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費網際網路」在農村爆發增長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中國農村網民數量突破2.5億,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上升至35.4%,智慧型手機持有率佔67.3%,線下消費手機支付比例達47.1%。同時,國家商務部、財政部和扶貧辦支持農村電子商務覆蓋全國1180個示範縣,發展農村電商中小微機構1300萬家。今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提出「快遞進農村」工程,4月初印發《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僅僅1個月後,「快遞進農村」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農村網民數量、中小微電商發展規模和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方面可以看出,中國農村"消費網際網路"已經形成了初步規模和巨大勢能。
(圖片來源:stock.tuchong.com)
上述看來,以農村電商、農村互動娛樂(抖音、快手、火山視頻)、網絡音樂遊戲、社交資訊(微信、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消費網際網路」浪潮快速席捲廣大農村地區。農村」消費網際網路「的特點更大程度表現在以電商消費、快遞物流、線下支付、互動娛樂等生活服務消費、支付和購買為主。然而,對於從事行政管理、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供給和中間撮合的專業用戶(包含管理主體、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及信息服務的有效流轉,最大程度地建立地方性「現代農業」信息價值體系。在這一體系內,經營主體能夠高效便捷地獲取各方面生產、管理和市場有價值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用於評價、指導、監督和管理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服務主體能夠快速響應、精準匹配經營主體的需求。
二
網際網路技能應用和人才培養制約信息流通
近年,國家連續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對於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基本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健全基層信息服務體系,大幅提升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至2020年底,「益農信息社」要覆蓋全國80%以上的行政村,形成以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等服務內容。在此過程中,各地組織培訓相應信息員,鼓勵返鄉創業人員提供信息服務方式強化信息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從另一方面來看,各級政府部門對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內容建設和平臺建設也提出了明確的檢查、監管要求。個別文化程度較高、網際網路應用能力較強的產地產業帶頭人、農業公司、涉農地方性協會也逐步在加強通過新媒體應用和服務方式向基層農業提供田間管理、植保技術、信息發布等基礎內容。
(圖片來源:stock.tuchong.com)
然而,在推動應用新媒體、網際網路賦能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政務服務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據筆者調查,2019年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9年下半年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檢查及監管工作年度考核情況的通報》,通報注重表述了當前政府網站存在的薄弱環節:一是政策文件解讀比例依然不高、部分解讀材料未與政策文件關聯;二是辦事指南存在不完整、不規範、不準確;三是互動交流渠道不完善不暢通。另外,非政務類新媒體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資訊內容更新不及時,欄目功能有,內容缺失,吸引力不夠、創新不足等情況。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對於網際網路新媒體技術應用只有概念、理論,沒有經驗和規範化標準;二是相應專業人才缺失。由於編制缺、工資少,無法吸引有經驗的專業人才。
三
新媒體建設賦能服務基層農業從業者意義重大
從推動「產業網際網路」助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角度來看,新媒體作為一種入手快、門檻低、實施輕、見效快的網際網路技術方式,可以更好地為基層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政務服務充分賦能。
(圖片來源:www.veer.com)
一是農業新媒體有利於快速傳播有價值服務信息。不管是農產品推廣、公共品牌傳播、職業農民培訓報名活動、政務辦事服務都可以藉助「一平臺多渠道」方式利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等進行快速傳播。
