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不無技 · 教育分享 | 孩子犯錯、「不聽話」怎麼辦?

2020-09-16 來說綜合素質教育

《童言不無技》是一檔認真討論兒童成長話題的網絡廣播節目。節目針對兒童教育問題、兒童成長問題、家庭教育問題等邀請國內知名主持人、教育專家、知名學者、一線教師以連線的形式解決家長和老師在家庭和教學中各種棘手問題。

陳忻,《養育的選擇》作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現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

我們來看一下陳忻博士

遇到有關「孩子問題」究竟該怎麼辦的精彩分享

孩子犯錯

想批評又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該怎麼辦

對孩子來說犯錯是很經常的事。那麼作為父母,有時候我們應該告訴他,不過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告訴他,這就很關鍵了。

有人會說孩子犯哪些方面的錯呢?

像行為上的一些錯誤,比方說孩子之間有衝突,或者是表面看起來是欺負別人,父母可以提醒指出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鼓勵他去想辦法彌補,或者是經常提醒孩子去理解別人的心情。

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在學習上的一些事情孩子做不好、出錯了,你應該怎麼做?

有媽媽說孩子說錯了一個單詞,或者是寫錯了一個數字,媽媽糾正了一下,孩子就特別的不高興,有的孩子還甚至自己說自己真是一個笨蛋。這時媽媽就很糾結了,他們說孩子錯了要批評、要指出來,可是好像我這樣指出來又會打擊孩子的信心,這個怎麼辦?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出錯,你不一定每次都要給他指出來,對於小孩子來說嘗試錯誤在改正是他們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方式。

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或者是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去嘗試不同的辦法,當他們發現錯了或者是一種辦法行不通,他們就會想辦法去嘗試別的辦法,所以父母不需要迫不及待的去糾正他們。有時候給他們一些思考和嘗試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從容的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自己去糾正錯誤或者發現更好的辦法,這樣既能加深他們的思考,也能夠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當然有的時候真的需要你去指出錯誤,你應該怎麼做呢?

要記住一定要用好的溝通方式,關鍵不在你說了什麼,而是你的態度。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出錯的時候心情很煩躁或者替孩子著急,那麼在這樣的心態下面,你說出來的話就不好聽了。有些人會說你看你這裡就應該這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會覺得我指出你的錯誤你應該接受,你不接受就是你的問題,或者有的父母不由自主的說,你這孩子到底有沒有腦子?怎麼這麼笨呢?

那麼你說出這些話,其實都偏離了你想指出錯誤的好意了,這是對孩子攻擊,這種態度引起了孩子牴觸的心理,所以他要逃避、不想聽你說話。有時候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他害怕犯錯,因為犯錯了我就成了笨小孩、壞小孩了。這樣是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說要想指出錯誤可以,但一定要有孩子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指出來。

01 建議一

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輕鬆地接受意見,我們還可以用玩具來幫忙。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用苛責的語氣來挑自己的毛病,對小孩子來說更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比如他們喜歡「假裝遊戲」,所以我經常用「假裝遊戲」的辦法給他們提意見。

用遊戲這種辦法比較輕鬆,孩子也沒有什麼牴觸情緒,他就能聽進去,而且對父母來說,你也是一個遊戲的心態,你的心情就沒那麼焦躁了,所以你說話的態度語氣就不會去攻擊孩子,而是就事論事,把哪裡需要做得更好,指出來了就行了。

02 建議二

幫助孩子分解目標,每一次瞄準一個小目標。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你給他指出來他會發脾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還沒有一個很客觀的認識,他們常常把自己想做的或者是想達到的能力當成自己已有的能力那麼一旦被指出來,沒達到,他們就接受不了,都很正常。另一種情況是,很多時候父母對他們的要求過高了,他一時間又實現不了,他做了一次又一次,老達不到父母的目標,他就沒了信心了,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所以你指出他的錯誤他就發脾氣。

要認識到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甚至是上小學三年級之前,有時候都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他的要求必須要冷靜客觀,有一個大目標不要緊,可以幫助他進行目標分割,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個小目標,讓每一個小目標都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通過努力可以實現。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幫助孩子去分解目標,然後可以指出來實現每一個小目標需要做到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你的要求太多太高,他能夠靜下心來聽的進去意見。

