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反對或是不去完成,都會被認為是「錯誤」。
或是孩子做的某件事情,家長不認可,也會被貼上標籤,認為孩子不聽話,慢慢形成了偏見。
其實父母不會換位思考,只用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孩子,這本生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帶來了不少的傷害。
父母的偏見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生活,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常態,最終只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疏遠,與父母產生隔閡。
朋友小欣的兒子已經十二歲了,最近開始迷戀上了編程課程。小欣時常看見兒子,很晚了還在研究編程的書籍,很是認真。
這成為了小欣非常擔心的事,萬一耽誤了學習成績可怎麼辦。於是,小欣與孩子進行了一次交談,但似乎結果並不理想。
小欣認為這麼多的時間浪費在興趣上,必然會影響學習,就算兒子不願意放棄,做出了讓步,保證不耽擱學習也不行。
兩人最終也沒達成協議,難道除了學習,都是「不務正業」嗎?可能這就是媽媽慣有的偏見吧。相信很多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① 天天看手機,就是不認真學習
孩子如今都是人手一部手機,不是用來學習,就是用來聊天、玩遊戲,手機不離手,已經是常態。
不管孩子在拿手機做什麼,都會受到父母劈頭蓋臉的臭罵:又在玩手機,不學習就只懂天天玩手機。時間一長,就會對孩子產生偏見。
其實孩子學習疲勞之餘,偶爾也想放鬆一下,父母不要不停的在孩子身邊嘮叨和貼標籤,這明顯對孩子是不公平對待,可能使孩子的性格變得偏激。
② 吃得零食過多,自然不好好吃飯
孩子吃飯的事,一直都會讓父母頭疼不已。先不說挑食,現在的零食也是讓孩子眼花繚亂、愛不釋手,於是,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因此而不好好吃飯的。
孩子之間喜歡分享零食,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吃了過多零食就會減少飯量。父母有時不應該妄加斷論,不如問清楚緣由才好。
還有些孩子回家吃飯,只要飯量小一點,就會招到父母的質疑:在外面吃什麼了?又不好好吃飯。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直偏見,有時孩子會很無奈。
③ 發表自己的意見,被看作是對著幹
面對父母的批評,孩子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但是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是頂嘴,是對著幹,不免惱怒生氣。
無論孩子做的事是否正確,父母總會認為都是違背自己的意願,竟然不把自己的話當回事。
其實父母的威信受到質疑時,孩子同樣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也可能漸漸養成說謊的習慣。
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言的權利,長久下來,孩子就會沒有主見,失去自信。
1)對孩子有信心
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性格敗壞,父母在遇到任何事情時,都要積極地去教育、引導孩子。對孩子有信心,才能慢慢地養成好的品性。
父母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和他人齊了衝突,不要急於怪責,聽聽事情的來龍去脈,也許是忍無可忍之下的舉動。
父母遇事一定要選擇相信孩子,往好處去想,孩子這麼做,肯定有他的理由,給予孩子權利。
2)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有時會不由分說,一準認定是孩子的錯。其實不如給孩子一次解釋的機會,說明緣由,才不會造成誤會。
父母不能一味的只相信自己,應該先摒棄自己的成見,事無大小,仔細聽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再做定論也不遲。
3)與孩子良好地溝通
父母與孩子時常地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管是什麼問題,從學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無話不談,做「朋友」才是正確之道。
父母要時刻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的洞察與幫助孩子,保持平等的交流,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對孩子不要帶有偏見,真誠的溝通會事半功倍。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聽話,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時間一長,難免會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偏見。
這些成見看似不起眼,但對孩子會造成傷害,積極地改變自己的想法,才是教育的良策。
♥ 媽媽寄語
孩子都是天使,沒有一直的「壞孩子」。父母也不能總把事情往壞裡想,多與孩子溝通,有時聽聽真實的想法,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今日話題
你對父母對孩子有偏見是怎麼看的?你有過什麼童年經歷嗎?歡迎和大家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