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2020)》。全球創新指數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中國名列第14位,17個城市入圍100強。其中,南京市排名中國第4,全球第21位,在國內僅次於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金陵古都、六朝興盛,坐落於此的南京大學與這座城市之間的發展與繁榮更是密不可分。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是由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發布,從2007年起至今已發布了13版,被認為是全球經濟創新創造的風向標,也是各國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據分析,創新集群分布與經濟發展熱點地區相一致。
全面發展,排名"四連跳"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作為一座擁有著6000多年文明歷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曾先後榮獲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特別榮譽獎、全國首家軟體名城等稱號。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把南京定位為"特大城市",僅次於上海。
2017年以來,南京注重發揮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全面啟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個中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
2018年起,連續三年出臺市委1號文件及配套細則聚焦創新名城建設。大學生"寧聚計劃"、"創業南京"英才計劃等系統化的引才項目全面實施,舉薦制的選才方式不拘一格,全鏈條的人才保障走在前列。
今年7月21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戰疫情促就業十萬研究生寧聚行動方案》。在今年減稅降費任務重、財政壓力大的背景下,南京"擠"出10億元資金,面向碩博研究生等優秀人才提供"就業見習崗位"10萬個以上。為了吸引高校碩博研究生來寧見習,南京將發放見習補貼,獎勵留人主體。年底前,對符合要求的人才來寧參加就業見習的,見習期間經認定可按3000元/人·月的標準給予見習生活補貼,最長可達3個月。
如今,江蘇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在這片虎踞龍盤、山水成林之地,江蘇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全國第一、經濟總量與全球第12大經濟體澳大利亞旗鼓相當、綜合實力達"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今年上半年,南京GDP達到6612.35億元,增長2.2%,增速位列江蘇省首位,領跑東部城市。這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京GDP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十強。
在本次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南京躍居全球21位。在2017—2020年四年的全球創新指數中,南京從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到第21位,實現"四連跳",彰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巨大影響力。
創新名城建設,彰顯南大力量
2018年初,南京市委一號文出臺,其中明確支持名校名所與名城融合發展,讓高校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出來,並探索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等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機制。創新名城建設中,南京依託高校院所優勢創新資源,創新探索"支持人才團隊持大股"等成果研發轉化新機制,在推動科技成果項目化落地,孵化科技型企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文件出臺後,南京大學積極響應,修訂了《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細則》,對成果轉化以及教師收益分配做了明確規定。
自南京市"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啟動以來,南京大學深入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全面融入南京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進程中,並已取得階段性成績。今年1月,在2020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上,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韓立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共同為南京市十佳新型研發機構頒獎,"南大系"新型研發機構在其中佔到四席: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南京大學綠色發展與清潔技術研究院、南智先進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和南京大學南京寧麒智能計算晶片研究院。
作為南京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龍頭",在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南大率先響應、主動參與、精準對接,帶頭組建了38家高質量的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引進企業超百家。
由南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才團隊主創的南京吉相傳感成像技術研究院,將南大團隊潛心研究10多年的垂直電荷轉移成像器件技術(簡稱VPS技術)產業化,搭載該晶片產品的無人機可以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對100平方千米的地面進行拍攝掃描,獲得的圖像清晰得連車牌號都看得見。雖然該晶片還沒有正式上市,但因可預見的巨大市場前景,成功吸引近2億元風投追逐。
如今,南京正以其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優秀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孕育著一次次科創領域的新生,迎接著一位位懷揣夢想的建設者。而南京大學也將繼續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貢獻"南大力量"。
來自: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