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據日本共同社10日報導,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公布消息稱,兒科急性疾病川崎病發現者、日本小兒科醫生川崎富作於6月5日下午在東京一家醫院去世,終年95歲。
根據患者情況,川崎富作命名「川崎病」
川崎富作出生於東京,1948年畢業於千葉醫科大學附屬醫學專業部,之後進入東京日赤中央醫院擔任小兒科醫生。
1961年,他接診了一個發燒多日、雙眼充血的患兒,相關病症非常罕見。此後他又陸續接診了多位類似患兒,搜集了多起病例後,川崎將其稱之為「兒童急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他詳細闡述了該病具體臨床表現和病因分析及分類情況,並把文章發表在1967年的「日本過敏性疾病雜誌」上。之後,該病被命名為「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因為有發熱症狀,同時患兒身上會出現皮疹,因此常常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等。
川崎病最嚴重的併發症為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如擴張的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則發生心肌梗死,致死率極高,且部分冠脈動脈瘤不能恢復,將影響患兒的長期生存質量甚至生命。儘早診斷和接受有效的治療,可明顯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如出現巨大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內血栓,治療應儘可能使冠狀動脈開通以保護患兒心臟功能。
約1%~2%的川崎病患兒痊癒後仍可能出現復發,所以,恢復期仍需複診,家長要注意帶孩子進行相關檢查。
小兒川崎病有五大症狀
福州總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新民介紹,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小兒川崎病主要有「五大症狀」:一是經過抗感染治療後仍有發熱且超過5天,發熱後2~4天,出現以軀幹、四肢為主的瀰漫性充血性紅斑,以前胸、後背最為多見,面部、四肢也可以見到。這種皮疹大約持續4~5天後才消退。
二是發熱後雙眼球結膜瀰漫性充血。
三是口唇潮紅如櫻桃,並口唇乾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頭髮紅,可見芒刺,好似楊梅。
四是病初(1~9天),手指和足趾腫脹、發硬,手和腳的掌面發紅。
五是在頸部可觸摸到腫大的非化膿性淋巴結,約蠶豆大小。
北大醫院兒科主任杜軍保教授指出,川崎病如果能在發病後一周內得到有效治療,將可很大程度上避免引發嚴重心臟病。請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發現早期症狀及時帶孩子就醫。
福州總醫院兒科陳新民主任醫師提醒,患了川崎病的小患兒,如果發現心臟受累,即使體溫正常已經出院,也要繼續用藥且定期來醫院複查。一般無心臟受累(無冠狀動脈病變)的孩子,可以於出院後1、3、6個月及1到2年來醫院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檢查包括體格檢查、血常規、心電圖、心臟彩超等。
參考資料:
①《健康時報》2019-09-17《小兒川崎病有五大症狀》
②《健康時報》2018-07-13《川崎病治療後隨訪很重要》
編輯:孫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