,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當泉州郡守,當時海上有沙洲數萬畝,稱為「平湖」。時有毗舍邪人侵入,割盡人民所種的作物。後來,為保護當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對200間,派軍民屯戍。這裡所說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後,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寫道:「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澎湖已有不少居民,並在那裡定居,而且已經從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經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已經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了。這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在臺澎地區正式駐軍。
  《元史·琉求傳》說:「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從對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裡的琉求指的是臺灣。
  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鎌倉幕府朝貢,因被拒絕,於是出兵徵討日本,途經流求(臺灣)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萬戶楊祥請求帶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發兵攻擊,朝廷從其請。當時有從小生長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吳志鬥主張先從澎湖發船往諭,了解水勢地利,然後發兵。當年10月,元政府命楊祥為宣撫使,給金符,吳志鬥為禮部員外郎、阮鑑為兵部員外郎,給銀符,往使流求,這是元朝當局經營流求的開始。第二年,他們從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見一個低而長的島嶼,楊祥以為已到流求,率眾船停靠島邊,命令劉閏帶領200餘人分乘11艘小船上岸。島上的人聽不懂他們的話,引起爭執,元軍被殺 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繼續航行,抵達澎湖。第二天,因吳志鬥失蹤,只好返航,招渝流求的任務沒有完成。過了5年,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並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圖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再次赴流求招諭。這七八年是元朝積極經營臺灣的時期。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為了便於對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巡檢職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負責巡邏和查緝罪犯,併兼辦鹽課。澎湖巡檢司的出現,說明元朝政府已經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
  宋元兩朝在澎湖、臺灣的設官建治,說明早在12―13世紀,臺灣就已經歸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了。
  

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即墨丁字灣外口有個栲栳島,古代曾在此設立過巡檢司
    因為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時期,即墨縣都在這裡設立過一個叫做「栲栳島巡檢司」的機構,加強管理。在很多史料當中,都會見到關於這一機構的記載。如《讀史方輿紀要》載:「栲栳島,(即墨)縣東北九十裡。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從字面上看,「栲栳島巡檢司」這個名稱很是威風。那麼,它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元朝時的澎湖 設立巡檢司 不可能晚至1360年
    今天就來說說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的這一段歷史,希望大家會喜歡!澎湖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的年份,由於歷史記載含混不清,相互歧異,過去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或說在「十三世紀中葉」,或說在1360年,上下相差竟達百年,有的又說在元世祖至元末年,還有的說在元順帝至元年間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太平縣居於寧國府的最南端,而在太平縣最南邊的弦歌鄉,明代曾建有「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明代,朱元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官階雖只有七品,但是「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因而有明一代,監察御史一職十分重要。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明清時,巡檢司的巡檢為九品之末品(從九品),官位極為卑微,但在州縣行政框架中,尤其是從基層治安的視角來看,巡檢司則是一個重要機構。北宋、南宋兩代,蘇州先後設置的巡檢司有:平望巡檢司、甪頭巡檢司、震澤巡檢司、吳縣長橋巡檢司、汾湖巡檢司、同裡巡檢司、崑山巡檢司等。元代,在蘇州府設置了更多巡檢司。吳縣的木瀆巡檢司、胥口巡檢司、崑山的巴城巡檢司、嘉定的中槎巡檢司、吳塘巡檢司都成立於元代。
