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與多樣性:美國的多元文化

2020-12-14 騰訊網

梅儒瑞:融合與多樣性:美國的多元文化

梅儒瑞(美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

主持人:今天我們請來了梅儒瑞先生為我們做演講。我簡單介紹一下梅先生。梅先生是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政治處官員,一等秘書。曾經在美國駐中國廣州和義大利羅馬的使領館任職。在2000年進入美國外交服務機構之前,梅先生曾在華盛頓特區的外交政策智庫,尼克森中心的中國研究所擔任助理總監和研究助理。1993年至1996年在臺灣一個英語為主的廣播電臺——臺北社區電臺擔任記者。在臺北期間,他還擔任過新聞周刊的通訊員。梅先生於1998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的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文學學士學位。梅先生在京任職期間,非常重視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並熱情地投身期間,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幾乎有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人民,但是你在美國任何問一個種族、膚色、籍貫不同的人,「你是哪國人?」他們都會驕傲地回答你,「我是美國人。」那麼,如何在保持不同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又能高度認同國家理念,保持社會和諧,美國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現在就請梅先生給我們講述「融合與多樣性:美國的多元文化」。(掌聲)

梅儒瑞:謝謝大家!謝謝你們抽出時間來到這裡聽我演講。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聚會,這次聚會跟你們交流,要特別謝謝劉元生女士和李世強先生給我這次機會。我們美國大使館跟三味書屋的關係歷史是非常悠久了,非常密切的,從八十年代開始,很多著名的美國外交官和美國大使都來過這裡做演講。當然除了美國官員以外,三味書屋的論壇這麼著名,是因為有這麼多中國的思想家和中國的知識分子來到這裡做演講,我所了解到的上個星期夏業良教授和賀衛方教授都是中國非常偉大的知識分子,所以接下來是我做這個演講,真的是有班門弄斧的感覺。我這次題目主要是談美國的融合和多元化。這兩個概念聽起來有矛盾,有時候是真的有摩擦,真的有矛盾,但是基本上你會看到在美國融合和多樣性沒有必然的衝突,其實是有互補的關係,所以我演講的核心就是談融合和多樣性的關係。我要強調,我來到這裡,雖然我是在美國大使館上班,但不是來做宣傳性的演講或者官方性的演講,我覺得對你們意義不大。我是想來這裡跟你們老老實實地、實事求是地討論美國社會的好方面、壞方面,美國是一個非常不完滿的社會,我很愛我的國家,但是我確認美國社會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社會,沒有一個社會是完美的,所以我覺得通過這個演講,可以談到美國的成功部分,也可以談到美國比較失敗的部分。不管怎樣,我覺得美國的經驗有很多是值得參考的。另外一個我需要強調的是以美國白人的身份來做這個演講,其實你談到少數種族多元化的問題,在美國也是個敏感話題,說實話,民族關係在美國也是個敏感話題,很容易碰到高壓線,所以我是從我的經驗,我是美國白人,從來沒受到過種族歧視,我不是一個移民,也不是一個少數種族,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如果是一個美國黑人,或者美國拉丁裔能夠來給你們做演講,來討論同一個話題,他的看法跟我的看法肯定有一些不同。

這個演講主要有五個部分,我首先討論美國社會的一些背景資料,統計數字,接下來就是說哪一個因素是推進融合,哪一個因素是推進多元化,然後我想通過一些個案,一些例子來介紹融合跟多元化發生衝突的時候怎麼解決,最後我要做一個小節、結論。

