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價格戰「停火」,新技術入局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一度深陷「價格戰」困局。去年,23魔方一度甚至將原定999元的產品價格壓縮至299元的極限。

  但是,《華夏時報》記者查詢發現,今年兩家頭部公司23魔方與微基因的價格已悄然回調,價格戰告一段落。同時,貝瑞基因投資的圓基因攜名為「WES」的新技術加入戰局,這種技術不限於檢測已知位點,可以發現新的信息,後續用戶的檢測報告也可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更新,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年來,消費級基因檢測因商業模式不清晰、產品噱頭大於功能而飽受質疑,如今行業洗牌加速,或許已到了轉折之處。目前來看,無論是價格戰,還是新技術,都是為了爭奪用戶背後的數據。未來,企業積累的基因數據的數量與質量,將成為核心壁壘與行業的分水嶺。

  價格戰「停火」

  2017年,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競爭對手微基因緊跟其後,也將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腰斬一半。

  自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戰打響。2018年6月,23魔方再次發布降價公告,從499元降至299元,將產品的市場價格壓縮至極限。

  23魔方的頻頻降價備受關注,燒錢補貼、惡性競爭的質疑也隨之出現。對此,23魔方CEO周坤表示:「檢測成本的下降是產品降價的直接原因。此外,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迅速,而近千元的價格無法支持更大的爆發式增長,所以降價是必然,這也是重塑行業標準的必經之路。」

  但是,這場戰役並未持續多久。《華夏時報》記者查詢發現,去年10月,23魔方產品悄然回調至399元區間;今年1月,其產品又回調至499元。微基因官網上,同類型的檢測產品定價為399元。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短期內讓利消費者,換取更多用戶數量,但在目前商業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長期價格戰模式會給企業帶來不小壓力。

  消費級基因檢測於2015年興起,天賦基因、運動基因、減肥基因等五花八門的噓頭投向用戶,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等百家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他們成功利用了用戶的好奇心,號稱探究基因內的秘密,解答遺傳密碼。用戶只需要寄回2ml唾液樣本,就可以收到一份包含祖源、運動健康、遺傳風險等多個項目的檢測報告。

  這種商業模式在美國已經成熟,如23andMe、Ancestry等頭部公司均實現盈利。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比美國晚五年,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目前的人口滲透率大概為7.9%,中國僅有0.03%,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行業未來前景可觀。

  數據顯示,過去4-5年間整個市場的增速非常大。2016年,中國做過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用戶大概是10萬人次,2017年增長到了30萬,2018年已經達到100萬人次。

  但是,要想在國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掘金」,尚存兩大難題。一是用戶對基因檢測概念了解度不高,付費意願不強,公司需要花費高昂成本教育市場,二是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需要時間,即便是最被看好的數據價值,也需要在積累大量樣本量後,才能實現價值轉化。

  某業內人士曾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為了贏得用戶、獲取數據,檢測產品的定價並不高,去除檢測的成本,以及用來開拓市場的渠道與銷售費用,產品幾乎不賺錢,等於白送。「就是在燒投資人的錢,看誰能笑到最後」。

  這種打法並不稀奇,美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巨頭23andMe也是在燒錢十年,積累百萬樣本數據後才轉向逐步盈利。

  巨頭試水

  行業面臨洗牌,只有優質的頭部公司能夠分到蛋糕。具有遠見的基因檢測巨頭早早開始「試水」。去年年初,華大集團參投微基因B輪融資,今年4月,貝瑞基因投資成立了「Circle圓基因」,並在2018年年報中稱,投資圓基因「是公司嘗試進入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實現基因檢測產業鏈向下遊合理延伸的一次戰略布局。」

  圓基因為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全線產品採用了WES(Whole Exome Sequencing)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可一次性檢測人類基因組中約20000個與疾病相關的候選基因,有利於發現新的信息和未知位點,後續用戶的檢測報告也可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更新。

  此前,WES主要應用於臨床級基因檢測,市場價格在4000-6000元之間浮動。此次應用於消費級產品,一方面,與貝瑞基因的技術成熟度導致成本進一步下降有關;另一方面,也彰顯了貝瑞基因在贏得用戶方面的野心。目前,圓基因產品定價在880-1680元。

