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錢燒完了?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2020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錢燒完了嗎?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

今年2月,全球最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計劃面向全體員工裁員6%。Ancestry的CEO兼總裁Margo Georgiadis發布博客稱,裁員6%是為了應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需求下降。並強調目前市場正處於拐點,公司要實現未來增長,需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並開發具有更大價值的新產品。

據了解,Ancestry的核心業務是祖源檢測,如今,他們也將大力拓展其健康領域業務,比如向消費者進行健康風險提示。

而就在公布這個消息的幾周之前,因為產品銷量低於預期,全球第二大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也做出了裁員14%的決定。該公司CEO Anne Wojcicki稱,尚不了解消費者減少的具體原因,但可能是出於對「隱私」等方面的擔憂。

反觀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發展較晚,因此與美國的市場飽和不同,各家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仍在繼續「燒錢」,一方面推出免費檢測項目;一方面升級更貴更全面的高端檢測服務,力求加速搶佔市場,積累數據。

疫情下花式求生

在短期內,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基因檢測產品銷量遠不如預期,於是各家公司紛紛出奇招,比如推出冠狀病毒類易感檢測、新冠肺炎保險、買檢測產品送口罩等。

2月7日,消費級基因檢測頭部公司23魔方上線「冠狀病毒類易感性項目」,消費者可以檢測自己是否容易患上SARS等冠狀病毒。該項目向所有人免費開放,點擊連結即可領取,此前在23魔方進行過基因檢測的老客戶可以在客戶端直接查看。

然而,當天在微博上就有消費者針對23魔方如何處理疫情相對嚴重區域的樣本、唾液樣本運輸如何防控風險、實驗室檢測時是否有相關的防護措施等問題提出質疑,該消費者還指出,冠狀病毒易感檢測可能會增加用戶焦慮。對此,23魔方方面在微博上回應稱:「所有的包裹收到後會連同外包裝進行高溫殺毒後再拆件,樣本到達實驗室後,在上機時會再次經過高溫殺毒雙重保證以確保安全。」

但是,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該項目還未正式實施便被火速下線,相應的推廣也被刪除。記者隨後聯繫23魔方詢問此事,被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的產品在調整,不太方便接受採訪。」

2月12日,另一家頭部公司微基因聯合弘康人壽,推出「免費領新冠病毒肺炎保險」服務,如果因新冠肺炎導致身故,可賠付10萬元,保險期為90天。這是微基因推出「基因保險助手」後的一次嘗試。

然而,3天後,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指出,某些保險公司推出了開發專屬新冠肺炎保險保障計劃,考慮到目前還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此類單一責任保險產品」。同時,嚴禁保險公司借疫情渲染氣氛,以疫情為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此話一出,多家保險公司緊急下架相關產品,上述「新冠肺炎保險」顯示停售,領取連結也變成了微基因的產品購買頁面。

2月19日,微基因又推出「買檢測送口罩服務」,該公司從不同渠道收集了各種防護口罩共1萬個,只要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下單499元的標準版檢測產品,即送20個一次性防護口罩。

這些活動無不體現出了行業在疫情之下滿滿的「求生欲」。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疫情期間,各基因檢測公司的業務開展均受到影響。以微基因為例,據該公司公眾號顯示,1月19日-2月9日,由於春節假期與疫情影響,實驗室暫停樣本檢測,2月10日才恢復發貨、樣本回收和檢測。

一邊升級,一邊免費

2015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在中國興起,天賦基因、運動基因、減肥基因等噓頭五花八門,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等百家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他們成功利用了用戶的好奇心,稱「探究基因內的秘密」、「解答遺傳密碼」。用戶只需要寄回2ml唾液或口腔拭子樣本,就可以收到一份包含祖源、運動健康、遺傳風險等多個項目的檢測報告。

但是,5年過去了,行業仍處在「燒錢」發展的初期,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相關的監管政策也尚未完善。

經《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頭部公司主要有兩種打法,一是推出免費檢測,快速獲取用戶及基因數據;二是向縱深延伸,面向高端人群推出全基因組、全外顯子等更全面也更貴的檢測項目。

為了聚集大量的潛在付費用戶,迅速積累數據量,23魔方成為全球首家推出「免費」模式的公司。去年6月至今,該公司推出「0元測」活動,消費者可以免費申請測基因,檢測內容覆蓋祖源、遺傳風險、遺傳特質、營養需求和藥物反應5個板塊的15項內容。

據本報記者了解,由於採用定製基因晶片,對23魔方來說,為用戶檢測15項與檢測全套的138項的成本相同,基本可控。參與「0元測」的用戶,如果希望獲得更多檢測內容,可以付費升級,獲取全套檢測報告。

23魔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0元測」活動推出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產生的成本壓力在公司的可控範圍內。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也在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推出更貴、更全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比如微基因推出的「全基因組測序」。大部分基因檢測產品只覆蓋十幾個或幾百個基因位點,而全基因組測序可以獲取個體的全部基因序列差異和結構變異信息。但是,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大多也十分高昂,多用於科研院所進行相關研究。