03 建議三

大人要能夠大大方方的去承認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小孩子他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錯誤或者失敗的概念,那麼他對這些概念的認識來自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小孩子,他們錯誤的態度往往是受父母態度的影響,那麼有研究發現孩子對錯誤的害怕往往是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錯誤,那麼孩子往往也會害怕錯誤,所以父母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很重要,自己有了錯,大大方方的承認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就行了。

那麼如果父母是那種嚴格指出錯誤、從來不容忍錯誤的類型,孩子會想自己太失敗了, 沒臉見人了,都是我太笨了,我永遠也做不好這個動作。那麼這樣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讓孩子深深陷人對自己的失望,沒有辦法從困境裡走出來。

如果父母是能夠容忍錯誤,不要求完美的類型,那麼孩子可能會想我這個動作沒做好,這個也確實是這一組動作裡面最難的,我做這個動作水平不夠穩定,我再問問老師看有什麼辦法能幫助我提高。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積極的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思路應該從責備自己轉移到積極的方面,比方說從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哪裡可以再提高,怎麼提高?只有這樣呢才能讓孩子學會把悲傷或者鬱悶的心情轉移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上面。

我明明是為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怎麼辦呢

曾經有朋友問我,她說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玩一個釣魚的玩具,可是她發現孩子經常把魚竿和魚鉤的方向給搞反了,老釣不上魚了,她就很著急,就去幫他把魚竿給傳過來了,但每次她一幫孩子,孩子就不玩了,這是怎麼回事?她明明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他不領情呢?

想想我們自己,如果你正在專心地做一件事情,然後你覺得你馬上就要琢磨出來了,馬上就要成功了,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說:「你可以這樣做嗎?」那你傷心嗎?

孩子也一樣,他正在專心的遊戲,媽媽卻幹擾了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他當然不高興了。當你發現孩子沒做對,或者是沒有按照常規的玩法去玩一個玩具,你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教他、想幫他解決。表面上看你很關心孩子,實際上你幹擾了他的思路,甚至剝奪他馬上就能體驗到的「我自己解決問題」成就感。

當然了我們都是愛孩子的,想把最好的給他們,所以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從我們自己的經驗、自己地感受自己的想法出發,去幹涉孩子的活動,最常見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深有體會。比方說我們回家去看望我們的父母,她們一直叫我們多吃,他們會覺得孩子在外難得吃到家鄉菜,就一直叫我們多吃,我們的父母也是為了我們好,我們自己有時候也不領情。同樣的道理,當你用你的想法去決定孩子的想法或者行為,他沒有了自主感,當然不領情了。

那麼怎麼樣做才能避免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呢?我有三點建議:

01 建議一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去做決定,這會讓孩子喪失一些自主的機會。

雖然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他們喪失了自主權,往往很不開心。

在父母眼裡這些又變成他們不懂事不領情,所以好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決定的,我們就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做決定,從小就有機會建立自主感。

自主感名詞聽起來有些大,其實可以通過很多小事去鍛鍊,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很小的機會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決定。比如一家人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我會把菜單給他們了,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什麼。

你想想看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所以讓他們慢慢開始對自己的事情能夠做一些決定,養成一定的自主感,這樣的自主感它會慢慢地遷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學習方面以及人際交往方面,最後他可以成為自主的人。

02 建議二

耐心等待,欣賞孩子靈光閃現之前的專注。

很多時候是大人在著急,孩子又沒在著急,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就在旁邊觀察觀察就可以。

通常媽媽自己有空的時候就會興致勃勃的想去加入孩子的遊戲,你在幹嘛?我來陪你玩,或者是他們覺得看見孩子孤零零一個人在那玩,覺得他好可憐,會不會影響他的情感發展?

其實,孩子自己玩的津津有味,一點都不可憐,所以不要用你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要學會觀察。

在開口之前先看看孩子的狀態,他是非常專注的,還是說他的身體語言,他的表情告訴你他需要幫助的。

如果當時孩子沒有來求助,就不要先去著急幫助他,不要去破壞自主解決問題的這種成就感。

很多時候,如果他經過自己的多次嘗試以後,自己解決問題了,帶給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會比你直接交給他強烈得多。那麼以後他在碰到問題還是會嘗試。自己先去努力解決,這種主動性會讓孩子學習到更多,強化了解決問題的欲望,這個正是孩子探索世界奧秘的最強勁的動力。

03 建議三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去承受一些後果。

其實在小學期間要允許他們去犯錯誤,去承受犯錯以後的後果,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他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小學的時候如果不犯錯,不從錯誤學習,難道我們要等著課業繁重的中學再去學嗎?

