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李子柒文化輸出與否,支持和反對一樣可笑

2020-12-12 老梁不鬱悶

昨天有個熱搜: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誰家吃飽了撐的寫的宣傳文案,結果到今天一些嚴肅媒體也參與討論了,並旁徵博引地說是或不是。

我看了一圈這些討論,唯一得出一個比較肯定的結論是:對李子柒的支持和反對一樣可笑。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需要爭論,答案應該是「不知道」。

為什麼呢?很簡單,先請定義一下文化輸出。

如果上網上查,「文化輸出」確實有很多定義,有的說是國家行為,有的說是民間交流,有的說是主動的,有的說是被動的,有的說是混合的。

我看到有很多評論家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都自作聰明地表示「定義不一樣,所以結論不一樣」,這基本是胡扯淡。

李子柒的視頻我看了幾條,我很喜歡,覺得很不錯,相信有些外國人也很喜歡。

但如果想定義一種作品的流傳是否是文化輸出,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並在相當廣的人群範圍觀察,那麼對李子柒的視頻我們有過這種觀察麼?

請注意,在網際網路上很容易出現的是一種長尾效應的聚集,也就是說很可能本來是個小眾事件,但是因為短時間內的少量群體集中爆發,反而形成一種規模和潮流,比如最近經常發生的「網紅婚戀」話題討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網紅都是誰,但是也能登上熱搜。

請問如何排除李子柒視頻的這種長尾聚集效應?

在對此類事件的觀察中,有一點往往被很多人忽視:網際網路用戶群體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量級存在。以這次大家討論的平臺youtube為例,其用戶群超過19億,這比中國總人口還多。

那麼在這其中,觀看李子柒視頻並成為擁躉的人,佔據多少比例呢?李子柒粉絲數量是735萬。

我不否認這735萬是個非常驚人的數量,在任何平臺都是頂流,問題是這個數據連整體用戶的1%都不到,這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有多少是外國人,而外國人又都是哪個國家的?目前我們看不到數據。

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一種文化層面的流動,這種流動的方向和數量我們是不知道的。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究竟李子柒是向哪一個國家進行了文化層面的流動,這種流動是否足以達到文化輸出的級別,還是說只是在很多地方吸引了一些小眾群體,這些我們也都不知道。

這些,都需要足夠的時間觀察。

醫學圈通常會說一句話: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那麼我想借用這個邏輯:脫離人群數量和觀察時段談文化輸出就是耍流氓。

比如說我跑去日本裸奔一圈,然後可能也上了日本的社交媒體,也有幾百口子人看了(當然並不好看),這能叫文化輸出麼?

你可能覺得不是,因為裸奔看來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其實答案還應該是「不知道」,因為你沒有數據支撐啊,你怎麼知道那幾百口子人不會把這個視頻代表的內容傳播到全日本?你有足夠的時間觀察麼?誰說文化輸出就一定是輸出正面形象了?

很有意思的是,包括最初挑起這個爭論的那篇《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在內,大多數分析文章用來支撐他們論點的方式,都試圖迴避數量級和觀察時間的問題,而喜歡用個例說明。

比如說《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就提到

會覺得這只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多,在外網關注李子柒的應該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還真不是,點開李子柒的粉絲去看看,會發現全世界各地什麼地方的人都有。

但是這篇文章轉而不是說有哪些國家的人,以及數量是如何分布的(估計他自己也不知道),而是開始舉例說有幾個高評贊是怎麼怎麼說的。

這只能說明李子柒的視頻在某一個極短的時間片段內吸引到了某些外國人來觀看,不能說明李子柒視頻對一國文化層面的輸出。

如果硬要說是文化輸出,請問是對哪個國家進行了文化輸出?美國?英國?日本?柬甫寨?寮國?坦尚尼亞?

當然那些反對者也是一樣問題,很多反對李子柒的人態度就是「不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落後」,甚至說這就是中國的「罪人」。

他們這套論調最大的問題不是李子柒拍的內容到底如何,而是你如何定義中國?如果只算四大超級城市,連一億人都湊不出來,高樓大廈怎麼就代表中國了?究竟誰來定義中國?你有什麼資格定義中國?