我每次談到美國的少數種族問題和多元化,我都談到中文和英文的一些不同,美國人講的 「小數民族」跟中國人講的「小數民族」概念有一點不一樣,race一般我們就翻譯成種族,但是nationality中國人翻譯成民族,minority中國人說少數民族,但是在美國社會裡面,我們歷史上主要的問題就是種族的關係,美國黑人和美國白人,和美國拉丁裔的關係,所以說美國人,多一點的談種族,少一點的談民族。我們也有民族,像美國的印第安人,原住民,比較類似中國人所想像的少數民族的概念。但是在美國,種族概念和民族概念也有一些不同,美國人怎麼想種族問題,第一個我覺得是十分重要,你的種族身份是自我認可,你認為你是黑人,你就是黑人;你認為你是白人,你就是白人。美國政府對個人的種族身份沒有做任何記錄,就是在美國政府裡面,沒有一個文件說「梅儒瑞是一個美國白人。「 而且美國沒有身份證,這個跟中國也有不同,就我所了解到,中國公民都有身份證,身份證上一清二楚地寫明了你的民族身份。美國沒有身份證,但是在美國社會裡面,特別是最近三十年,種族的界限是越來越模糊。像二戰時期,向我父母小時候,誰是黑人,誰是白人,誰是拉丁裔,都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現在你很難說,像爾夫球手泰格·伍茲,高,他的父親是個黑人,他的母親是泰國移民到美國的亞裔。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美國的通婚率也是增加的很快,特別是1990年,通婚率有攀升。我下面會進一步介紹。美國政府每十年做一次人口普查,算一下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少人,有怎樣的人,人口普查時他們會問,你認為你是哪一個種族,這個是自願回答,你要不回答,填表的時候你可以迴避這個問題。原來到1990年的人口普查,你只能選一個種族,你是白人就只能選白人,如果是半白人半黑人,你只能選一個,不能填多個種族,但是從2000年開始,你可以多填種族,如果你覺得是三分之一黑人,三分之一白人,三分之一拉丁裔,你三個都可以填。所以美國政府也是認識到種族界限不像以前那麼清楚。那麼我要強調,有人問我說,人口普查有問你種族身份,但是你說美國政府不會做個人身份的種族記錄嗎?人口普查問人的種族身份是完全為了做統計數字,沒有記錄個人的身份。我剛才說是每十年做一次人口普查,2010年也就是今年美國政府也在做人口普查,但人口普查的數字還沒有出來,今年年底我們才能知道普查的結果。所以我在演講裡大部分是十年前的數字。但是變化不是太大。上面這個數字就是美國人口的基本重則框架。2000年美國人口是2.8億,白人2.1億,佔75%,但是裡面我必須進一步介紹,拉丁族裔,也可以說西班牙裔,嚴格說拉丁族裔也是白人的分類,他們是屬於白人裡面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是算他們自己的種族。但是歷史上拉丁裔受到種族歧視,所以一般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會說拉丁族裔這個詞,但是嚴格來說,他們也是白人,所以做這個統計的時候會說,拉丁裔的白人和非拉丁裔的白人。十年前拉丁裔是3500萬,這個數字肯定是有增加,因為我們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也是挺多的,所以這次普查拉丁裔的人口會增加。黑人是佔總人口的13%,亞裔是佔4%,大概是一千萬,這個數字肯定會增加,這次人口普查肯定會有顯示,在美國的亞洲人,有亞洲背景的人會越來越多。華裔就是中國人,十年前是二百四十萬,這個數字我估計會增加,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美國的原住民,就是類似中國的少數民族的人不多,不到總人口的1%,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還有夏威夷、太平洋群島的原住民,人數特別少,不到三百萬,這個數字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很小。還有「其他」,一千五百萬,就是很多人迴避關於種族身份的問題,收到人口普查的表格,他們不願意填,還有人認為,上面的分類不代表他們,他們不是黑人、白人或亞裔,他們就填別的,所以其他還是挺多的

通婚使種族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通婚率真的有增加了很多。我小時候,在七十年代,很少看到黑人跟白人結婚。但是現在增加了很多。2000年7%的美國夫妻是跨過了種族界限的婚姻,現在通婚率是8%,還不能說非常多,但是增加了很多。1990-2000年通婚率增加65%,是比較多的。40%亞洲裔會跟白人結婚,黑人跟白人的通婚還是比較少,接近15%的黑人男子會跟白人結婚,接近7%的黑人婦女會跟白人結婚。黑人跟白人的通婚比較少,但是跟1980年相比, 增加了3倍多。桑個世紀50和60 年代黑人跟白人通婚的話,他們會受到各種各樣的種族歧視,那時候特別是在美國的南部,社會不接受通婚,但是現在接受了,所以增加了。