如果你去代替了孩子做一些事情,忽略了他的自主感,並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真正對孩子好就要尊重他們做事的自主感,只有他們認識到這是我自己的事情,他才能有責任感。

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麻煩,聰明養育,育兒育己。

本文是直播分享內容的整理版,如果想了解完整的直播內容,以及參與之後的直播,與嘉賓進行實時互動,請直接掃碼關注「童言不無技」二維碼。

每周六晚8點,期待更多人加入,一起來解決成長過程中的麻煩和問題!

相關焦點

  • 童言不無技丨520,溝通讓愛「八面玲瓏」
    ☆管理情緒,愛子心切可不是疾言厲色作為家長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抑制不良情緒,可以避免不穩定情緒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能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愛有尺度,寬鬆與嚴厲恰到好處孩子是父母的,但不完全等同於父母,孩子是社會中獨立的人,尊重孩子的思維發展。
  • 孩子不聽話,和大人對著幹,應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和大人對著幹,應該怎麼辦?首先作為家長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其中的原因。孩子畢竟還小很多時候不懂事,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疫情期間,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壓力都很大,人一旦壓力大。就容易發火,脾氣暴躁,做事考慮不周全。當孩子不聽話,父母有時壓不住心中的火。難免忍不住說教、打罵孩子。這個現象雖然很正常,但對孩子的成長和心靈卻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教育專家: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小心地犯錯
    有次跟朋友聊天說到自己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朋友就說小孩子該打就得打,不打不行,得讓他有個怕的人,不然以後長大管不住,我兒子就經常挨打。聽到這樣子的話真心覺得心疼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為什麼非要採取這種傷害孩子的方式來管教他呢?
  • 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辦?蒙臺梭利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是孩子在成長的旅程中,難免會犯錯誤。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又難免會對孩子發火,批評孩子,甚至棍棒教育,都曾嘗試過。「虎媽」、「狼爸」不也這樣教育孩子嗎?我們身邊不乏這樣成功培養孩子的案例,可是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我們的心仿佛又軟了下來。孩子犯錯了,不打不罵,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怎樣才能掃清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
  • 孩子老犯錯,究竟該懲罰還是不懲罰?
    很多家長可能也有著相同的煩惱,加減法在某搜尋引擎搜索「孩子」兩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條熱搜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關於「孩子不聽話,犯錯,打罵不管用的,該怎麼教育」的求助。孩子犯錯、不聽話的問題困擾著眾多家長,那孩子為什麼老是犯錯呢?
  •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該怎麼辦?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些時候可能做到兩全其美都很難,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可能事情就不會那麼的糟糕。孩子不聽話,是常態,因為上天在創造孩子這個小精靈的時候,是沒有固定模板的,都是需要後天的打磨。
  •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小林的兒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學校裡也不喜歡和同學們相處。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 孩子犯錯怎麼辦?教你5招科學的懲罰辦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孩子不聽話犯錯怎麼辦?當然要管教。怎麼管?說他、罵他、打他。當然,打罵確實是管教孩子最簡單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是最沒用的。沒有誰一出生就是「熊孩子」,也沒有誰一出生就是「好孩子」。孩子將來長成「好孩子」或者「熊孩子」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沒有不好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所以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怎麼管教、怎麼引導?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父母,怕管教方式不當反而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傷害。
  • 孩子不聽話,父親讓孩子一絲不掛當街抽打,怎麼才是好的教育?