我記得當年第一次看見《南方周末》說「在這裡讀懂中國」,我就笑的前仰後合,就《南方周末》那麼幾個人,就能讀懂960萬平方公裡內的十幾億人,吹牛不上稅麼?

這個道理到現在也一樣,我就想問那些反對者,你們掰著手指頭數數,你們見過一億中國人麼?去過96萬平方公裡麼?

如果沒有的話,你連中國的十分之一都沒見到,你憑什麼說中國是這樣不是那樣,你憑什麼說別人描述的中國就真實或者不真實了?你憑什麼說外國人對此會是什麼印象?

對於像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當今完整的中國什麼樣,答案應該也是「不知道」。我們充其量說,我們認識的一部分國人如何如何,以及我們接觸到的一部分外國人有了怎樣的看法。

至於李子柒的視頻算不算文化輸出這個層面的問題,也應該等過個幾年,積累足夠多的數據和足夠長的觀察時間,或許可以討論一二,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可能就成了人類文明瑰寶也未可知,但現在只能是「不知道」。

其實,承認「不知道」並不需要多大勇氣,只要有自知之明就行了,但是有些人就是羞於承認自己「不知道」,卻又動輒就要討論「文化輸出」這種大題目。

這就頗像公園裡的一些老頭,拿著半導體聽外地出了個什麼事兒,然後搖晃著腦袋跟邊上老太太嘚瑟:這中國人啊就是XXXX!

其實他可能連市區都沒出過,你說可笑不可笑。

這事情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我觀察了一下發現,不管是反對者用脫離數據和觀察時段的方式來批評,還是支持者用極端個例來力挺,他們誰也不關心文化輸出到了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對當地的某些人群產生了什麼影響。

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結論:他們其實討論的並不真的是「文化輸出」,只是用類似「文化輸出」這頂帽子來試論證自己的好惡比對方更正確,因為「文化輸出」在他們看來是一個高大尚的詞彙。

但我想提醒的是,正如我剛才舉的那個「裸奔」的例子,文化輸出不一定是什麼高大尚的事情,也可能是負面的。

比如島國輸入我國的愛情動作片,除了貢獻了一批諸如痴漢、人妻、中出這樣的詞,對於日本人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難說有什麼特別的提升吧。

如果我們放棄用「文化輸出」這種概念來抬高,單純討論究竟李子柒的視頻好看不好看,你會發現這個爭論極其無聊,你喜歡不等於我喜歡,我討厭不等於你討厭,好看不好看本來就是個個人感受,且沒有必要說服別人。

