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不無技》是一檔認真討論兒童成長話題的網絡廣播節目。節目針對兒童教育問題、兒童成長問題、家庭教育問題等邀請國內知名主持人、教育專家、知名學者、一線教師以連線的形式解決家長和老師在家庭和教學中各種棘手問題。
陳忻,《養育的選擇》作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現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
我們來看一下陳忻博士
遇到有關「孩子問題」究竟該怎麼辦的精彩分享
孩子犯錯
想批評又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該怎麼辦
對孩子來說犯錯是很經常的事。那麼作為父母,有時候我們應該告訴他,不過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告訴他,這就很關鍵了。
有人會說孩子犯哪些方面的錯呢?
像行為上的一些錯誤,比方說孩子之間有衝突,或者是表面看起來是欺負別人,父母可以提醒指出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鼓勵他去想辦法彌補,或者是經常提醒孩子去理解別人的心情。
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在學習上的一些事情孩子做不好、出錯了,你應該怎麼做?
有媽媽說孩子說錯了一個單詞,或者是寫錯了一個數字,媽媽糾正了一下,孩子就特別的不高興,有的孩子還甚至自己說自己真是一個笨蛋。這時媽媽就很糾結了,他們說孩子錯了要批評、要指出來,可是好像我這樣指出來又會打擊孩子的信心,這個怎麼辦?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出錯,你不一定每次都要給他指出來,對於小孩子來說嘗試錯誤在改正是他們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方式。
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或者是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去嘗試不同的辦法,當他們發現錯了或者是一種辦法行不通,他們就會想辦法去嘗試別的辦法,所以父母不需要迫不及待的去糾正他們。有時候給他們一些思考和嘗試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從容的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自己去糾正錯誤或者發現更好的辦法,這樣既能加深他們的思考,也能夠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當然有的時候真的需要你去指出錯誤,你應該怎麼做呢?
要記住一定要用好的溝通方式,關鍵不在你說了什麼,而是你的態度。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出錯的時候心情很煩躁或者替孩子著急,那麼在這樣的心態下面,你說出來的話就不好聽了。有些人會說你看你這裡就應該這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會覺得我指出你的錯誤你應該接受,你不接受就是你的問題,或者有的父母不由自主的說,你這孩子到底有沒有腦子?怎麼這麼笨呢?
那麼你說出這些話,其實都偏離了你想指出錯誤的好意了,這是對孩子攻擊,這種態度引起了孩子牴觸的心理,所以他要逃避、不想聽你說話。有時候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他害怕犯錯,因為犯錯了我就成了笨小孩、壞小孩了。這樣是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說要想指出錯誤可以,但一定要有孩子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指出來。
01 建議一
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輕鬆地接受意見,我們還可以用玩具來幫忙。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用苛責的語氣來挑自己的毛病,對小孩子來說更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比如他們喜歡「假裝遊戲」,所以我經常用「假裝遊戲」的辦法給他們提意見。
用遊戲這種辦法比較輕鬆,孩子也沒有什麼牴觸情緒,他就能聽進去,而且對父母來說,你也是一個遊戲的心態,你的心情就沒那麼焦躁了,所以你說話的態度語氣就不會去攻擊孩子,而是就事論事,把哪裡需要做得更好,指出來了就行了。
02 建議二
幫助孩子分解目標,每一次瞄準一個小目標。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你給他指出來他會發脾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還沒有一個很客觀的認識,他們常常把自己想做的或者是想達到的能力當成自己已有的能力那麼一旦被指出來,沒達到,他們就接受不了,都很正常。另一種情況是,很多時候父母對他們的要求過高了,他一時間又實現不了,他做了一次又一次,老達不到父母的目標,他就沒了信心了,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所以你指出他的錯誤他就發脾氣。
要認識到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甚至是上小學三年級之前,有時候都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他的要求必須要冷靜客觀,有一個大目標不要緊,可以幫助他進行目標分割,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個小目標,讓每一個小目標都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通過努力可以實現。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幫助孩子去分解目標,然後可以指出來實現每一個小目標需要做到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你的要求太多太高,他能夠靜下心來聽的進去意見。
03 建議三
大人要能夠大大方方的去承認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小孩子他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錯誤或者失敗的概念,那麼他對這些概念的認識來自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小孩子,他們錯誤的態度往往是受父母態度的影響,那麼有研究發現孩子對錯誤的害怕往往是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錯誤,那麼孩子往往也會害怕錯誤,所以父母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很重要,自己有了錯,大大方方的承認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就行了。
那麼如果父母是那種嚴格指出錯誤、從來不容忍錯誤的類型,孩子會想自己太失敗了, 沒臉見人了,都是我太笨了,我永遠也做不好這個動作。那麼這樣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讓孩子深深陷人對自己的失望,沒有辦法從困境裡走出來。
如果父母是能夠容忍錯誤,不要求完美的類型,那麼孩子可能會想我這個動作沒做好,這個也確實是這一組動作裡面最難的,我做這個動作水平不夠穩定,我再問問老師看有什麼辦法能幫助我提高。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積極的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思路應該從責備自己轉移到積極的方面,比方說從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哪裡可以再提高,怎麼提高?只有這樣呢才能讓孩子學會把悲傷或者鬱悶的心情轉移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上面。
曾經有朋友問我,她說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玩一個釣魚的玩具,可是她發現孩子經常把魚竿和魚鉤的方向給搞反了,老釣不上魚了,她就很著急,就去幫他把魚竿給傳過來了,但每次她一幫孩子,孩子就不玩了,這是怎麼回事?她明明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他不領情呢?
