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公司會倒下一大批?

2020-12-23 虎嗅APP



隨著今年7月華大基因上市,讓許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也隨之迅速進入到大眾視野,似乎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春天即將到來,然而事實可能並不是如此。


「據我了解,市面上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堪憂。」一位基因行業資深人對GPLP君坦言,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讓他看不懂。為何他會有如此判斷?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到底怎麼了?

 

不能解決痛點的生物高科技


一大批消費級基因創業者繞開艱深的醫療科研領域,把方向瞄準消費級娛樂市場,開發出了一系列童話般的基因檢測產品:檢測酒量、檢測唱歌跑調、基因檢測天賦、基因檢測抗霧霾、檢測情商、檢測二胎智商、檢測早戀、檢測網癮、祖源檢測等,然後通過互聯方式進行營銷推廣。


GPLP君搜索電商渠道上基因檢測相關的服務商,發現其成交量十分慘澹:最多的月成交量也就幾十單,而大多服務商月成交量只有零星的幾單,甚至有些月成交量為0。

 

為什麼剛剛興起的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開局竟是如此慘澹?


「不能和用戶建立長期聯繫,挖掘用戶存在的真正問題,這是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遇到的又一大弊端。對於用戶來說,消費模式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難產生粘性。此類單純提供娛樂加科普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自然不景氣。」一位基因檢測領域的創業者說。


不僅市場空間有限,實際上單純做基因檢測本身也很難掙錢。


「一個基因收集盒子成本幾十元,運費幾十元,再加幾百元的檢測、人工成本。如果收費幾百元,盈利空間十分有限,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模式。」該創業者說。


多位基因檢測行業專家也表示,這些早期消費級市場的基因檢測產品要想實現大規模盈利,僅靠售賣檢測產品這一條路非常艱難,最後只能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比如基因檢測不採用外包,建立獨立的實驗室,但是早期依舊成本高昂,企業難以為生。

 

基因+模式能否成功?


或許是受網際網路+的啟發,GPLP君了解到,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也開始講故事——基因+,只要能和基因扯上關係,都成了這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比如,保健、美容、醫療,甚至是社交、旅遊、教育等等,讓「傳統產業」藉助基因檢測進行升級換代,仿佛一加上基因檢測就是高科技。


然而,這種模式背後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科學性實在令人懷疑。以應用最廣泛的醫療保健為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是通過基因檢測到用戶可能存在的諸多疾病問題,然後基因檢測公司針對性給出相應解決方案。但是,第一步基因檢測統計患有該某種疾病概率就很有問題。


「檢測者患有某項疾病的概率是根據統計學統計出來的,」一位生物學方面的專家告訴GPLP君,簡單來說,比如研究癌症和人體基因的關係時,首先通過統計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數據,然後進行比對,篩選出相似的基因,即選定為可能致癌的基因。


然而,現實情況是致癌的相關因素有很多,目前人們還無法完全詳盡了解。檢測者患癌症概率統計數據是通過以往不斷累積數據統計的結果。而隨著癌症統計樣本數量不斷增加,進而發現更多相似基因位點,患有癌症的概率統計也會發生變化。


目前,市面上消費級基因檢測有兩種測序方式:一類是對基因上部分位點進行檢測,另外一種是對全部位點進行檢測,即全基因組檢測。GPLP君發現,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大多採用價格在千元左右的部分基因位點檢測,基因檢測位點越多,往往意味著價格也越高。

 


前者只是檢測部分基因位點,患有某項疾病的概率統計結果的準確度自然要打一個問號;而後者全基因組檢測也是充滿疑問,因為目前對於全基因組檢測,有多少基因位點檢測數據可以作為有效數據利用還不得而知。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全基因組檢測比作全宇宙,人們目前只認識了太陽系。」那位生物學專家還表示,人類患有某種疾病還和環境因素有關,比如肺癌的患病就和大氣汙染程度有很強的關聯性。


另外,當患有某種疾病的檢測結果靠數據、靠統計逼近真實情況時,優質的資料庫變得非常重要。但對於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來說,缺乏優質的資料庫是普遍現象。


「目前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公司很難獲取優質的、最新的資料庫,他們擁有的大多是舊有資料庫,所以很難獲取相對準確患病概率統計數據。」一位基因檢測行業人士說道。


事實上,此前就有部分專家表示,實際上醫學界對消費級基因測序並不認可,不僅這個問題在中國存在,美國也同樣存在。此前,23andMe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允許其通過自家 DNA 檢測設備向美國客戶透露其基因是否潛藏著10種疾病狀況的風險時,美國人類醫學遺傳學會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以天賦基因為例,很多檢測產品中提到孩子可能有某一方面天賦,但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個醫學遺傳學科研結果,能夠去證明什麼樣的基因位點會使得孩子在某方面更有天賦。


第一步基因檢測的統計概率存在問題,而隨後的基因+「傳統行業」自然也打著生物高科技的旗號,利用用戶對生物高科技的信息不對稱來謀利。當用戶一旦深入了解後,或許就像眼下的莎普愛思一樣,面臨的不僅是商業道德問題,還有商業模式的崩塌。這也從正面解釋了,缺乏科學性依據,無法幫助用戶解決真正痛點,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難以火熱的根本原因。

 

數據會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嗎?