  • 凸顯歷史特色 建巡檢司公園 沙角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沙角村美麗鄉村特色村建設工程包括砂石漫步道、生態停車場、巡檢司主題公園、農家庭院改造、河道遮擋矮牆、成品垃圾分類箱、外牆塗料等。建設巡檢司主題公園,讓「巡檢司」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再次進入人們視線。不少人在問,「巡檢司」是什麼?它是人名地名?還是官名或是單位名?據《中國官制史》等史料記載,巡檢司為我國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下的基層防衛機構,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
  • 老物件見證宿遷往事 這兩扇門是劉馬莊巡檢司的遺存
    經過他認真查考和反覆研究,發現這個徐衙門的說法其實是被誤傳了。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個巡檢司衙門,民間當時稱之為巡衙門,以便和不遠處的千衙門區別開來。後來,巡衙門在清朝末期被廢除,天長日久,民間便糊裡糊塗稱之為徐衙門了。
  • 黃忠鑫:論明清時期海南巡檢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義
    黃忠鑫:論明清時期海南巡檢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義 2017年09月22日 16:45 來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作者:黃忠鑫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龜峰巡檢司」駐地考
    下村和小漁墅巡檢司的記載僅見於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七《防海》,志中載有「國朝十一年(1378)二月……沿海巡檢司一十處,管烽堠九十三處」。其下列的「巡檢司一十處」中有「下村巡檢司」和「小漁墅巡檢司」,「下村巡檢司」管撥的烽堠有「攔頭、濛灣、劉家山、小王孫、大王孫、後嵯、關山、玄中巖、下村頭」。
  • 洪卜仁開講:福建管轄臺灣數百年
    澎湖曾隸屬於晉江    長期以來,臺灣的古地名有多次更動,有澶洲、夷洲、琉球,但是臺當局否認這種說法。那我們就從史書記載的澎湖與福建的關係說起。    宋代宗哲元?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增設管理外貿的市舶司。
  • 鷓鴣巡檢司遺址引關注 相當於古代「邊防所」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泉州東海街道留有鷓鴣巡檢司遺址,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興趣和關注。鷓鴣位於晉江海河分界點記者了解到,鷓鴣巡檢司位於晉江入海口突出部,建在堤壩下面。走到堤壩下,經過一條一米多寬、二三十米長的曲折石板橋,就可以走到巡檢司遺址。巡檢司遺址處,海浪輕拍岸邊礁石,一座燈塔在秋日下默默佇立著,塔身有藍色油漆斑駁不堪。燈塔旁,建有一座宮,宮門正上方匾額寫著「鷓鴣古地」四個大字。宮後面,立著兩塊石碑。
  • 峰西有弦歌之二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其鋪陳查照批申內事理,著落太平縣給發一副與巡檢司收管,候上司經過,該司送用,為此備雲刊榜豎立,永為遵守施行。」此碑不知今日在否?到了清代,原在明代設立的巡視制度撤消,皇城北遷,三府會館也是天高皇帝遠,地理位置的優勢沒有了,欽差大臣的光臨也越來越少,「國(清)朝以來,裁巡按之官,輶軒不至,故三府之會館以廢。」到了雍正年間,三府會館在郭村巖前暴發的一次特大山洪中衝毀了。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1952年臺大教授林朝棨在澎湖作地質調查時,發現北宋神宗時期的「熙寧元寶」銅錢和一些鐵器及陶瓷殘器;以及1965年宋文薰教授和林朝棨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在澎湖發掘出北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銅錢及許多宋代青瓷殘片。而2003年,竟然在澎湖發掘出「唐代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元初積極經略海外,曾派兵南徵安南、佔城和爪哇,兩次東徵日本,對於近在咫尺的臺灣,自然不能無意,故有兩次招撫臺灣之舉。據《元史》留求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十月,元世祖派遣楊祥、吳志鬥、阮鑑等一行,攜帶詔書,出使招諭留求。次年春夏之交,他們自澎湖出發,遇到一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派人登岸察看,因言語不曉,被殺死三人,遂無功而還。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元朝設巡檢司 與徵日本無關 元世祖手下的臺灣
    可見,元朝在那湖設巡檢司。必然發生在1349年之前。行省平章政事件化帖木兒,和廉訪金事般若帖木兒,互相傾軋」.「興泉兩路.「……鬧了七年的兵災。」至正二十年(136。年)興化、泉州豪霸「陳從仁、林德隆作難,兵連不解」。造成了「元政衰.四方兵起,國令不行」的局面。元朝政府在八閩之地.名存實亡。在這種形勢下。怎麼還能去澎湖設巡檢司呢?
  •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沙角巡檢司 就設在今石橋頭鎮沙角村
    「擔司城」平整了沙角巡檢司舊址《嘉靖太平縣誌》載:「沙角巡檢司 在第三都海角,舊隸黃巖縣,在岐頭山下,後徙今址,去岐頭一裡許。洪武二十年,台州衛指揮霍遠偕百戶徐成建。牆垣周圍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六尺,公廨、弓兵數俱與盤馬巡檢司同。」而同書盤馬巡檢司的記載是:「在第六都盤馬山,舊隸黃巖縣,洪武二十年廣洋衛指揮方鳴謙奏建。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不過,最近有明粉裝著看不見我的文章(實際上他們總是盯著我的文章),搬出什麼彭湖巡檢司、鄭成功甚至鄭和來證明臺灣明朝管轄著臺灣。因此,我決定重新寫下本文,專門來說說明朝是否管理過臺灣。注意,本文引用的史料較多,慎入。一,關於彭湖巡檢司許多明粉認為:明朝設置了彭湖巡檢司,因此臺灣島隸屬於明朝。
  • 澎湖駐軍與市舶司的設立
    澎湖駐軍與市舶司的設立 時間:2003-01-16 14:14   來源:   唐、五代以來,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人民大批向南遷移到東南地區尤其是福建。而東南地區的開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進一步吸收北方人民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