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虎嗅網

2020-12-11 虎嗅APP

頭圖|視覺中國


「大數據殺熟」並非一個新鮮玩意了,但它所引起的重視遠遠不夠。


我們希望通過採訪專業的程式設計師、算法工程師、法律專家等人士來找到哪怕一絲的使用技巧和方式,來避開所謂的「大數據殺熟」。讓人難過的是,得到的回覆大多是「沒辦法」「不可能」「看運氣」「維權渺茫」。

 

這只是一個結論。當我們深入研究了「大數據殺熟」過程、維權方式和途徑之後,生出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也壓著被大數據「殺熟」的每一個人。

 

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技術路徑是怎樣的?這種做法背後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成為了誰的「致富經」呢?

 

大數據這樣殺熟

 

「大數據殺熟」,對於每個活在網際網路世界裡的人都不是個陌生詞彙,據公開資料記載,「大數據殺熟」是在2018年被廣泛關注和報導的。

 

不過,我的一位程式設計師朋友告訴我,早在2017年,他就在某打車軟體上經歷了大數據殺熟:「比如我和我媳婦同時打車,同時發起,同樣的起止點,我的定價每次都會貴一些,因為我每天都要打這個路線的車,我媳婦是偶爾會打,就感覺是分析出來熟客吃定的感覺。」

 

無獨有偶。

 

我身邊的同事也分享了她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巧合的是,她同樣也是在使用打車軟體。

 

「2016年左右,我家住在豐臺區的怡海花園,每天到海澱的上班距離很固定,那時候最開始打車每次只需要20多塊錢,但是差不多就在三個月時間內,就漲到了50多。」


可以肯定的是,真實存在的大數據殺熟要比我們已知的出現時間更早。

 

在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報導中,並不缺乏這樣的案例,甚至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這樣的戲碼也依舊在上演。

 

據央視報導,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帳,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帳號,反而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帳號,價格貴了25塊錢。

 

              

 

仔細對比才發現,原來普通帳號頁面多出來一張「滿69減25」的優惠券。韓女士認為自己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殺熟原理究竟是怎樣的呢?總結來看,簡單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CSDN博客


如果非要給「大數據殺熟」一個定義,就是「老客戶看到的價格會高於新用戶」。而企業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新用戶的粘性。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遭遇大數據殺熟的移動應用無非是兩種:

 

一是使用在線旅遊類的APP,比如攜程,去哪兒,飛豬等;另一種則是使用電商類APP,比如淘寶,京東,美團等。而在電商類APP中,具體在什麼時間對你進行殺熟,又要分平時消費與節假日促銷兩種情況。

 

這裡需要指出,在任何場景下,大數據殺熟一定是基於你的行為習慣來進行分析的。

 

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通過APP進行的大部分行為都在被實時獲取,它們會變成一個個小標籤,標記我們的同時,也成為了商家算計我們的利器。

 

以在OTA軟體為例,這些標籤中,除了基本的男女,地區,是否使用蘋果手機之外,還會有你幾點幾分瀏覽了什麼商品,看了多久,價位如何等等。

 

簡言之,就是幾乎每個會影響你消費的行為都在被標記。

 

但一位程式設計師告訴我們,在電商場景中,還存在另一種「殺熟」現象。


她舉例稱:假如我平時瀏覽服裝和寵物用品時間比較多,那麼某寶在給我推薦這類產品時,需要推薦相似但性價比高的產品,因為花費了較多時間,會產生「價格敏感」——因為常用,我會對這些商品價格區間更為熟稔。

 

反之,當我突然開始瀏覽平時不怎麼看的產品,比如機械鍵盤,男生球鞋,且瀏覽時間不長,那麼算法就會傾向於推薦價格較高的產品。

 

而原因也呼之欲出——我不熟。

  

幾年前,在一次採訪中阿里雲的程式設計師曾滿臉自豪地講到,「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做到全中國幾億人口的淘寶界面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幾乎做到了秒級更新。」

 

而那個階段也正是阿里發力「千人千面」的新零售的高潮,這裡的「千人千面」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每個人的淘寶界面都不一樣,都是基於算法進行「量身定製」的。

 

