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人民時評:必須加強依法治理

2020-12-22 西部網

同一平臺、同一時段、同款貨品,下單價格竟有較大差別,更令人費解的是,多付費者還是平臺的熟客。據報導,用戶分別使用自己的高級會員和普通會員帳號在同一電商平臺購買同款商品,結果發現,高級會員帳號不僅沒享受到優惠,反而需要比普通帳號支付更高的價格。近年來,類似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

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被調查者表示曾被「殺熟」,而網購平臺、在線旅遊、網約車類移動客戶端或網站是「重災區」。大數據「殺熟」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如果不加以整治,也不利於電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大數據「殺熟」並非新鮮話題,但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運營平臺卻依然我行我素,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這說明,治理大數據「殺熟」不能單憑行業自覺,還須提升監管強度,強化日常的制度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對於大數據「殺熟」,應當抓住消費者權益這個關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治理,進一步釐清個人數據的所有權和應用範圍,切實提高相關行為的違法成本。這樣,才能完善規則,讓法治在數字時代更好保護個人權益。

大數據「殺熟」本質上是一種侵權行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對此,有關部門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向「殺熟」者出重拳、下狠招。去年起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指出,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於構成消費欺詐行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有明確規定。如涉及價格欺詐,可適用價格法及其配套法規。同時,平臺訂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運營者故意隱瞞價格差異、誘導消費者訂立顯失公平的合同,也可根據合同法進行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遭遇「殺熟」,一般舉證不易、維權困難。平臺在技術、信息等方面,對消費者擁有壓倒性優勢。對此,不妨嘗試引入公益訴訟機制,由法定機構或組織代表公眾維權。再比如,探索舉證責任倒置等制度創新,由電商平臺自證「清白」。大數據「殺熟」既是對消費者個體權益的傷害,亦是對消費者群體權益的侵害。因此,在消費者維權的司法保障方面,需要進一步主動作為、開拓創新。

大數據「殺熟」更深層次的問題,其實在於平臺對用戶數據的保護和利用不當。基於便利,用戶讓渡了自己的部分數據權利。例如,讓平臺獲取自己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商品偏好、價格敏感等信息。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平臺可以隨意使用這些用戶數據,或者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牟利。資訊時代,大數據給生活帶來了更多可能,算法、用戶畫像、精準推送等技術日新月異,但都不應脫離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不能損害公眾的利益。從這個意義出發,必須加強依法治理,及時規制負面因素,確保技術更好造福社會。

大數據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善用法治力量,更好保障公民數據權利,讓個體免於被算法「算計」,才能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數字社會,也才能推動數字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

