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2020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錢燒完了嗎?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
今年2月,全球最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計劃面向全體員工裁員6%。Ancestry的CEO兼總裁Margo Georgiadis發布博客稱,裁員6%是為了應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需求下降。並強調目前市場正處於拐點,公司要實現未來增長,需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並開發具有更大價值的新產品。
據了解,Ancestry的核心業務是祖源檢測,如今,他們也將大力拓展其健康領域業務,比如向消費者進行健康風險提示。
而就在公布這個消息的幾周之前,因為產品銷量低於預期,全球第二大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也做出了裁員14%的決定。該公司CEO Anne Wojcicki稱,尚不了解消費者減少的具體原因,但可能是出於對「隱私」等方面的擔憂。
反觀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發展較晚,因此與美國的市場飽和不同,各家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仍在繼續「燒錢」,一方面推出免費檢測項目;一方面升級更貴更全面的高端檢測服務,力求加速搶佔市場,積累數據。
疫情下花式求生
在短期內,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基因檢測產品銷量遠不如預期,於是各家公司紛紛出奇招,比如推出冠狀病毒類易感檢測、新冠肺炎保險、買檢測產品送口罩等。
2月7日,消費級基因檢測頭部公司23魔方上線「冠狀病毒類易感性項目」,消費者可以檢測自己是否容易患上SARS等冠狀病毒。該項目向所有人免費開放,點擊連結即可領取,此前在23魔方進行過基因檢測的老客戶可以在客戶端直接查看。
然而,當天在微博上就有消費者針對23魔方如何處理疫情相對嚴重區域的樣本、唾液樣本運輸如何防控風險、實驗室檢測時是否有相關的防護措施等問題提出質疑,該消費者還指出,冠狀病毒易感檢測可能會增加用戶焦慮。對此,23魔方方面在微博上回應稱:「所有的包裹收到後會連同外包裝進行高溫殺毒後再拆件,樣本到達實驗室後,在上機時會再次經過高溫殺毒雙重保證以確保安全。」
但是,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該項目還未正式實施便被火速下線,相應的推廣也被刪除。記者隨後聯繫23魔方詢問此事,被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的產品在調整,不太方便接受採訪。」
2月12日,另一家頭部公司微基因聯合弘康人壽,推出「免費領新冠病毒肺炎保險」服務,如果因新冠肺炎導致身故,可賠付10萬元,保險期為90天。這是微基因推出「基因保險助手」後的一次嘗試。
然而,3天後,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指出,某些保險公司推出了開發專屬新冠肺炎保險保障計劃,考慮到目前還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此類單一責任保險產品」。同時,嚴禁保險公司借疫情渲染氣氛,以疫情為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此話一出,多家保險公司緊急下架相關產品,上述「新冠肺炎保險」顯示停售,領取連結也變成了微基因的產品購買頁面。
2月19日,微基因又推出「買檢測送口罩服務」,該公司從不同渠道收集了各種防護口罩共1萬個,只要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下單499元的標準版檢測產品,即送20個一次性防護口罩。
這些活動無不體現出了行業在疫情之下滿滿的「求生欲」。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疫情期間,各基因檢測公司的業務開展均受到影響。以微基因為例,據該公司公眾號顯示,1月19日-2月9日,由於春節假期與疫情影響,實驗室暫停樣本檢測,2月10日才恢復發貨、樣本回收和檢測。
一邊升級,一邊免費
2015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在中國興起,天賦基因、運動基因、減肥基因等噓頭五花八門,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等百家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他們成功利用了用戶的好奇心,稱「探究基因內的秘密」、「解答遺傳密碼」。用戶只需要寄回2ml唾液或口腔拭子樣本,就可以收到一份包含祖源、運動健康、遺傳風險等多個項目的檢測報告。
但是,5年過去了,行業仍處在「燒錢」發展的初期,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相關的監管政策也尚未完善。
經《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頭部公司主要有兩種打法,一是推出免費檢測,快速獲取用戶及基因數據;二是向縱深延伸,面向高端人群推出全基因組、全外顯子等更全面也更貴的檢測項目。
為了聚集大量的潛在付費用戶,迅速積累數據量,23魔方成為全球首家推出「免費」模式的公司。去年6月至今,該公司推出「0元測」活動,消費者可以免費申請測基因,檢測內容覆蓋祖源、遺傳風險、遺傳特質、營養需求和藥物反應5個板塊的15項內容。