也正是因為所謂的「千人千面」的存在,所以當我在這次採訪中,追問到底我們什麼樣的行為關鍵詞會觸發大數據殺熟機制時,並沒有得到一個唯一的答案。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套特定的算法所「操縱」。

 

一位多年的行業從業人員告訴我:「首先,行為關鍵詞屬於算法的一部分,而算法對於公司來講屬於商業機密;其次,具體的測算方式不唯一,每個人的行為都會被進行無數次分析,然後進行個性化推薦,效果最好的才會被採用。」

 

為了更形象地解釋,他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假設我們每個人的數據是一個面積不同的正方形,我們要在正方形中找到一個特定最佳的面積值。

 

我們需要在這個正方形中從各個角度畫無數條線,直到找到那個最優解。而這條帶來最優解的線就是「專屬於你的算法」。

 

對於用戶A,可能紫色線是最優解,而對於用戶B,可能黃色的是最優解。

 

              

不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特殊案例也在最近出現了,它證明了「大數據殺熟」不能被完全判定為「不利於消費者的漲價行為」。

 

今年十一期間,電影《奪冠》上映。出於娛樂的心態,我一個朋友購買了電影票,但一刷之後,她備受情節鼓舞。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她又去同一影院刷了三次。

 

在這期間,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她發現自己每次買票都比上一次便宜。第一次價格是將近100元,但四刷的電影票只需要26元。

 

當然,被大數據殺熟而減價的事情肯定並不常見,因為我們也無法判斷這是否是影院為了市場回暖而採取的特殊降價舉措。

 

但從商家來講,降低了客單價,同時又增加了用戶粘性,也不失為一個經商之道。

 

低成本,高回報

 

了解這樣一套操作流程後,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會考慮到大數據殺熟的成本問題,畢竟這樣看似複雜多變而又個性化的操作,顯然不是一日之功。

 

於是,我又把這個問題拋給了算法工程師們,以期大數據技術在操作難度和成本上為我們的權益上一道鎖。

 

然而,我的天真想法卻再一次落空。

 

「搭建企業大數據系統後臺當然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和金錢,但搭建系統的目的是為了APP的正常使用,而『殺熟』,恰好是可以捎帶上的一個能力。」一位在多個OTA平臺工作的算法工程師告訴了我真相。

 

換句話說,「我們被殺熟」只是隨著數據、系統與產品愈加豐滿而出現的一個附加能力,但沒想到讓企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沒你想像得那麼難,打標籤這項工作不需要付出很多成本。而至於怎麼來殺熟,那只是用樣本驗證模型的事情。」另一位產品負責人補充道。

 

成本如此之低,那回報又是如何呢?

 

很遺憾我們並沒有從國內的企業方獲得這樣的相關估算,不過曾有人為Netflix算過這樣一筆帳,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根據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Benjamin Shiller,基於Netflix的研究發現,使用傳統人口統計資料的個性化定價方法,可以使Netflix增加0.3%的利潤,但根據用戶網絡瀏覽歷史,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估算用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可以使 Netflix 的利潤增加14.55% 。

 

當然,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國的數據隱私保護意識自網際網路時代之初,就十分一言難盡。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用更多數據訓練出來的中國式推薦算法,為企業帶來的營收增長幅度要遠超Netflix。

 

另外,還有一個最近被熱議的「帶頭盔」看房的事件。據報導,目前很多售樓部都安裝了類似監控設備的人臉識別系統。

 

這套系統主要是用來採集潛在購房者的面部信息,一來記錄該購房者是自己走進售樓部還是被中介引導走進售樓部,二來是記錄購房者進來的次數。

 

而記錄這些信息的原因則在於,被中介引導進門的購房者和第一次進售樓處並下單的購房者,能夠享受更多的優惠。

 

所以,大數據殺熟從商業層面也為企業帶來了穩定可靠的收入,或許這也是讓這些APP戒不掉大數據殺熟的根本原因,畢竟在商言商,誰不想賺個缽滿盆滿。

 

維權難上加難


當大數據殺熟成了網際網路消費中的頑疾,除了引發全民的關注度持續高漲,大數據殺熟事件的頻發也帶來了司法部門的關注。

 