  相比而言,23魔方、微基因等公司主要採用性價比高的晶片技術進行基因檢測。這種技術更加成熟,成本也低於WES,但僅限於檢測已知的位點特徵。

  對於高昂價格是否能夠贏得用戶,《華夏時報》記者採訪了圓基因CEO嚴峻。嚴峻表示,這個價格相對應的價值與後續服務是值得用戶為之買單的。為什麼會有價格戰,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彼此都失去了定價權。如果是在不同產品的比較上,價格戰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會持續的把自身的市場做好,把市場教育做好,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讓用戶買單。

  其實,無論是通過價格戰「以價換量」快速獲客,還是使用新技術吸引用戶為高價買單,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想要尋求長遠發展,實現盈利,關鍵還是要積累大量、有效的樣本數據。

(責任編輯:DF506)

相關焦點

  • 價格戰「停火」,新技術入局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一度深陷「價格戰」困局。去年,23魔方一度甚至將原定999元的產品價格壓縮至299元的極限。
  •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前景火熱 專家卻潑涼水
    基因檢測進入消費者市場大約在2006-2007年,以美國的23andMe公司為代表。這種沒有醫療人員參與,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被稱為消費級基因檢測。8年後,我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正式起步,一大批從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公司成立,在基因檢測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的環境下,借鑑23andMe的經驗迅速發展。
  • 基因寶:用商業閉環升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混戰
    2019年甫一開年,基因寶就帶著9.9元基因檢測服務進入市場,將原本就已經瀰漫價格戰硝煙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定價打到極致低,頗像一個攪局者。自2013年破冰後,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經歷了2015年的大爆發,和2017年的大洗牌,留下了一群產品趨同,但未來尚不明晰的企業,爭奪市場頭部的位置,價格戰便在彼時不可避免地打響。2017年,國內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
  • 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錢燒完了?
    Ancestry的CEO兼總裁Margo Georgiadis發布博客稱,裁員6%是為了應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需求下降。並強調目前市場正處於拐點,公司要實現未來增長,需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並開發具有更大價值的新產品。據了解,Ancestry的核心業務是祖源檢測,如今,他們也將大力拓展其健康領域業務,比如向消費者進行健康風險提示。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據了解,美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已經非常成熟,兩家頭部公司佔據了90%的市場,中國目前仍有多家頭部公司,未來,隨著資本與大型藥企的進入,行業洗牌將繼續。但是隨著頭部公司地位逐漸穩固、成本不斷降低,越來越多涉及疾病預防的產品將被推向市場,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正在經歷從「有趣」到「既有趣又有用」的升級。比如今年4月份成立的「Circle圓基因」,就是主打疾病預防這張牌。與大部分公司採用的晶片技術不同,圓基因全線產品採用了WES(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 F155染色體劉姓者或是劉邦後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兩毫升唾液中的祖源與家譜: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百億市場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多家公司開展了用戶爭奪戰,例如通過基因信息與家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用戶尋找自己的家族遷徙過程,尋找失散的家譜。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消費級基因檢測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與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不同,消費級基因檢測直接面向大眾,可為大眾提供例如運動、營養、美膚等個性化的基因檢測內容。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或APP下單購買,收到採樣盒後,將口腔試紙或唾液放置於特製試管中,並寄回至實驗室。
  • 兒童過敏消費市場規模超500億 基因檢測成主要增長動力
    近日,由安我基因、易觀、京東聯合發布的《 兒童過敏基因檢測白皮書2019》顯示,新生兒過敏市場年消費規模超過200億,兒童過敏消費市場總規模超過500億,其中,基因檢測市場是未來增長動力。隨著基因檢測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火爆,國內也開始進入消費級基因市場大爆發時期。
  • 一滴唾液裡的前世今生:消費級基因檢測是黑科技還是智商稅?
    相較於科研級和臨床級,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較低,報告結果卻顯得更加豐富,打開某寶界面,五花八門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頻頻跳出,價格均在500元上下,涵蓋族源分析、癌症基因檢測、皮膚管理等等。消費者只需要將採集的唾液樣本寄回,就可以在8個工作日後收到一份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
  • 基因檢測:腫瘤檢測市場最大 試劑盒是放量關鍵
