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背後反映的是他對事物的思考和看法。一個幽默會溝通的人,他的思想也一定是開放豁達的。幽默的天賦少有,而豁達的人生態度可以訓練。以下4個方式可以讓你的語言幽默起來:
一、幽默=悲劇+時間
這個公式背後的邏輯是:經過時間的發酵,總有一天我們能夠用一種抽離、調侃的眼光重新看當時的困境。
當你能過坦然地將自己的痛苦講給別人聽,別人能放心地從中感到優越感和幽默。雙方都能笑出來的時候,你也就豁達了。
梁海源曾經講過一個買和田玉被騙的段子。他在回憶的時候說,當時被騙肯定很難受,但是同時有很開心。雖然我被騙了,但是我可以把他寫成段子,這樣就賺回來了。
二、接受任何可能性
很多人都有「吵架沒發揮好」的經歷,被人懟了一下子就噎住,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說什麼。等晚上回到家,腦子裡才浮現出100種應對方法,感嘆「哎,我當時要這麼說就好了。」
人往往會出於自我保護,對不確定的事情表現出抵抗情緒。我們吵架沒發揮好,緊張,說不出話,就是就是赤裸裸的抵抗。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接受任何可能性。
有的人面對危機特別淡定,隨機應變能力強,就是他們接受事物和意外的速度比別人快。當別人還陷在失敗,懊惱的情緒裡的時候,他已經繞過負面情緒去尋找解決方案了。自然應對效果更好。
三、跳出問題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有一個幽默理論。當你用當事人視角沉浸在一件事裡的時候,你會和對方最大的共情,這時候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事也變得笑不出來。
但是,當你把自己抽離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觀看生活的時候,很多場面一下子就會變成喜劇。
在卓別林的電影中,作為小人物,卓別林總是遭遇各種苦難,被欺負,被嘲諷。作為電影裡的角色,他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喜劇,但是觀眾看起來卻捧腹大笑。
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試著跳出自己的視角,用敘述者的身份,把這件事跟自己或者好朋友說一說。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暗示,能夠幫你抽離出來,不陷在負面情緒裡。
四、反過來想問題
很多朋友奇怪,為什麼同一件事,別人說起來平淡無奇,可是到了脫口秀演員的口中,就變得特別好笑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脫口秀演員都不愛「好好說話」吧。
大多數人都朝著固定的方向去想問題、去說話。脫口秀演員的本能反應則是「我不能和大家一樣」「我得反過來說」。反過來說才有意思,這就是說話背後的逆向思維。
童話作家鄭淵潔小時候,總聽老師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卻說「早起的蟲子被鳥吃」。這就是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維。
生活總會遇到很多的不易,但是我們永遠可以微笑面對,用幽默化解痛苦。
企慧通,一家專注為企事業提供在線學習、在線考試、在線培訓的軟體廠商,主要幫助政府部門、各大公司、教育培訓機構實現靈活化教學、無紙化考核,多層次、全方面培養人才,提高團隊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