如果有了優質的數據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就能夠火起來嗎?


這是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甚至包括基因檢測行業創業者的想法。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基因檢測過程中的數據積累,認為這是又一條可行的變現道路。所以現在很多的基因檢測公司呼聲最高的是,把基因檢測數據售賣給藥廠、保險公司。但是仔細推敲一下,通過上述兩種方式變現,或許是理想大於實際。


以華大基因為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銷售收入,主要由四大產品系列構成:生育健康類服務9.29億,佔54%;基礎科研類服務3.29億,佔19%;複雜疾病類服務3.83億,佔22%;藥物研發類服務0.59億,佔4%;其他收入1061萬,不足1%。

 


這跟中國的醫療市場緊密相關——從醫療市場來講,中國的藥物研發空間十分有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統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發達國家有433種創新藥上市,只有100多種在中國上市。根據藥渡數據索引,自2001年到2016年,CFDA共批准上市一類化學藥13個、生物藥16個。國人吃的藥都是絕大部分都是仿製藥,一些知名藥廠生產的藥也是大都是仿製藥,比如修正藥業、仁和集團等。


另外,從數據價值上來說,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數據價值也是十分有限。目前,利用基因數據提供製藥的方向主要是靶向藥,即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


「在國內,真正研究靶向藥的製藥廠或許也就幾家吧。」一位製藥行業的人士表示,藥廠真的需要針對靶向藥的相關基因數據,他們會找一些大型醫院或是疾病研究機構,他們的數據更有價值。


GPLP君在前面提到,某個基因和疾病的相關性是通過統計學完成的,但是目前的絕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並不掌握C端患病用戶的實際情況,即使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獲得大量數據,對於製藥公司而言指導性有限。


所以,華大基因的基因數據尚且如此,目前藥物研發銷售收入也只有不到6000萬。可以想像,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數據對於藥廠來說,價值還未體現出來。


最後一個變現渠道是,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還可以和保險公司合作。確實,基因大數據可以輔助預測疾病發生的情況,幫助商業健康險公司幹預參保人的行為,降低其患病風險,提高保險控制效率,降低賠付率。但是真正的問題還是,現在基因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比照資料庫的數據量也遠未達到具有準確參考價值的程度。


當然實際過程中,是否是忽悠,保險公司不管,能夠找到一種新的方式拓展業務還是很樂意的。而對於基因檢測公司來說,在獲得收益的同時,還能獲得海量的基因檢測數據平臺。不過在這樣的考量下,保險公司一般挑選的是市場上知名、專業的基因檢測公司或機構,比如華大、達安等。原因無他,品牌做得好。

 


華大基因的經費投入上也可看出上述差異:2016年,公司投入銷售費用3.28億,佔銷售毛利的32.75%;投入研發費用1.77億,佔銷售毛利的17.67%。研發投入只及其營銷投入的一半。體量較小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不能解決痛點,數據又很難變現,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否還值得投資呢?事實上,要看基因+「傳統產業」如何對接優質資源,讓用戶產生粘性,實際商業化還是可行的。對於投資者來說,關鍵是如何進行甄別。


首先是看創業公司定位什麼樣的客戶。對於一般的客戶而言,消費級基因檢測很難有持續的消費能力。如果是身體有疾病,一般的消費者大多會去醫院等專業機構。而現在消費級基因檢測後面的健康管理、美容、旅遊等後續服務,也只是真正有消費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實現持續消費。


其次是創業公司的營銷服務能力。這是目前整個基因檢測行業都面臨的現狀。GPLP君發現,不僅是華大,很多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人員結構都是以銷售服務為主,科研比例則很低。高水平的營銷團隊是決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能否以基因+的方式,讓各種優勢資源成功對接上提供給用戶。


另外,有很多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並沒有自己的專屬檢測實驗室,大都採用外包的形式。因而,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是否和行業知名公司、機構合作,也是考察其營銷服務能力時的重點。