    孩子不聽話,作為父母肯定是要教育孩子的,可是無論怎麼教育他,他都不聽,父母真的是有想打死他的感覺,與其說是教育他,不如說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衝動!據小區保安透露,該名男子是小區的住戶,而他打的也正是自己的孩子,據說這個孩子非常的調皮、不聽話,經常惹是生非,孩子的爸爸也是無奈,當天也是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打他也不悔改,他才想出了這個「辦法」,脫光了孩子的衣服,當街打他。後來圍觀的很多人都在勸解,也有人幫小孩穿上了衣服。在過了一會之後,該男子就把男孩帶走了。
  • 孩子不聽話,多半與家長說話態度有關,學會「低聲教育」很關鍵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心裡會很焦慮,忍不住吼叫是正常的情況,可你也能發現,你越批評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父母的這三種聲音,與孩子不聽話有很大關係第一, 用命令的聲音來控制有的家長比較強勢,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語氣帶著命令的口味,這會讓孩子有一種被控制的感覺,雙方處於不對等的地位。
  • 孩子犯錯怎麼辦?不打不罵,「懲罰」孩子的三個好辦法
    上個周末,李先生正沉浸在手機遊戲當中,突然之間聽到客廳裡傳來了愛人的怒吼聲:「你這孩子是怎麼回事?我不打你你是不是就不聽話?」李先生趕緊放下手機,去客廳一看,原來女兒把整整一罐奶粉都倒在了地上,用手分成一堆一堆,玩起了沙灘遊戲,邊玩邊用手指蘸了一些奶粉放入口中。李先生上前救下女兒,勸導愛人要對孩子寬容。
  • 孩子叛逆期不聽話怎麼辦?
    從教12多年來,總會被家長問到:老師,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總跟我吵架,孩子拒絕溝通,怎麼辦?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證明孩子長大了,父母們不必過於苦惱焦慮,要理解孩子和有效溝通。叛逆期在12-18歲的青春期表現最為明顯,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自尊心特別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有時候會故意跟大人對著幹。
  • 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經常有家長前來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太調皮搗蛋、太不聽話了,無論是磨破嘴皮子的說他,還是氣急了批評他打他,都沒效果,反而越來越反抗,越來越不聽話。很多家長都表示:講道理沒用,打罵沒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孩子頂嘴不聽話怎麼辦?3個小妙招,養成「乖寶寶」
    9歲的婷婷媽媽因為孩子頂嘴不聽話特別鬧心。上學之前,婷婷長得可愛嘴又甜,真的可以說是媽媽的小棉襖了。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起,她學會了發脾氣。並且就算知道自己做錯事情,媽媽說她幾句,就開始頂嘴。婷婷媽媽白白生了一肚子氣,孩子白白挨了一頓打,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解決。其實對於孩子不聽話喜歡頂嘴,不止是打,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那麼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 孩子淘氣不聽話,學業不理想怎麼辦?
    《三字經》中有雲」子不教、父之過「,意思是:子輩一代人不成材,是父輩一代人的過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出生時都是好的,後天生長環境和學習環境不同,導致孩子性格不同。所以當你發現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是自己的疏忽或者說自己的行為,感染的孩子。
  • 孩子犯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孩子犯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也一樣。可是孩子犯了錯家長們該如何讓孩子改正呢?這幾乎是每一名家長的困惑。黃州的羅女士對自己兒子痴迷手機遊戲,不寫作業甚至厭學的情況頭疼不已。
  • 教育孩子3個有效方法,廈門網友:管用,不打不罵也能讓他聽話
    一開始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父慈子孝,慢慢地就變成了「雞飛狗跳」。「沒辦法,對孩子太溫柔,他反而越得寸進尺」,這是多數家長在教育不聽話孩子時常有的心態。這幾個家長們常見的方法,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曾用過。有些孩子對此很受教,最後孩子聽話大人開心;有些孩子就不一樣了,好說歹說就是沒效果,沒辦法只能使出「絕招」,吼叫打罵威脅等等,先讓孩子此時乖乖聽話再說。
  • 孩子總是不聽話怎麼辦?學會這3招,讓孩子跟你做朋友
    導語:閨蜜小曼今天跟我打電話時告訴我,覺得生了孩子真的很沒有快樂。我很疑惑,閨蜜是個很喜歡孩子的人,從剛認識她的時候就聽她一直提著以後生了孩子會怎麼怎麼樣,現在怎麼會這麼說呢?後來閨蜜解釋說,孩子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他事情沒做好,或是犯了錯說說他,他卻特別不愛聽,甚至還回嘴。
  • 孩子不聽話,其實是教育方法用錯了,幾招告訴您,孩子秒變乖寶寶
    家長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慾。 ——[日]木村久一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朋友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總是不聽話,說什麼也不聽,孩子想幹嘛就幹嘛,真的讓很多家長們感覺到無奈。
  • 孩子難教育怎麼辦?聰明媽媽,不打不罵,這5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現在孩子難教育是很多家長非常著急的一件事情。如果是家長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會說自家的孩子很難管。用盡了很多種方法,就是達不到教育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