(原題為《用法治遏制大數據「殺熟」》)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專家指出,《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反壟斷指南》)細化《反壟斷法》規制網際網路違法行為條款,促進大平臺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要根治「大數據殺熟」亂象,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督促企業誠信自律必不可少。
  • 秦安戰略:什麼是「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立案調查阿里巴巴,問題有...
    我們一直強調的「警惕網絡經濟的新結構正在改變網絡政治的新生態」,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是一場涉及執政地位與人民幸福的大博弈。尤其是在世界大疫面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加看到,把一個國家的核心資源掌握在絕大多數人手中的重要性。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體現的基礎和前提。有網文稱,「土改之後,中印從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 制止大數據殺熟!治理數據壟斷、研究數字稅收……財金大咖指明互聯...
    王兆星:加大數據壟斷的治理能力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加強金融數據治理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實現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王兆星認為,要強化數據的質量與管理,大力推進金融數據標準化建設,統一金融數據的規則和技術要求,促進金融數據規範定義、規範標識、規範使用,增強數據的可比性。進一步完善金融數據質量監管規則,將數據質量情況作為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風險管控的重要考量因素,加強評估考核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金融數據和披露信息造假等問題。其次,要加強數據運用與監管。
  • 打擊直播亂象、大數據殺熟……2020年中國網絡誠信十大新聞發布
    該項行動有效打擊和震懾了電信網絡詐騙等網絡失信犯罪行為,有力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五、部門聯動開展2020「清朗」專項行動,重拳整治網課平臺誠信缺失亂象。2020年5月22日,中央網信辦啟動為期8個月的2020「清朗」專項行動;指導屬地網信辦依法約談處置10 家網絡直播平臺;聯合教育部啟動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及網絡環境專項治理,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 「二選一」「大數據殺熟」面臨嚴監管
    ●《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首次明確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  ●不論是從我國目前平臺經濟發展和監管現狀來看,還是從大的全球監管環境來看,加強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監管都勢在必行、不宜再拖  ●要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敦煌風」遏制「大數據殺熟」須進一步完善法律
    為防止「大數據殺熟」,相關部門出臺新規。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提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近年來,大數據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一騎絕塵,不僅最大程度地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消費條件,也讓「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等消費新模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極大釋放了消費潛力。
  • 給大數據「殺熟」劃定法律紅線
    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次數、偏好等信息,為新客和熟客提供兩種不同價格,熟客的價格反而更高,這種大數據「殺熟」的行為違背了誠信經營原則,也讓消費者寒了心,擾亂了在線旅遊市場的正常秩序。所謂「來者皆是客」,遊客選擇在平臺上消費,抱以的是認可與信任。平臺理當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而不是把消費者劃分為「三六九等」,用不公平、不誠信的手段從消費者身上攫利。
  • 大數據殺熟的時代要結束了嗎?
    殺熟是指針對同一件商品或者相同的服務,老顧客看到的頁面顯示價格或者店家給出的價格會比第一次來的新顧客要貴出許多,而大數據殺熟則是在收集到一定的用戶數據的情況下,分析出顧客是否是新顧客,如若不是就不會對用戶進行優惠。而和網友反饋的信息來看,在旅遊、外賣、網絡購物、打車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都有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存在。
  • 十月這些新規實施:大數據「殺熟」被禁止……
    「十一」小長假即將開始全國也將迎來一波出行高峰隨著國慶假期開啟一大批新的政策法規也要開始實施大數據「殺熟」被明令禁止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將於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重點整治在線旅遊平臺不合理低價遊、大數據「殺熟」等不良經營行為。《規定》第十三條則對擅自刪評論或刷好評做出規範。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在今年9月,文旅部就發布新規,明令禁止大數據殺熟;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下發《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也將大數據殺熟歸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範疇。大數據殺熟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在新的法規下,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 大數據「殺熟」?!這個辦法專治它
    安康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原支隊長 周高信對於「大數據殺熟周高信:《規定》第十四條明確,在線旅遊經營者應當保護旅遊者個人信息等數據安全,在收集旅遊者信息時事先明示收集旅遊者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旅遊者同意。第十五條明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 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
    當我們深入研究了「大數據殺熟」過程、維權方式和途徑之後,生出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也壓著被大數據「殺熟」的每一個人。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技術路徑是怎樣的?這種做法背後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成為了誰的「致富經」呢?
  • 面對「大數據殺熟」等亂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算法」?
    算法推薦逐漸成為各平臺「基本操作」的同時,諸如低俗劣質信息精準推送、「大數據殺熟」等亂象也凸顯出來。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推動力,算法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移動互聯時代,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算法」?1.一些喜歡網購的人還可能因遭遇「大數據殺熟」而蒙受損失。一些平臺利用算法技術給不同類型消費者數據「畫像」,判斷其偏好、用戶黏合度、價格敏感度等,使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的結果不同。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
  • 陸華北:《「課外補習」成常態亟待關注》等時評五則
    時評二:大數據「殺熟」折射三種現象需關注  近日,一位網友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都在380元左右。而用不經常預定該酒店的朋友帳號查詢發現,結果卻是300元。據悉,此類現象不僅發生於在線旅遊預訂平臺和打車軟體,還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通訊套餐、電影訂票、網絡購物中。大數據「殺熟」頻發折射三種社會不良現象亟待關注。  一是助長「投機」行為。近年來,諸如消費者在一些慣用渠道去訂酒店機票時,會發現比其他渠道預訂更貴一些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數量呈上升趨勢。
  • 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虎嗅網
    當我們深入研究了「大數據殺熟」過程、維權方式和途徑之後,生出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也壓著被大數據「殺熟」的每一個人。 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技術路徑是怎樣的?這種做法背後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成為了誰的「致富經」呢?
  •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2020-06-1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聽聽甲方乙方怎麼說
    近日,網際網路廠商「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引來網友一片熱議。「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大數據殺熟」套路有哪些?誰最容易成「大數據殺熟」目標?  「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  而早前幾度陷入「殺熟」風波的攜程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回應,「殺熟」現象在攜程平臺上絕不存在,未來也絕對不允許殺熟的行為發生。關於大數據的應用,攜程方面稱,希望更多用於信息和服務,通過信息個性化,讓用戶能更快找到需要的產品,提供更多可具選擇性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