歡迎點擊進入燕山大講堂

相關焦點

  • 如何發展地看待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類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文化間的自然交往是由來已久的。而多元文化則是現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對峙、衝突和妥協的一種主張。沒有世界各個地區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就沒有「多元文化」的概念,民族、文化和地區間的這種交往起因於科技帶來的通訊、交通、殖民、戰爭、貿易、移民等。無論如何,全球以村落般的形態呈現在幾乎每一個人的眼前時,多元文化就是一個基本的社會事實,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
  • 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
    編者按  近幾年來,保護文化多樣性成為社會各界的熱門話題。然而,如何科學地保護文化多樣性?如何既保護文化多樣性又增強文化的同一性?如何既保護優秀傳統又避免出現不分良莠、全盤保護及排斥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現象?這些問題,涉及中華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問題,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 如何認識臺灣「多元文化」
    、多元的文化教育政策,保護並推崇多元文化,希望達到各種思想、價值觀相互交流、融合,文化更加多元、更包容、更張弛有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當局推行的「新課綱」以「多元文化與價值」來延續獨派政府的美麗糖衣。不僅拿掉中國史,使臺灣成為不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認為中華文化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把原住民當工具包裝,使臺灣文化成為一個沒有根的多元文化。事實上,臺灣人多來自大陸,語言、文字、宗教、生活習慣也傳承自大陸,400年的發展雖形成多元文化,主要構成仍是中華文化。
  • 專家採訪|多元文化心理諮詢你知多少?
    經臺灣師範大學許維素教授推薦,我與郭崇信教授(後文均稱為「老師」)建立了聯繫,初次見面是在中央財經大學的咖啡廳。
  • 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
    原標題: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專訪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立命館孔子學院名譽院長周瑋生博士十九年前,聯合國主導制定的一項重大文件正在醞釀發布。幾天後的11月2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第Ⅳ委員會的報告,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2020-02-11 1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瀕臨滅絕的族裔語言,加拿大是如何「自上而下」發展多元文化的?
    一、少數族裔是加拿大境內最早的族裔群體,隨著歐洲殖民者對原住民的語言文化實施滅絕政策,原住民語言逐漸衰退世界語言豐富多彩,北美原住民的語言是目前世界上擁有古老文化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最早是生活在北美大陸上,因此也被外人稱之為「第一民族」,無論是在多元文化下的美國,還是在多族裔文化下的加拿大
  • 2019中考:政治知識點之多元文化地球村
    同學們認真學習,下面是對政治多元文化「地球村」課時的內容知識講解。 多元文化「地球村」 一、世界文化之旅 1、豐富多彩的文化 (1)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表現出來。 (2)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著各自的標誌和代表人物,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2、和諧的文化樂章 (1)文化存在差異,沒有優劣 文化存在差異,各有千秋。每一種文化都有自有生存發展的權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蘊含著人類文明的成果。
  • 西雪梨大學:多元文化的校園,國際學生的家
    國際學生是西雪梨大學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營造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和提升學習體驗,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澳大利亞最多元化的大學之一,西雪梨大學致力於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學習環境。我們對任何形式的騷擾、種族主義和欺凌行為都是零容忍,無論這種行為發生在校園內外、網上還是任何其他地方。
  • 理想與現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國穆斯林移民融合問題
    同時,由於穆斯林在信仰上更加堅定且穆斯林人口聚居模式等原因,伊斯蘭教文化也正加速衝擊著傳統上由本土白人基督徒主導的宗教社會。特別是近些年,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地爆發難民危機,大批穆斯林湧向歐洲,加重了英國本土白人基督徒的擔憂。他們在思想上更趨於保守,並對英國傳統的多元文化政策也開始產生質疑。基督徒與穆斯林兩大族群之間的融合問題也面臨新的挑戰。
  • 西雪梨大學—多元文化的校園,國際學生的家
