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讓學生自習,就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有的學生不用10秒就能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整節課都沒閒過,過得很充實;有的學生會發呆一分鐘,接著翻找自己的抽屜和箱子,十分鐘過去了,還沒找到一件能立即做的事,這時他們要麼聊聊天,要麼自己搞小動作,有時看不下去提醒他們,他們才慢吞吞地找出一份抄寫或背誦的作業。這兩類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高下立判。
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成績。問題是,孩子不是天生就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需要後天的培養。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在學校掌握這項本領,可是老師每天都要面對這麼多的學生,教學任務又重,實在是有心無力,最好的教練,其實還是家長自己。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1、幫助孩子找到自主時間
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主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
現在的孩子上學比過去忙多了,正課從早上到晚,課間許多時候都被拖堂衝掉,孩子們要想得到點自由,除了體育、音樂、美術這類沒有考試壓力的課堂,就只有上課開小差了。有的學校管的嚴,要求午餐時間、休息時間禁止說話,晚修開始的時間一再往前推,孩子的自主時間被壓得所剩無幾。
離開學校回到家,許多家長也不讓孩子閒著,報這個班那個班,即便待在家,也總是不停地嘮叨,生怕孩子不幹「正事」。常常有家長向我吐槽:「我家小孩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回到家只知道看手機玩遊戲,怎麼說都不聽,還不如放到學校去!」其實,孩子缺乏自主時間,就好比缺少培育莊稼的土壤,時間管理能力無法茁壯成長,一旦有點自己的時間,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只能追隨自己的本能,什麼爽就做什麼。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在家裡要敢於把時間換給孩子。一方面,不要自作主張給孩子「添小灶」,比如布置更多的學習任務,或者強行報補習班;另一方面,當孩子給自主時間安排了活動時,不要隨便否定孩子的選擇,要相信孩子。
其次,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找到自主時間。一個方法,是把孩子一周的時間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生活必需,比如睡覺、吃飯、洗漱、洗衣服等等,用紅色表示;第二類是被動時間,比如上課、開會、升旗、跑操等等,用黃色表示;第三類是自主時間,直接留白就行。
家長可以用一張表格,如果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就把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複製過來,進行分類;如果孩子假期在家,那麼除了生活必需,還要劃出足夠的被動時間,用來完成假期作業,剩下的才留給孩子。
如此分類以後,孩子一周裡有多少自主時間,就一目了然。這樣既能順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又方便孩子站在一周的高度,來統籌自己的活動。
2、幫助孩子用好自主時間
找到自主時間,下一步就是把時間用好。時間沒用好,無異於浪費。時間的使用,是通過做事情來體現的,有的孩子一有時間,就只知道打球玩遊戲,別的什麼都不會。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呢?
(1)找到高價值的事情
用好時間的第一個思路,就是找到高價值的事情。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兩個核心問題,找到這些事情。
第一個問題是,做什麼能讓學習變得更好?回答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擴大知識面,比如閱讀經典的科普和文學作品、收看高評分的紀錄片、或者收聽高質量的廣播等等;二是升級學習方法,比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課堂聽講、筆記整理等等;三是尋找機會輸出,比如寫文章發布,組建學習互組小組,準備學科競賽等等。
第二個問題是,做什麼能讓生活變得更好?回答同樣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比如鍛鍊身體、發展興趣愛好、參加技能培訓等等;二是讓世界變得更好,比如養花種草、飼養動物、做做家務等等;三是與他人相處得更好,比如參加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通過討論,孩子會得出一張清單,每當遇到自主時間,只要看一眼,立馬就能找到一件高價值的事情做。家長還可以跟孩子做進一步的篩選,讓清單變得更加精簡。
(2)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用好時間的第二個思路,就是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家長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第一個方向,是藉助工具。工具本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而誕生,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更應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得力工具之一。比如,有的孩子在做數學題時,如果某道題想半天不會,就乾脆不做了,其實他可以用小猿搜題APP一掃,立馬就能看到參考答案;當作業數量一多,有的孩子就容易漏掉某一些,其實他只要列一個作業清單,就可以輕鬆跟進完成情況了。
第二個方向,是改進方法。同樣的事情,有的方法做起來就是會事半功倍。孩子如果一味顧著埋頭做事,很可能會錯過一些自我升級的機會。比如背元素周期表,有的孩子死記半天,也沒背下幾個,而有的孩子找了個口訣,幾分鐘就搞定了;又比如有的孩子做課堂筆記時,只是照抄板書,結果課後連自己都不想看一眼,而有的孩子使用康奈爾筆記法,不僅課堂上記得飛快,課後的複習也很容易抓住重點,效率輕鬆碾壓前者。
藉助工具和改進方法,既能讓孩子擺脫低效,又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興趣,讓他們主動迎接學習和生活的挑戰。
3、有效推動孩子改變行為
許多家長以為,只要找到了管理時間的辦法,孩子就自動學會了管理時間。顯然這是不大可能的,家長還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推動行為的改變。怎麼做呢?