二是農業新媒體真正有利於農民及經營主體快速獲取高價值信息。新媒體從質和量兩方面來說,都強調「內容為王」。你傳遞了什麼有價值的內容,你傳遞的內容是不是接地氣、易讀易懂、形式吸引眼球決定了你的公眾號是否能夠真正有活力。筆者在從事農業網際網路過程中發現,很多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大部分內容都是轉載和摘抄而來,只有功能但沒有原創的實質內容,甚至點擊進去空白一片。
三是農業新媒體能夠讓機構的服務即見即所得。「無紙化」已經逐步成為了很多機構網上辦事、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一是「無紙化」可以利用用戶基礎信息和行為數據實現規範化用戶識別、管理和互動。二是新媒體的內容表現方式更便於用戶進行瀏覽、查看和溝通。
(圖片來源:www.veer.com)
四是農業新媒體能夠讓你的用戶獲取、了解相關信息的時間成本和思考成本更低。很多平臺流行於要去搭建一個App或者是開發一個小程序。殊不知這裡面至少有3個坑:一是開發出來之後的後續更迭、優化和維護成本相當高。要麼這種應用是委託第三方公司進行開發的。第三方公司對機構業務的理解和售後服務滯後性限制了他能夠及時配合對後續應用進行持續優化。二是下載使用率低,卸載率高。現在大部分人對於下載一個軟體在手機上,至少有三層思考:一是這個應用高頻使用,剛需必用的;二是這個軟體會佔我多大內存;三是這個軟體是否可替代。三是內容維護麻煩及內容分發局限。很多App或小程序提供了一個Saas化的後臺用於機構維護內容。但這種後臺由於不能滿足個性化內容運營需要,所以大大受限了使用;另外,App或小程序內容轉發到其他渠道會有很多限制,這就違背了我們傳播、推廣和即時溝通的初衷了。而新媒體(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可以這樣總結:無開發、無實施、較低門檻。
四
給基層農業工作者在新媒體建設上的5點建議
1
內容為王
一是建立信息資訊內容採集框架和選題框架。一個有連續性、主題性且規範化的信息資訊內容採集框架和選題框架對於機構開展信息服務、打造優質內容、組織活動內容發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圖片來源:www.veer.com)
二是強化內部人才孵化和第三方內容合作的有效銜接。機構內部信息員可以邀請專業新媒體人員對新媒體應用、排版設計、選題、計劃管理、用戶標籤及數據分析進行培訓。另外在缺內容、缺資訊、缺信息服務環節,可以有效連結涉農領域內的高質量媒體、內容平臺進行友情支持和合作。
2
明確傳播對象
一是明確每個欄目和板塊的目標服務對象。新媒體運營追求「小而精」,放棄大而全,逐步輻射、填充內容。明確每個版塊的用戶場景,確定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信息 。
(圖片來源:www.veer.com)
二是明確信息價值等級。比如農業非政務類新媒體,受眾對象就是農民、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他們更加希望了解到的是政策補貼、農業科技、市場行情和價格等信息。
3
講人話
新媒體與現代農業融合,更重要地是傳遞政府聲音、傳播價值信息、傳播典型案例(典型事跡、人物、特色品牌、行業標杆)。如何讓基層農戶聽得懂是一個鑑定新媒體有無活力的標誌。從排版、圖片、表格、圖示、文字描述這幾個方面都要往易懂易讀性發揮出來。
(圖片來源:www.veer.com)
4
切勿追求多快好省
一是切勿貪大求洋。新媒體不管運營於政務、農業還是其他領域,都必須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客觀需求。切勿一上來就搞出很多版塊框架來,先不說這些框架合不合理,低頻還是高頻,權重高低如何,會不會有人來看。就說太多的版塊框架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精力投入,在何時能夠完成?
二是切勿追求一天建成羅馬。新媒體既不能放任不管讓其自然生長,也不能強行攤派要求必須在規定時間要發展多少用戶粉絲。就算拉來了粉絲是精準用戶嗎?你用什麼方式保障讓他不流失呢?
三是切勿妄想低投入高產出。有些領導和部門負責人把新媒體建設弱化成就是文案編輯+設計,1+1=2就可以搞定。筆者想強調的是,新媒體在融合具體領域時,一定會固定和動態地結合領域信息進行多種形式的策劃、組織、執行和評估。新媒體運營是一個系統、科學講方法論的溝通、連結方式。但我們必須客觀看待當前基層面對自己做新媒體運營的困難和短板,人才數量和質量上跟一二線中心城市的其他領域還是有很大差距。
5
共享服務與內容合作
筆者認為,在不增加人員編制和資金高投入情況下,可以利用當前農業領域內專業新媒體內容機構,尋求合作並建立共享服務。機構通過內容信息置換或者有償政府購買方式,直接讓專業機構提供相應的新媒體策劃、設計、編輯和運營工作。隨著這幾年抖音、快手等視頻媒體的大熱,筆者發現很多政府機構開始通過服務購買方式向專業第三方公司採購服務。
掌握並應用新媒體技術,打破農民-辦事服務-專業服務、打破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供應鏈「兩個」信息壁壘,在現代農業體系下實現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形成彼此協同、互為依託的產業服務閉環,是新媒體融合農業信息服務創新發展,真正為農產品走出去、為農民服好務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民盟省直工委新聯支部盟員/四川省農村發展促進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