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於「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的話題一直在發酵,撇開爭議,氧叔倒覺得李子柒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美學實踐者。
氧叔覺得,李子柒其實是用視頻形式中的「人物設定」支撐起了生活美學的個性化表達,所以那些看似悄然流過的日常,才能引發人們的集體共情。
說到這裡,氧叔不禁想跟大家聊聊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學。
美學和日常生活
在紙張出現之前,審美和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
比如漁獵時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審美藝術品,中國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種美玉,既是當時的審美藝術品,同時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種觀念的象徵物,具有原始宗教、倫理道德、政治活動的實用意義。
▲8000年前的峙峪遺址石鏃 已經十分精美
孔子那個時代的詩、樂、舞也並非後來人們觀念中的純粹藝術,魏晉時期的佛教和石窟壁畫、雕像等等,也很難說當初有多少人是帶著審美意識把它們當作「藝術品」去塑造的。
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臘戲劇當初也是酒神節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印刷時代到來後,儘管西方將審美活動「精英化」和「貴族化」,但是即使把美學和生活分隔開,藝術創造依然是取材於生活的。
現代最典型的生活化美學是電影,欣賞電影就如同進入生活,廣告藝術、波普藝術的大肆流行也正是美學生活化的標誌。
▲《瑪麗蓮夢露》 安迪沃霍爾
可以說,美學從誕生之初就從未和生活分離。
中國的生活美學
由古至今,中國人都善於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發現生活之美,從詩情畫意到琴棋書石,從詩詞歌賦到茶藝花道,從民俗節慶到生活器物,都屬於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拓展疆域。
儒家傳統的「六藝之教」也是源於「生活」而帶有「美質」的全面教育。
蔡元培曾極有洞見地認為,「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樂為純粹美育;書以記實,亦尚美觀,射御在技術之熟練,而亦態度之嫻雅;禮之本義在守規則,而其作用又在遠鄙俗;蓋自數之外,無不含有育成分者」。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論斷的蔡元培先生
在「六藝」的完整譜系裡面,大概只有「樂教」大致相當於西方的藝術教育,而其餘各項教育其實都是關乎生活經驗本身,都是從生活出發並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何謂文化輸出
文化有多個維度,既包括舞臺展臺藝術,也包含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進程中湧現出的創造力。基於」文化「概念上的」文化輸出「也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
但是文化輸出一定是需要載體的,貼近人們的心理需求與日常體驗的載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餘秋雨說:「文化無牆,永遠不能畫地為牢」,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只有落實到具象才更有可能被傳播和欣賞。
李子柒的田園牧歌式生活或許被美化過,但是李子柒也絕對稱得上中國式生活美學的優秀傳播者,文化輸出需要的是更多的,像李子柒這樣的輸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