看到別人觀點跟自己不一樣就不開心,看到別人說自己喜歡的視頻不好看就憤怒,看到別人嫌棄自己心中的女神藝人就抓狂,說白了只能是一種幼稚的體現。

當年說鄧麗君是靡靡之音,說金庸瓊瑤是文化快餐,說成人影片是危害青少年身心,你哪個也沒少看啊。

守住自己的同時,學會容忍這個世界存在的不同觀點,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中國話題適合在全世界討論和傳播?李子柒找到了答案
    曾經,中國輿論場上出現過「《海賊王》和孔子學院,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輸出?」不過,當時這個話題並未引起外界的過多關注,但近期,當這個話題以一個新的主體形象再回到大眾視野時已引發全國性的討論。在微博上,「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閱讀量攀升至8.5億。
  • 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反映了什麼生活美學?
    前段時間,關於「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的話題一直在發酵,撇開爭議,氧叔倒覺得李子柒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美學實踐者。氧叔覺得,李子柒其實是用視頻形式中的「人物設定」支撐起了生活美學的個性化表達,所以那些看似悄然流過的日常,才能引發人們的集體共情。
  • 李子柒發布的端午視頻遭韓國人舉報被下架,傳統文化輸出太弱?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兩國的端午節雖然有一些共同之處但是紀念內涵是不同的,韓國人根本沒有必要舉報,並且還要求下架我李子柒的包粽子視頻,這種行為簡直是在強詞奪理!所以我們真的要不停的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文化這東西就是需要不停的滲透,讓即使不懂文化內涵看表象也要留下個印象。
  • 李子柒把田園生活過成了詩,是不是文化輸出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對於她的農村生活的視頻更是擊中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做到了真正的文化輸出!李子柒,1990年出生於四川綿陽農村,從小父母離異,爺爺奶奶把她接到鄉下生活,後來爺爺在她五年級的時候去世。後來到城裡打工,做過飯店服務員,做過酒吧駐唱歌手,DJ,什麼賺錢就做什麼。也算是命運坎坷吧。
  • 李子柒給「文化輸出」加註解,生動接地氣的小日子也能講好中國故事
    網紅很多,但火到海外的很少,而能夠像李子柒一樣背負上「文化輸出」重任的,更是前無古人。最近,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在網絡引發爭論,也讓李子柒更火了一把。李子柒是誰?一個來自四川的90後妹子、古風美食博主。
  • 李子柒文化輸出很成功,你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樣子,很美
    本文不解讀李子柒成功背後的因素,畢竟要複製也好,打造也罷,都算不上我們自己要去分析別人輸出後的成果。看到一個人可以堅持做一件事的勁頭,學習就好。1、李子柒的文化輸出是非常成功的在李子柒遭遇無數輿論攻擊時,央視發文:「李子柒的成功,在於熱愛,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一下子,稍微安靜了一些。從開始在一些自媒體平臺上發布自己製作美食的短視頻,幾年積累千萬粉絲,尤其是在國外知名自媒體平臺上的訂閱量和CNN無差時,很多人開始分析「李子柒為何會成功」。
  • 李子柒蘑菇醬不達標,「文化輸出」也翻車,網紅帶貨還能信嗎?
    網紅相比於明星,和粉絲互動更頻繁,也更接地氣,所以更容易被人喜歡。很多網紅要比明星的人氣還要高,對粉絲的影響力也比明星還要大。憑藉著公眾人物對大眾的影響力,又一新行業誕生——網紅帶貨。很多網紅名人,會為某廠家帶貨,銷售方向主要針對粉絲。近期總是有新聞報導,某網紅帶的貨被查出違規,網紅的事業也相應會一落千丈。
  • 李子柒在「外網」火爆,視頻一樣但沒英文字幕,這是一種文化?
    李子柒在YouTube上很火爆,視頻內容和我們看的一樣,只是沒有英文字幕,為何她在外國也那麼受歡迎,這是一種文化輸出嗎?這當然是一種文化輸出,並且這種輸出越多越好,至於為什麼受老外歡迎,我不是內行人也說不上來。說起來怎麼樣會受歡迎這種事,本來就挺迷的。成功能否複製?
  • 越南博主抄襲李子柒,拍攝手法一模一樣,網友:乍一看確實太像了
    越南博主抄襲李子柒,拍攝手法一模一樣,網友:乍一看確實太像了 7月1號有一條新聞被推上了微博熱搜「越南博主抄襲李子柒」,單從這個話題來看,李子柒真的是紅出圈了,雖然她只是一個網紅,但是卻已經出現了抄襲者,不過卻是一個「山寨版」,這位越南博主,不管是衣著、髮型
  • 網傳越南博主抄襲李子柒,網友支持合法維權
    網傳越南博主抄襲李子柒,網友支持合法維權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帖稱越南某美食博主抄襲李子柒,指出該博主發布的視頻作品,包括視頻主題、鏡頭語言、背景音樂,都與李子柒的視頻風格如出一轍。
  • 在YouTube上大火的李子柒,國內媒體和網友怎麼看