(1)找到舊行為背後的焦慮
有時候,孩子也知道自己管理時間的某個行為不好,可就是改不了,那不是因為孩子不懂事,而是因為這個舊行為「解決」了孩子內心的某個焦慮。
比如,有的孩子習慣把周末作業推到周日晚上才開始動,常常做到三更半夜,有時甚至還做不完。有的家長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周五晚上就開始做作業,做完就能安心地玩了。有時孩子也懂這個道理,可就是改不了。為什麼呢?如果家長再與孩子深入交談,就會發現,孩子把周末作業往後推,就可以晚一點見到作業,這樣面對作業的無力感就少一點,這才是孩子內心的焦慮。了解到這點,家長才能有針對性地找辦法幫助孩子。
(2)針對焦慮設計新行為,創造新經驗
了解了孩子內心的焦慮,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為焦慮的解決設計新的行為,並且在孩子嘗試之後,和他一起對比新經驗和舊經驗。
像上面的例子,家長不妨建議孩子在周五晚上就著手處理周末作業,簡單的快速搞定,困難的制定好應對方案,分批處理。在孩子嘗試之後,和他一起對比兩種做法帶來的好處,讓孩子感受到新做法的確能給自己更多的掌控感。
(3)小步子原理,讓孩子走出改變的第一步
找到了新的行為,有的家長常常急著做甩手掌柜,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會被新行為困住,連第一步都邁不開。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能落實的行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繼續上面的例子,新做法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孩子真要面對周末作業時,可能會重新陷入無從下手的困境。家長不妨幫助孩子找到當下能做的行動,比如先列出一張周末作業清單,接著逐項預估完成難度,然後著手處理簡單的作業,再為困難的作業作應對方案。這樣,孩子只需要關注眼前的行動,就能漸漸地走出困境。
(4)營造氛圍,讓新行為變成新習慣
孩子接受了新的行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新行為變成習慣,否則還是會回到舊行為。家長可以通過營造氛圍,讓新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
還是上面的例子,家長不妨在周五晚上謝絕外出的活動,在家裡陪伴孩子,同時做點安靜的事情。另外,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布置一個專門的學習角,還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裡來,一起做周末作業,有了適合學習的氣氛,孩子也就更容易選擇做周末作業了。
(5)情感觸發,讓孩子主動選擇改變
有時,家長有好辦法,可是孩子偏偏不聽,所以也是白搭。那麼,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接受呢?答案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期待。有的家長對孩子動不動就辱罵和批評,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接受呢!
回到剛才的例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時間管理的好處,閱讀時間管理達人的成功故事,經常鼓勵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並且和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孩子自然能從家長的言語和行動中,感受到對自己的愛和期待,為了珍惜這一份期待,他們往往會主動尋求改變。
結束語: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不是隨便從網上搜集幾個所謂的技巧,就可以解決的。家長需要形成一套系統的思路,貫穿孩子學習的始終,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再說,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在一同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注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