據公開資料顯示,為了治理大數據殺熟行為,司法部門也及時擬定了法律條文,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當普通大眾有了這樣的維權武器。那些站在上帝視角的企業也紛紛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在被發現對用戶進行大數據殺熟行為後,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發布了否認聲明。

 

 

               

當然,他們也並沒有只是在口頭上下功夫。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大數據殺熟相關法律出臺之後,各大APP會把產品的真實價格顯示給用戶,只不過這樣的真實價格基本躲在十幾頁甚至幾十頁之後。

 

而這樣的擦邊球做法也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讓人有些無奈的是,拿十月份剛剛出臺的在線旅遊處理辦法來看,消費者維權,企業最高只需要支付50萬的賠償金。這樣的處罰程度,對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市值的企業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

 

更何況,現實中能夠真正去花費時間、精力去維權的人又少之又少,其他的絕大部分人則會選擇無奈搖頭,自認倒黴。

 

上海市新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莊帆律師的真實體會也正好證實了我們的看法。他表示,從他的經歷來看,因被大數據殺熟而維權的案例市面上其實寥寥無幾。

 

他舉例稱,由於律師是一個出差頻繁的職業,他和他的同行經常要定機票和酒店,正是如此,也都或多或少,也有過被「殺熟」的經歷。

 

「大家頂多把自己的經歷發到群裡,抱怨幾句,幾乎沒人去真正地維權,一來,我們明白取證太難,二來,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成本。」莊帆說。

 

另外,他還指出了另一個糟心的事實:「連我們這些懂法律的人,都放棄了維權,可見普通人的維權意願也不會太強,如此一來,就助長了這不良的風氣。」

 

學會了算法,丟掉了信任

 

如今看來,在商業利益和用戶信任之間,國內精明的商人們肯定會選擇前者。但如果長此以往,這樣聰明的算法又真正算計了誰呢?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國家監管層面已經開始在網際網路領域推出了反壟斷法。

 

11月10日上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其中,網際網路平臺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技術優勢實行的某些交易行為,也需警惕是否構成「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其中,在分析是否構成差別待遇時,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等。也就是說」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

 

我們一直清楚技術具有兩面性,但「黑暗面」卻似乎在國內被物盡其用的更加徹底。究其原因,企業的趨利性、法律的漠視、個體的默認,沒有一方可以免於責任,置身事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沒有人能永遠擁有行業壟斷之勢,商家丟掉客戶的信任與客戶流失並無二致。而已經在中國幾億網民身上嘗盡了甜頭的網際網路與技術巨頭們,相信會在某一天因我們的信任而付出有償的代價。