    其次是基於李子柒的影響力。如今已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時代,需要依靠媒體、影視、文化傳播的大力宣傳和包裝,而李子柒作為一個自媒體人,儘管有說背後存在專業團隊加持,但對於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依然存在著質疑,無法做到精準到位,自然難以擔起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文化輸出」的重任。
  • 李子柒大力宣傳家鄉,四川傳統文化與美食成功輸出
    過去幾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的放牧藏族小夥丁真因他清澈的眼神和純真的笑容,吸引了眾多網友的注意。不少人誤認為丁真是西藏人,還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全國各地爭相「認領」丁真的一股浪潮。由丁真引發的各地搶人大戰同時還蔓延到了四川另一位知名人物,短視頻博主李子柒身上。
  • 「翻譯觀點」文化輸出與翻譯
    歪果仁也愛看李子柒李子柒視頻作品在國外受到熱烈追捧,引起的一個討論是她這種行為算不算「文化輸出」。不管有沒有文化輸出的主觀意願,李的視頻客觀上是得到了國外網友的認可,應該說是很成功地「輸出」了什麼東西。那麼,李通過這些作品輸出的是什麼?
  • 爆紅全球的李子柒,究竟是誰?
    可是在網紅經濟的時代爭鳴總是不斷存在近期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不真實,拔高了現實生活;也有人認為鄉土社會代表不了中國全貌,會帶來誤解;還有人質疑其包裝炒作的成分,擔當不起「文化輸出」的重任。
  • 文化網紅李子柒:給予生活美好的享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裡的姑娘叫李子柒,是個視頻博主,她很紅!並且自豪,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對外重要的文化輸出。可是,有人說種菜務農算不上文化輸出,中國農村人的生活並沒有這麼美好,她這是美化了農村生活,非常下作。我覺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的心思不太美好,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平凡中發現自然的美,這正是李子柒受歡迎的關鍵。心中有詩意,自然處處都是風景。
  • 李子柒一樣的田園生活
    他提到1995年反對朱佩政府的全國規模遊行,當時政府對特殊制度原則的支持,被輿論解釋為對福利國家的攻擊。時移世易,24年後法國人的精神狀態已經完全變了……養老金制度所體現的問題遠比過去更嚴重:「人們總會時不時為養老制度的走向擔憂,這是一個最容易引發焦慮的話題,因為它集中了對國家未來和對個人生存挑戰的雙重憂慮。
  • 700萬人追捧的李子柒火遍全球!央視、人民日報點讚
    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不真實,拔高了現實生活;也有人認為鄉土社會代表不了中國全貌,會帶來誤解;還有人質疑其包裝炒作的成分,擔當不起「文化輸出」的重任。△微博大V對於「李子柒是文化輸出」的否定有人覺得,李子柒的視頻總在中國農村的舊式耕作生活上打轉轉,是展示中國的「落後」,迎合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負面文化輸出。
  • 繼李子柒之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輸出傳統文化走紅海外
    青山綠水間,他分毫不差地組裝出一座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溪水間打造出一座木拱橋;把一塊四方木料鑿成可以開合的魯班凳……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成為繼李子柒後又一位輸出傳統文化的中國網紅,被譽為「當代魯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昨日,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阿木爺爺說,一邊逗孩子一邊做小玩意兒,挺有趣的。
  • 如今當紅的李子柒,為人也很低調,為何卻被反對做正面教材
    因為在某地小學語文期末考試試卷中,竟將李子柒寫入其中,並把她作為中國式田園生活的代表。這不禁引人思考,李子柒,到底適不適合讓學生去學習,作為祖國未來花朵的正面教材?試想一下,這是不是和曾經社會的戲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好比梅蘭芳,雖然被尊稱為大師,但在學生課本上基本見不到讓祖國的花朵學習戲劇,將來成為一名像梅大師這樣的人。
  • 李子柒能代表中國文化被接受,不是技術活,說了也未必學的會
    最近這波刷屏可能跟前段時間官媒對李子柒的報導有關,大致內容是說李子柒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這可不得了,要知道報導的平臺是央視和人民日報,而且如此高的評價還是關於中國文化的,應該也是獨一份了,全國做自媒體的那麼多,誰會想到一個非專業人士站到金字塔頂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