想想我們自己,如果你正在專心地做一件事情,然後你覺得你馬上就要琢磨出來了,馬上就要成功了,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說:「你可以這樣做嗎?」那你傷心嗎?
孩子也一樣,他正在專心的遊戲,媽媽卻幹擾了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他當然不高興了。當你發現孩子沒做對,或者是沒有按照常規的玩法去玩一個玩具,你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教他、想幫他解決。表面上看你很關心孩子,實際上你幹擾了他的思路,甚至剝奪他馬上就能體驗到的「我自己解決問題」成就感。
當然了我們都是愛孩子的,想把最好的給他們,所以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從我們自己的經驗、自己地感受自己的想法出發,去幹涉孩子的活動,最常見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深有體會。比方說我們回家去看望我們的父母,她們一直叫我們多吃,他們會覺得孩子在外難得吃到家鄉菜,就一直叫我們多吃,我們的父母也是為了我們好,我們自己有時候也不領情。同樣的道理,當你用你的想法去決定孩子的想法或者行為,他沒有了自主感,當然不領情了。
那麼怎麼樣做才能避免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呢?我有三點建議:
01 建議一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去做決定,這會讓孩子喪失一些自主的機會。
雖然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他們喪失了自主權,往往很不開心。
在父母眼裡這些又變成他們不懂事不領情,所以好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決定的,我們就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做決定,從小就有機會建立自主感。
自主感名詞聽起來有些大,其實可以通過很多小事去鍛鍊,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很小的機會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決定。比如一家人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我會把菜單給他們了,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什麼。
你想想看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所以讓他們慢慢開始對自己的事情能夠做一些決定,養成一定的自主感,這樣的自主感它會慢慢地遷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學習方面以及人際交往方面,最後他可以成為自主的人。
02 建議二
耐心等待,欣賞孩子靈光閃現之前的專注。
很多時候是大人在著急,孩子又沒在著急,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就在旁邊觀察觀察就可以。
通常媽媽自己有空的時候就會興致勃勃的想去加入孩子的遊戲,你在幹嘛?我來陪你玩,或者是他們覺得看見孩子孤零零一個人在那玩,覺得他好可憐,會不會影響他的情感發展?
其實,孩子自己玩的津津有味,一點都不可憐,所以不要用你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要學會觀察。
在開口之前先看看孩子的狀態,他是非常專注的,還是說他的身體語言,他的表情告訴你他需要幫助的。
如果當時孩子沒有來求助,就不要先去著急幫助他,不要去破壞它自主解決問題的這種成就感。
很多時候,如果他經過自己的多次嘗試以後,自己解決問題了,帶給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會比你直接交給他強烈得多。那麼以後他在碰到問題還是會嘗試。自己先去努力解決,這種主動性會讓孩子學習到更多,強化了解決問題的欲望,這個正是孩子探索世界奧秘的最強勁的動力。
03 建議三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去承受一些後果。
其實在小學期間要允許他們去犯錯誤,去承受犯錯以後的後果,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他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小學的時候如果不犯錯,不從錯誤學習,難道我們要等著課業繁重的中學再去學嗎?
如果你去代替了孩子做一些事情,忽略了他的自主感,並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真正對孩子好就要尊重他們做事的自主感,只有他們認識到這是我自己的事情,他才能有責任感。
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麻煩,聰明養育,育兒育己。
本文是直播分享內容的整理版,如果想了解完整的直播內容,以及參與之後的直播,與嘉賓進行實時互動,請直接掃碼關注「童言不無技」二維碼。
每周六晚8點,期待更多人加入,一起來解決成長過程中的麻煩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