如果這兩者都不具備,2018年,這樣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可能只有一個結局——死亡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是如何帶來投資機會的,你覺得醫生會被淘汰嗎?
    到2013年,日本已經出現了738家基因檢測服務公司,而中國呢,估計在2016年底會超過一千家。所以說,基因檢測公司轉型是沒有辦法的了,需要的是升級。升級什麼呢?升級的是產業鏈的製造模式。目前基因檢測公司的技術支持是什麼?就是實驗室。這裡的實驗室既有臨床檢驗實驗室,又有科研服務的實驗室。
  • 蘋果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為矽谷員工提供免費基因篩查
    雷鋒網消息,據CNBC消息,蘋果正在與基因檢測公司Color Genology進行試點合作,為其矽谷的員工提供免費的疾病基因篩查。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最近在總部附近為員工及其家屬設立了專門的健康診所,名為AC Wellness(AC健康中心),該公司已經與Color合作了幾個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對員工的醫療保健檢查由被動轉向主動,因為基因檢測可以為人們深入了解健康風險提供一個窗口。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以採取預防措施以減少患病的可能性。
  • 國內基因檢測公司2016融資大盤點
    基因檢測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推動腫瘤治療、免疫治療的同時,亦大大加快了藥物研發速度,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資本市場對基因檢測的重視程度直觀體現在投融資情況,據火石創造統計,2016年共計40家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公司宣布完成融資,其中不乏2016年新成立的初創企業。
  • 達安基因,核酸檢測下半場
    也就是說,就算這藥真的有效,在十萬火急的時候,其他國家也會撕破專利進行大規模生產。要不,連花清瘟了解下?第一批研發出核酸檢測盒的企業,大多有高校背景。比如,依託於中山大學的達安基因。在2020年以前,達安基因的主要面向的群體,是豬。哎,你怎麼罵人呢?作為一家從事病毒檢測盒業務的生物科技公司,銷售最穩定的產品,是一種快速檢測豬瘟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豬偽狂犬病毒、豬細小病毒的試劑盒。當然,公司也有大量的人用病毒檢測試劑盒。
  • 一滴血測天賦姻緣?專家:基因檢測不能算命
    抽一滴血就能知曉孩子是否「天賦異稟」,取一滴唾液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近年來,基因檢測市場日益火爆,各種基因測序項目層出不窮。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看似「無所不能」的基因測序項目,實際上不少是商業利益驅動下的「高科技陷阱」。
  • 基因檢測指導減肥靠譜嗎?
    價格差異懸殊打開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搜索「基因檢測」,出現了幾十款不同的產品,價格差異懸殊,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皮膚基因檢測,也有面向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遺傳病、腫瘤風險基因檢測。其中,一款名為「肥胖基因檢測」的項目排在了銷量榜前列。「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而你喝白開水都會胖?」
  • 基因檢測「劇透」人生?
    他知道美國有個叫23andMe的公司可以通過基因檢測了解祖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可以通過國內的WeGene公司做基因檢測,獲取自己的祖源信息。他去WeGene官網上下了單,不久便收到一個唾液採集包。根據要求,他在半小時內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向唾液採集器吐了2毫升的唾液,寄回至該公司的地址。
  • 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錢燒完了?
    反觀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發展較晚,因此與美國的市場飽和不同,各家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仍在繼續「燒錢」,一方面推出免費檢測項目;一方面升級更貴更全面的高端檢測服務,力求加速搶佔市場,積累數據。然而,3天後,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指出,某些保險公司推出了開發專屬新冠肺炎保險保障計劃,考慮到目前還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此類單一責任保險產品」。同時,嚴禁保險公司借疫情渲染氣氛,以疫情為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此話一出,多家保險公司緊急下架相關產品,上述「新冠肺炎保險」顯示停售,領取連結也變成了微基因的產品購買頁面。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掀起IPO潮,行業開啟淘汰賽
    來源:一財網6月12日,燃石醫學(BNR.O)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收漲49.27%,成為中國赴美上市的腫瘤NGS(二代基因測序)檢測第一股。另外,世和基因於今年4月21日在江蘇證監局辦理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輔導備案登記。上世紀70年代,來自英國的生物化學家桑格採用雙脫氧鏈終止法設計出了第一代的基因測序方法:桑格測序法(Sanger Sequencing),從此開啟了基因檢測的先河。
  • 黑石47億美元收購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