目前,微基因主要採用華大智造的測序儀DNBSEQ-T7為用戶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該儀器每次的測序成本就要3500元左右,而該產品的定價僅為3999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基因已經在利用積累的用戶數據進行科研轉化。在2019年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該公司展示了基於超十萬用戶的多項基因組研究成果,並介紹了其對中國漢族人口結構和種族遷徙演變的遺傳學探究。

除了全基因組測序,還有全外顯子測序。這是2019年異軍突起的「網紅」圓基因的主打技術,可一次性檢測人類基因組中約20000個與疾病相關的候選基因,有利於發現新的信息和未知位點,在進行疾病風險檢測時具有優勢。圓基因全線產品均採用全外顯子測序,定價普遍偏高,在1490-4990元之間。

對於高昂價格是否能夠贏得用戶,圓基因前CEO嚴峻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個價格相對應的價值與後續服務值得用戶為之買單。「為什麼會有價格戰,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彼此都失去了定價權。我們會持續的把自身的市場做好,把市場教育做好,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讓用戶買單。」嚴峻說。

但是,有某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測序是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時機尚未成熟。一是成本還沒有降到足夠低,晶片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二是目前學界對基因位點的認知還不夠,儘管這些測序技術能檢測到的數據很多,但是這些數據很大一部分是尚未解讀的,對用戶來說不一定有價值,為此付費為時尚早。

有數據才有更多可能性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比美國晚五年,美國目前市場格局相對固定,由於基因檢測屬於一次性消費,大部分用戶已經被發掘,市場需求呈現下降趨勢,因此,23andMe、Ancestry兩家頭部公司亟待發掘健康領域新產品。

而在國內,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目前的人口滲透率大概為7.9%,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滲透率僅有0.03%,想像的空間還有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國內用戶普遍對基因檢測概念了解度不高,付費意願不強,公司想要「掘金」國內市場,需要花費高昂成本進行用戶教育。

其次,公司也亟需積累更多的用戶數據。用戶的數據是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護城河」,也是最高的壁壘。美國23andMe、Ancestry兩家公司都是耗時多年,在積累了百萬級的用戶數據後才轉向逐步盈利。一方面,公司可以為科研機構、藥企提供數據支持,在費用控制、藥品開發等環節形成產業聯繫;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推出更具針對性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比如聘請營養師、私人醫生等專業人士為用戶提供健康指導、幫助保險公司幹預參保行為、與醫美機構合作推廣化妝品、保健品等。

因此,從腰斬的價格戰,到免費測,再到高成本的全基因組測序——「燒錢」持續,盈利之路漫漫。《華夏時報》記者從23魔方處了解到,截至去年8月,公司已經積累了近50萬用戶的數據。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數據量達到千萬級別時,23魔方才會考慮使用這些數據。