相關焦點

  • 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
    當我們深入研究了「大數據殺熟」過程、維權方式和途徑之後,生出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也壓著被大數據「殺熟」的每一個人。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技術路徑是怎樣的?這種做法背後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成為了誰的「致富經」呢?
  • 大數據殺熟就算了,淘寶還投訴無門
    大數據殺熟聽說已經司空見慣,而我在雙十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被殺熟。我關注一件阿迪達斯的衣服很久了,就是這件,當時和朋友逛街看到的,試了大碼的oversize風,可太合我心意了,門店沒有小碼的了,說要調貨只能作罷。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2019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同時,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在線旅遊高居榜首。  2018年12月20日,「大數據殺熟」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天貓超市大數據「殺熟」?官方否認,網友又拿出新證據
    目前,該問題已經解決,並表示道歉稱讓大兄弟 88vip 躺槍了,但網友們表示對天貓的回應並不服氣:「你可別騙人了,啥也別說了,315 走一波吧」。那麼,大數據殺熟事件究竟是如何演變而成的?據慕課網介紹,從本質上看,大數據殺熟的技術原理就是大數據。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大數據殺熟是否真的可休矣?普通人又該如何應對
    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律師:「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對於這條即將於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禁令,雖然說只是旅遊行業的一個行業規定,但也總算開了一個禁止大數據殺熟的一個好頭。
  • 「敦煌風」遏制「大數據殺熟」須進一步完善法律
    為防止「大數據殺熟」,相關部門出臺新規。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提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近年來,大數據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一騎絕塵,不僅最大程度地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消費條件,也讓「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等消費新模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極大釋放了消費潛力。
  • 大數據殺熟被禁?可你還在買最貴的VIP,當最冤的孫子
    同樣是買奶茶,我的配送費都要比別人多1塊錢,天下苦「大數據殺熟」久矣!大數據「殺熟」這個糟心的事隨著出遊熱度的回升再一次受到關注。就在最近,#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的話題登上了熱搜,閱讀3億,討論達1.7萬。不少網友表示:天下苦大數據殺熟久矣,如今終於要被整治了!
  • 大數據殺熟的時代要結束了嗎?
    那麼,什麼是大數據殺熟呢?殺熟是指針對同一件商品或者相同的服務,老顧客看到的頁面顯示價格或者店家給出的價格會比第一次來的新顧客要貴出許多,而大數據殺熟則是在收集到一定的用戶數據的情況下,分析出顧客是否是新顧客,如若不是就不會對用戶進行優惠。而和網友反饋的信息來看,在旅遊、外賣、網絡購物、打車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都有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存在。
  • 「大數據殺熟」第一案慘敗!難在舉證
    關於大家熱議的禁止「大數據殺熟」具體的規定是:第十五條 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該條僅局限於旅遊行業。還沒有擴展到其他所有行業。
  • 「大數據殺熟」被明令禁止背後:如何破解「取證難」?
    規定明確提出,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交易條件的行為將被禁止。這意味著,禁止「大數據殺熟」行為首次寫進政府規定中。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網際網路商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自身所擁有的用戶數據信息深度分析,對分析出的客戶消費習慣進行分類,進而對老用戶進行有針對性的「價格歧視」。
  • 給大數據「殺熟」劃定法律紅線
    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次數、偏好等信息,為新客和熟客提供兩種不同價格,熟客的價格反而更高,這種大數據「殺熟」的行為違背了誠信經營原則,也讓消費者寒了心,擾亂了在線旅遊市場的正常秩序。所謂「來者皆是客」,遊客選擇在平臺上消費,抱以的是認可與信任。平臺理當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而不是把消費者劃分為「三六九等」,用不公平、不誠信的手段從消費者身上攫利。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律師:「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大數據殺熟的本質,就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搞價格歧視。如何儘可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第一,可以多註冊幾個不同帳號,多備幾款手機,或者讓家裡的人代為購買下單,避免被大數據看透購買行為。
  • 美團涉 「大數據殺熟」被質疑 誰在薅誰的羊毛?
    存在未必合理,為此,搜狐科技採訪了此次事件的當事人以及眾多技術專家、律師和行業從業人員,還原美團被質疑 「大數據殺熟」的真相。  「大數據殺熟」還是定位緩存誤差?  在外賣服務中,一般商家配送服務範圍覆蓋周邊 3 公裡左右,如商家希望向更大範圍配送,可使用 「全城送」服務,配送範圍更廣,相應的配送費用也會更高。
  • 「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聽聽甲方乙方怎麼說
    近日,網際網路廠商「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引來網友一片熱議。「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大數據殺熟」套路有哪些?誰最容易成「大數據殺熟」目標?  「大數據殺熟」真的存在嗎?  近日,有關 「大數據殺熟」的討論將滴滴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稱,「這是假的。滴滴平臺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對於造成「預估價」波動的原因,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解釋稱,「『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兩個概念。『預估價』是為用戶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在今年9月,文旅部就發布新規,明令禁止大數據殺熟;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下發《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也將大數據殺熟歸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範疇。大數據殺熟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在新的法規下,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 10月1日起,大數據「殺熟」將被明令禁止,可主張3倍賠償
    近幾年,「大數據殺熟」成為了整個網際網路界討論最多的公眾話題,很多人開始懷疑自己有沒有被殺熟?昨天,文化和旅遊部最新公布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時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 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人民時評:必須加強依法治理
    近年來,類似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被調查者表示曾被「殺熟」,而網購平臺、在線旅遊、網約車類移動客戶端或網站是「重災區」。大數據「殺熟」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如果不加以整治,也不利於電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大數據「殺熟」並非新鮮話題,但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運營平臺卻依然我行我素,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