    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跨國投資公司將從當前的投資者包括Silver Lake、Spectrum Equity、Permira等手中收購Ancestry。Ancestry建立了市場領先的消費者基因組學業務,該服務最初專注於族譜和家譜溯源的檢測技術,最近又擴展到了健康領域。迄今為止,該公司已對1800萬人進行了基因分型。其主打祖源基因檢測產品Ancestry DNA可通過分析個體基因片段,來尋找與其擁有相似片段的群體,推測其祖先來自何方。
  • 無法複製Ancestry模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面臨增長困境
    文|元氣資本 羅賓核心內容1、上一輪消費基因檢測公司的問題在哪裡?2、基因檢測技術成本在下降嗎?3、國內消費基因檢測新的商業化場景是什麼?雖然中國幾家主打消費基因檢測的公司在2018年間獲得了集中的融資,也開始在營銷端發力,但很難讓人找到一款印象深刻的產品。除了成立較早的23魔方外,其餘企業在2019年融資階段多為A輪。據2018年的報導,國內最大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完成了15萬例基因檢測服務,它在當年獲得了同賽道最高融資額2.345億元。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以美國腫瘤基因檢測公司Guardant Health為例,市值78億美元,國內腫瘤基因檢測企業亦有可能達到此規模。如何在保證技術領先的同時,找到持續的盈利點,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重要挑戰。
  • 美國基因檢測公司Veritas Genetics客戶數據遭洩露
    網易科技訊 11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DNA檢測初創公司Veritas Genetics表示,該公司發生一起數據洩露事件,導致一些客戶的信息被盜。這家總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丹弗市的公司承認,其面向客戶的門戶網站「最近」遭到了黑客攻擊,但沒有說明何時遭到攻擊。該公司拒絕透露具體哪些信息被盜,只表示該門戶網站不包含客戶的檢測結果或醫療信息,以及僅有少數客戶受到了影響。該公司尚未發表正式的公開聲明,也沒有在其網站上承認此事。Veritas Genetics的一位發言人沒有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 基因檢測需求減速,全球最大DNA分析公司Ancestry裁員6%
    此次裁員不限部門,涉及到該公司猶他州和加州的各層員工,影響甚廣。Ancestry目前共有員工1700人,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確認裁員屬實。該公司CEO兼總裁Margo Georgiadis發布博客稱,裁員6%是為了應對基因檢測市場需求的全面減速以及行業內的激烈競爭。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一)|達安基因「帶金銷售」陷阱 賄賂醫生...
    目前在臨床級基因檢測領域有兩個潛力很大的細分市場,一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二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市場格局穩定。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華大基因與貝瑞基因已經佔據70%的市場份額,成為頭部企業。對此,上述研究員表示,其他企業要想搶佔市場份額,就需要打價格戰。
  • 基因檢測不是「算命」:測智商?測情商?側特長?
    儘管報告中也有聲明,稱「基因只是影響性狀的一部分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等」,但程磊當天晚上還是失眠了,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用手機不停地搜索著這些過去從來沒想過,甚至沒聽過的疾病,滿腦子都是自己以後「中招」倒下的畫面。相比之下,報告中的最後部分則輕鬆許多,「遺傳特徵有見光打噴嚏機率是不是正常、喝酒會不會臉紅、吸菸容不容易上癮、避錯能力如何等等。」
  • 邊際效用、基因檢測、科斯定律
    案例一,「不能把吃飽歸於最後一個饅頭」,這句話的反面是「早知道這樣,直接吃最後那個饅頭就好了」。這是個歪理,但卻是理解「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的絕佳案例。當你飢腸轆轆,忽然看見一盤熱氣騰騰的白面饅頭。你拿起第一個,沒幾口下了肚,爽!緊接著開始消滅第二個,好吃!第三個沒幾口又不見了,過癮!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直到你打著飽嗝,摸著肚子,看著盤子裡剩下的饅頭連連搖頭說吃飽了,吃不下了。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瑞金醫院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組研究中心研究員葉靜對媒體指出,諸如「一滴血測孩子是否能成學霸、是否會早戀」等消費型基因檢測,在業內仍處於爭議狀態,「即便是脂代謝、心肌病等疾病的未來趨勢預測,也只是與某些基因位點有一定關係,不可作為診斷依據,更無需提那些噱頭大過實際作用的檢測項目。拿疾病易感基因檢測為例,通過基因位點來判斷具有患病風險混淆了統計學上的因果關係與關聯關係。
  • 至本醫療:開發基因檢測背後的百億級和千億級市場
    而中國的創業公司也在這個領域奮起直追,一大批原來供職於美國頂尖基因檢測公司的海歸科學家回國創業,帶來了技術和經驗,縮短了中國追趕美國的距離。中美創業公司競賽基因檢測市場美國是全球基因檢測應用最開放和領先的市場。
  • 基因檢測:腫瘤檢測市場最大 試劑盒是放量關鍵
    比爾·蓋茨曾指出:「下一個能真正超過我的世界首富,一定來自基因領域。」面對如此「市場」,我國基因檢測領域有怎樣發展?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如何?基因檢測的「神秘面紗」——測序行業當下,人們對「基因」這一概念,接觸最多的莫過於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