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重要嗎?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籠統,我們默認為是孩子上學時的考試成績吧。即使是學習考試成績,我覺得也應該是分階段辯證地來看。
首先是小學低年齡段,是興趣和習慣養成期,不應該過分看重成績。這個階段一般指小學三年級前,這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好的學習成績是自然而然的事。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和上課認真聽講等習慣,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也是必然的結果。在這個階段也需要關注成績,把它做為一個參考,通過成績知道孩子哪些地方薄弱,需要關注和加強。
第二階段小學高段和初中低段,是知識面和能力的拓展期,需要適當關注成績。這個階段一般指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是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和能力初步培養的階段。主要是通過增加孩子的閱讀量和閱讀面以及社會實踐內容來實現,比如多去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和科技館等等,多看一些名人傳記和接觸身邊的能人達人,開拓一下孩子們的視野和訓練他們的思維方式。在此階段孩子們的成績開始出現分化,需要適當增加關注,防止出現偏差和自信心減弱等現象。
第三階段是中考前到高考結束,是學習能力的體現期,靠成績說話的階段,需要正確關注和理性對待。毋庸置疑,中考和高考都是靠成績來說話的,好的分數就能上所好的高中和大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成績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的命運,所以說此段需要特別關注成績,但更重要的是關注的的方法和態度。初二及之後,由於學科的增加和單科難度增強,學生成績開始明顯分化,兩極分化進一步凸顯,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恰巧這個階段是孩子的青春期,所以在關注孩子的成績的時候需要技巧性和理性,成績差時要避免語言和行為暴力,適當的鼓勵和和適時的開導是十分必要的。這個階段還是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期,所以要引導孩子對中外經典名著做有選擇精讀和泛讀,對學習方法和內容做深化和升華,只要有科學和高效的學習方法,自信自律的學習態度,取得好成績也是必然的。
大學階段,成績也十分重要。通過好的成績來確定你的長處和興趣所在,確定你的人生方向和奮鬥目標,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另外,成績也要分為平時測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如果平時測試成績比較不錯,就沒有必要擔心和過多的在意期末成績。
總之,考試成績是對平時學習情況的一個檢測標尺,如果不關心學習成績,那就等於放棄了對平時學習的監督;但是過於在意成績而忽略了平時學習的關注,那就變成了捨本逐末啦!所以要辯證地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