    國際學生是西雪梨大學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澳大利亞最多元化的大學之一,西雪梨大學致力於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學習環境。我們對任何形式的騷擾、種族主義和欺凌行為都是零容忍,無論這種行為發生在校園內外、網上還是任何其他地方。   西雪梨大學重視多樣性和機會平等。
  • 澳墨爾本新移民創紀錄 多樣性融合備受青睞
    城市不斷的人口流動會導致不同群體在種族、或文化基礎上逐漸形成城市「馬賽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選擇與相似生活環境、狀態的人生活在一起,這就導致城市變成一塊塊不同的區域劃分。墨爾本中心的大量移民是持有學生籤證的亞洲人,他們往往居住在公寓。
  • 《科技日報》 | 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
    文章認為,2004年開始發展的孔子學院,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的重要代表。孔子學院是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示範周瑋生說,世界是一個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組成的整體。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獲得聯合國大會全場支持同意;2004年,世界性孔子學院事業開始;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作為支持《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法律文件和國際規範而通過了「文化多樣性條約」。發達國家早就用不同方式在進行本國語言文化的國際推廣和普及。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法國法語聯盟,德國歌德學院,義大利文化研究院,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美國中心等。
  • 語言、文化和物種多樣性現狀與未來
    令爬蟲學家困惑的大量青蛙神秘失蹤事件在全球蔓延開來,一直蔓延到美國太平洋西北部。研究人員很快發現,罪魁禍首是一種原產於南部非洲的蛙壺菌,這種致命真菌通過青蛙海外貿易傳播到中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和美國。糧食危機導致食品價格飈升,在島國海地引發騷亂,造成至少5人死亡。類似暴力事件也在墨西哥、孟加拉國、埃及、喀麥隆、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和衣索比亞爆發。
  • 東北方言文化底蘊很深厚: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方言的歷史成因是由當地各民族語言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同時東北方言深受俄、日、韓等周邊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其中日本語言文化對東北方言的影響最大。東北方言有些與眾不同,是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有的來自多元文化的融合。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隨著東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還保存著很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從而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
  • 澳大利亞學前多元文化課程 | 整合多元化資源,引導兒童身份認同
    澳大利亞世界上著名多元文化主義國家,在一個地區、社會以及群體中,允許同時存在多種相互聯繫且具有一定獨立特徵的文化。以文化的多樣性為前提的,整合了多元化的各種資源,且去適應所有的學生的學習上的一些不同的需求,其中,多元文化課程的內容和教學設計以國家的政策文本為其根本上的依據,這也是對於學前寶寶進行多元化教育的有益探索。
  • 專題:面向「絲綢之路」的文化創意設計 | 「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收集並建立絲綢之路文化元素資料庫,共享絲綢之路文化創意設計數位化資源平臺;運用菱形思維模型與形狀文法融合重構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多樣性文化元素;採用「一點多元」文創產品應用模式輸入各個國家和地區市場,提高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化交流融合和國際影響力,形成文化命運共同體,實現融通共生,互利共贏。
  • 自然與文化相融合 打造活力多元的兒童護理中心
    獨特的設計靈感及當地文化的完美融合,為蝶蛹兒童護理中心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間活力而多元的兒童護理中心,感受求知的快樂吧!
  • 重新定義多元文化教育
    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數量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數量之間的差異所蘊含的意義值得探討。羅茲(Rhoads)認為,學生使課堂上的多樣性日益增長,這給如何教和教什麼,甚至誰來教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顯然,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對我們如何思考以及解構教學法有重要的啟示。
  • 蘇州市民卡:探索「文化旅遊+體育」多元融合發展
    從最「原始」的一張交通卡,到如今可滿足休閒旅遊、文化娛樂乃至體育健身等線上線下全方位需求的蘇州市民「生活神器」,近年來,蘇州市民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市民卡」)始終著眼於「惠民利民」的初心,不斷探索適應市民新需求的「文化旅遊+體育」多元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