據本報記者了解,由於採用定製基因晶片,對23魔方來說,為用戶檢測15項與檢測全套的138項的成本相同,基本可控。參與「0元測」的用戶,如果希望獲得更多檢測內容,可以付費升級,獲取全套檢測報告。
23魔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0元測」活動推出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產生的成本壓力在公司的可控範圍內。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也在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推出更貴、更全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比如微基因推出的「全基因組測序」。大部分基因檢測產品只覆蓋十幾個或幾百個基因位點,而全基因組測序可以獲取個體的全部基因序列差異和結構變異信息。但是,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大多也十分高昂,多用於科研院所進行相關研究。
目前,微基因主要採用華大智造的測序儀DNBSEQ-T7為用戶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該儀器每次的測序成本就要3500元左右,而該產品的定價僅為3999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基因已經在利用積累的用戶數據進行科研轉化。在2019年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該公司展示了基於超十萬用戶的多項基因組研究成果,並介紹了其對中國漢族人口結構和種族遷徙演變的遺傳學探究。
除了全基因組測序,還有全外顯子測序。這是2019年異軍突起的「網紅」圓基因的主打技術,可一次性檢測人類基因組中約20000個與疾病相關的候選基因,有利於發現新的信息和未知位點,在進行疾病風險檢測時具有優勢。圓基因全線產品均採用全外顯子測序,定價普遍偏高,在1490-4990元之間。
對於高昂價格是否能夠贏得用戶,圓基因前CEO嚴峻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個價格相對應的價值與後續服務值得用戶為之買單。「為什麼會有價格戰,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彼此都失去了定價權。我們會持續的把自身的市場做好,把市場教育做好,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讓用戶買單。」嚴峻說。
但是,有某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測序是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時機尚未成熟。一是成本還沒有降到足夠低,晶片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二是目前學界對基因位點的認知還不夠,儘管這些測序技術能檢測到的數據很多,但是這些數據很大一部分是尚未解讀的,對用戶來說不一定有價值,為此付費為時尚早。
有數據才有更多可能性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比美國晚五年,美國目前市場格局相對固定,由於基因檢測屬於一次性消費,大部分用戶已經被發掘,市場需求呈現下降趨勢,因此,23andMe、Ancestry兩家頭部公司亟待發掘健康領域新產品。
而在國內,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目前的人口滲透率大概為7.9%,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滲透率僅有0.03%,想像的空間還有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國內用戶普遍對基因檢測概念了解度不高,付費意願不強,公司想要「掘金」國內市場,需要花費高昂成本進行用戶教育。
其次,公司也亟需積累更多的用戶數據。用戶的數據是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護城河」,也是最高的壁壘。美國23andMe、Ancestry兩家公司都是耗時多年,在積累了百萬級的用戶數據後才轉向逐步盈利。一方面,公司可以為科研機構、藥企提供數據支持,在費用控制、藥品開發等環節形成產業聯繫;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推出更具針對性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比如聘請營養師、私人醫生等專業人士為用戶提供健康指導、幫助保險公司幹預參保行為、與醫美機構合作推廣化妝品、保健品等。
因此,從腰斬的價格戰,到免費測,再到高成本的全基因組測序——「燒錢」持續,盈利之路漫漫。《華夏時報》記者從23魔方處了解到,截至去年8月,公司已經積累了近50萬用戶的數據。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數據量達到千萬級別時,23魔方才會考慮使用這些數據。
微基因的「試水」則來得更早一些。今年1月,該公司宣布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基因保險助手」,通過分析用戶的基因數據與生活方式,利用常見重大疾病(癌症、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的遺傳傾向性,計算用戶重疾險的需求指數,為其推薦個性化、高性價比的保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