    對此,致力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水母基因執行長王小康對健康界表示,在大健康消費場景下,深度發掘基因數據的價值有三:一是能讓消費者受益於包括基因檢測在內的生命數據,可以更健康、更幸福;二是可以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如研發精準護膚、預防疾病等;三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通過更多的個人、家庭,幫助政府實現醫保控費。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精準醫療列入國家戰略後,基因檢測概念火爆。目前,市場上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五花八門,價格差異巨大,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減肥基因檢測、皮膚基因檢測,也有面向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遺傳病、腫瘤風險基因檢測。
  • 無法複製Ancestry模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面臨增長困境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2017年基因檢測服務商之間還開始了價格戰。但低價無法解決存量用戶的維護難題,因此DTC基因檢測服務按照原本的策略只能靠不斷融資而存活。可以說,對於消費基因檢測服務商來說,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增長瓶頸。
  • 用2ml唾液揭示生命數據的價值,消費級基因檢測應該怎麼做?
    「基因檢測行業日益成熟,並且檢測的成本隨著科研的進步在不斷降低,越來越接近普通大眾的消費水平,市場空間巨大。」正是看到這一趨勢,王小康創辦了水母基因,加入了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業大潮。水母基因執行長王小康表示,像華大基因這樣醫療級的老牌企業,主要是通過檢測為醫院裡的醫生精準地提供診斷依據;而水母基因則更為直接地面對用戶群體,基於對檢測結果的解讀為他們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服務。而與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的友商相比,核心戰略的不同塑造了水母基因的獨特優勢。
  •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新和磨合,從FDA政策和23andme發展
    NIH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定義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面向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 to Customer, DTC)。消費級基因檢測通常在家裡收集DNA樣本(比如通過臉頰內部),並將樣品寄回實驗室。在某些情況下,該人必須到診所進行抽血。消費者通過郵件或電話或在線得到結果。在某些情況下,遺傳諮詢員或其他醫護人員可以解讀並回答諮詢問題。DTC基因檢測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一千多美元不等。
  • 單基因遺傳病檢測市場規模或突破100億元
    日前,廣東省政府公布的《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實施方案》明確:將促進仿製藥研發、提升仿製藥質量療效,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推動醫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業界人士看來,本土方案出爐有望使得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物獲更多政策「紅包」,醫院、藥店渠道都將再面臨洗牌。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以全球消費級基因測序最為成熟的美國市場為例,2012年消費級基因測序起步階段,全美共有30萬人成為其用戶,到2018年全美共有2500萬人使用消費級基因測序服務,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0%,預計今年全美消費級基因檢測用戶將突破4000萬人。
  • 售價799,「水母基因」又推出一款消費級基因檢測工具,可能告訴你有...
    「一喝酒就滿臉通紅」、「怎麼吃都不胖」,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特殊體質的小夥伴,而這往往就是基因不同導致的。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人在關注飲食等生活習慣健康的同時,也關注到自身的基因情況。2018年初,英國宣布將對50萬英國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解碼,以打造世界最大的健康資料庫。截至2017年,全球已經有140個國家的83萬人參與了美國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AN檢測試劑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更為可觀,總銷量已經超過600萬份。其實早在2015年,王小康就看中了這塊市場,並創辦了「水母基因」。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一)|達安基因「帶金銷售」陷阱 賄賂醫生...
    目前在臨床級基因檢測領域有兩個潛力很大的細分市場,一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二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市場格局穩定。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華大基因與貝瑞基因已經佔據70%的市場份額,成為頭部企業。對此,上述研究員表示,其他企業要想搶佔市場份額,就需要打價格戰。
  • 至本醫療:開發基因檢測背後的百億級和千億級市場
    來源:漢網隨著人類基因技術的進步,精準醫療已成為臨床醫學界的主流應用。特別是在全球腫瘤治療領域,基於基因檢測的精準醫療正成為趨勢,它將顛覆過往的人類腫瘤治療方法和經驗。腫瘤這個威脅人類生命的頑症或將被基因檢測所馴服。目前,全球基因檢測領域創業公司大量興起,中美兩個市場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