微基因的「試水」則來得更早一些。今年1月,該公司宣布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基因保險助手」,通過分析用戶的基因數據與生活方式,利用常見重大疾病(癌症、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的遺傳傾向性,計算用戶重疾險的需求指數,為其推薦個性化、高性價比的保險方案。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需求減速,全球最大DNA分析公司Ancestry裁員6%
    【獵雲網(微信號:)】2月6日報導(編譯:何源)據外媒報導,Ancestry將裁員6%,約100人。此次裁員不限部門,涉及到該公司猶他州和加州的各層員工,影響甚廣。Ancestry目前共有員工1700人,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確認裁員屬實。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裁員、欠薪!企業紛紛洗牌,價格動輒大幾千的基因檢測可信嗎?
    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對健康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在中國迅速成長。2014-2015年,很多以消費級基因檢測為方向的創業公司成立,中國消費級基因行業正式起步。反觀國內,2016年參與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擁有自身數據的個人用戶總量約為10萬人,2017年約為30萬人。目前,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的人口滲透率是0.03%,也就是說在2022年,中國將有5000萬人擁有自己的基因組數據,市場空間巨大。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價格戰「停火」   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   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
  • 一滴唾液裡的前世今生:消費級基因檢測是黑科技還是智商稅?
    鄧紫棋更是作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圓基因」的投資代表人,參與了2019年的阿里巴巴雙十一晚會。 很多人出於疾病防控的健康理念盲目消費基因檢測產品,而對基因檢測的原理,消費級基因檢測和科研級、臨床級基因檢測的差異卻鮮有了解。有反對聲音表示:「沒有家族史、現病史、體徵等評估,任何基因檢測不過是科學包裝後的算卦。」
  •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前景火熱 專家卻潑涼水
    基因檢測進入消費者市場大約在2006-2007年,以美國的23andMe公司為代表。這種沒有醫療人員參與,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被稱為消費級基因檢測。8年後,我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正式起步,一大批從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公司成立,在基因檢測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的環境下,借鑑23andMe的經驗迅速發展。
  • 三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蛋糕有多大?結果科學嗎?競爭關鍵在哪裡?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消費基因檢測行業成熟玩家較少,成立較早的23魔方於去年完成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新玩家圓基因則剛於今年完成天使輪融資,而大部分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融資輪次均為A輪。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醫療級基因檢測,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並缺乏相關監管,因此相關檢測項目的科學性受到不少質疑。
  • 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 F155染色體劉姓者或是劉邦後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多家公司開展了用戶爭奪戰,例如通過基因信息與家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用戶尋找自己的家族遷徙過程,尋找失散的家譜。
  • 基因寶:用商業閉環升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混戰
    2019年甫一開年,基因寶就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進入市場,將原本就已經瀰漫價格戰硝煙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定價打到極致低,頗像一個攪局者。自2013年破冰後,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經歷了2015年的大爆發,和2017年的大洗牌,留下了一群產品趨同,但未來尚不明晰的企業,爭奪市場頭部的位置,價格戰便在彼時不可避免地打響。2017年,國內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已經進入新一輪競爭,行業洗牌加速,賽道稍顯擁擠。據了解,美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已經非常成熟,兩家頭部公司佔據了90%的市場,中國目前仍有多家頭部公司,未來,隨著資本與大型藥企的進入,行業洗牌將繼續。
  • 價格戰「停火」,新技術入局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價格戰「停火」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
  • 無法複製Ancestry模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面臨增長困境
    文|元氣資本 羅賓核心內容1、上一輪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問題在哪裡?2、基因檢測技術成本在下降嗎?3、國內消費基因檢測新的商業化場景是什麼?雖然中國幾家主打消費基因檢測的公司在2018年間獲得了集中的融資,也開始在營銷端發力,但很難讓人找到一款印象深刻的產品。除了成立較早的23魔方外,其餘企業在2019年融資階段多為A輪。據2018年的報導,國內最大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完成了15萬例基因檢測服務,它在當年獲得了同賽道最高融資額2.345億元。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精準醫療列入國家戰略後,基因檢測概念火爆。目前,市場上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五花八門,價格差異巨大,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減肥基因檢測、皮膚基因檢測,也有面向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遺傳病、腫瘤風險基因檢測。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消費級基因檢測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與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不同,消費級基因檢測直接面向大眾,可為大眾提供例如運動、營養、美膚等個性化的基因檢測內容。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或APP下單購買,收到採樣盒後,將口腔試紙或唾液放置於特製試管中,並寄回至實驗室。
  • 國內基因檢測公司2016融資大盤點
    基因檢測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推動腫瘤治療、免疫治療的同時,亦大大加快了藥物研發速度,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資本市場對基因檢測的重視程度直觀體現在投融資情況,據火石創造統計,2016年共計40家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公司宣布完成融資,其中不乏2016年新成立的初創企業。
  • 用2ml唾液揭示生命數據的價值,消費級基因檢測應該怎麼做?
    「基因檢測行業日益成熟,並且檢測的成本隨著科研的進步在不斷降低,越來越接近普通大眾的消費水平,市場空間巨大。」正是看到這一趨勢,王小康創辦了水母基因,加入了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業大潮。水母基因創始人兼CEO 王小康研發檢測手段,走好基因檢測的第一步據資料顯示,除了華大基因等老牌基因檢測企業以外,在2011年後,國內初創企業數量開始增加,目前不完全統計的基因檢測企業達到了137家。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圖片來源:楊洋拍攝成立於2015年的「23魔方」雖然到今天也就不過短短4年時間,但絕對算的上是國內消費級基因測序領域的一名老兵。公司從2015年推出首代產品,就致力於依託網際網路+基因檢測構建一個國內最大的生命大資料庫。
  • 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公司會倒下一大批?
    「據我了解,市面上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堪憂。」一位基因行業資深人對GPLP君坦言,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讓他看不懂。為何他會有如此判斷?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到底怎麼了?但對於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來說,缺乏優質的資料庫是普遍現象。「目前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公司很難獲取優質的、最新的資料庫,他們擁有的大多是舊有資料庫,所以很難獲取相對準確患病概率統計數據。」一位基因檢測行業人士說道。
  •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新和磨合,從FDA政策和23andme發展
    NIH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定義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面向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 to Customer, DTC)。消費級基因檢測通常在家裡收集DNA樣本(比如通過臉頰內部),並將樣品寄回實驗室。在某些情況下,該人必須到診所進行抽血。消費者通過郵件或電話或在線得到結果。在某些情況下,遺傳諮詢員或其他醫護人員可以解讀並回答諮詢問題。DTC基因檢測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一千多美元不等。
  • 基因檢測:腫瘤檢測市場最大 試劑盒是放量關鍵
    其特點在於突破傳統檢測一份標本只能做一次檢測的局限,實現用一份標本給出國內上市的所有靶向藥物對應的檢測結果。其優點是,相比現有的傳統檢測方法,一份標本在4~5天就能給出全面的基因檢測結果,能幫助肺癌等患者在相對短的時間,花較少的錢快速尋找適合自己的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