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管不好自己的時間,家長不要幫他管,而是應該這樣做

2020-12-11 藍色winds

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讓學生自習,就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有的學生不用10秒就能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整節課都沒閒過,過得很充實;有的學生會發呆一分鐘,接著翻找自己的抽屜和箱子,十分鐘過去了,還沒找到一件能立即做的事,這時他們要麼聊聊天,要麼自己搞小動作,有時看不下去提醒他們,他們才慢吞吞地找出一份抄寫或背誦的作業。這兩類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高下立判。

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成績。問題是,孩子不是天生就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需要後天的培養。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在學校掌握這項本領,可是老師每天都要面對這麼多的學生,教學任務又重,實在是有心無力,最好的教練,其實還是家長自己。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1、幫助孩子找到自主時間

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主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

現在的孩子上學比過去忙多了,正課從早上到晚,課間許多時候都被拖堂衝掉,孩子們要想得到點自由,除了體育、音樂、美術這類沒有考試壓力的課堂,就只有上課開小差了。有的學校管的嚴,要求午餐時間、休息時間禁止說話,晚修開始的時間一再往前推,孩子的自主時間被壓得所剩無幾。

離開學校回到家,許多家長也不讓孩子閒著,報這個班那個班,即便待在家,也總是不停地嘮叨,生怕孩子不幹「正事」。常常有家長向我吐槽:「我家小孩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回到家只知道看手機玩遊戲,怎麼說都不聽,還不如放到學校去!」其實,孩子缺乏自主時間,就好比缺少培育莊稼的土壤,時間管理能力無法茁壯成長,一旦有點自己的時間,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只能追隨自己的本能,什麼爽就做什麼。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在家裡要敢於把時間換給孩子。一方面,不要自作主張給孩子「添小灶」,比如布置更多的學習任務,或者強行報補習班;另一方面,當孩子給自主時間安排了活動時,不要隨便否定孩子的選擇,要相信孩子。

其次,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找到自主時間。一個方法,是把孩子一周的時間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生活必需,比如睡覺、吃飯、洗漱、洗衣服等等,用紅色表示;第二類是被動時間,比如上課、開會、升旗、跑操等等,用黃色表示;第三類是自主時間,直接留白就行。

家長可以用一張表格,如果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就把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複製過來,進行分類;如果孩子假期在家,那麼除了生活必需,還要劃出足夠的被動時間,用來完成假期作業,剩下的才留給孩子。

如此分類以後,孩子一周裡有多少自主時間,就一目了然。這樣既能順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又方便孩子站在一周的高度,來統籌自己的活動。

2、幫助孩子用好自主時間

找到自主時間,下一步就是把時間用好。時間沒用好,無異於浪費。時間的使用,是通過做事情來體現的,有的孩子一有時間,就只知道打球玩遊戲,別的什麼都不會。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呢?

(1)找到高價值的事情

用好時間的第一個思路,就是找到高價值的事情。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兩個核心問題,找到這些事情。

第一個問題是,做什麼能讓學習變得更好?回答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擴大知識面,比如閱讀經典的科普和文學作品、收看高評分的紀錄片、或者收聽高質量的廣播等等;二是升級學習方法,比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課堂聽講、筆記整理等等;三是尋找機會輸出,比如寫文章發布,組建學習互組小組,準備學科競賽等等。

第二個問題是,做什麼能讓生活變得更好?回答同樣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比如鍛鍊身體、發展興趣愛好、參加技能培訓等等;二是讓世界變得更好,比如養花種草、飼養動物、做做家務等等;三是與他人相處得更好,比如參加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通過討論,孩子會得出一張清單,每當遇到自主時間,只要看一眼,立馬就能找到一件高價值的事情做。家長還可以跟孩子做進一步的篩選,讓清單變得更加精簡。

(2)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用好時間的第二個思路,就是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家長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第一個方向,是藉助工具。工具本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而誕生,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更應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得力工具之一。比如,有的孩子在做數學題時,如果某道題想半天不會,就乾脆不做了,其實他可以用小猿搜題APP一掃,立馬就能看到參考答案;當作業數量一多,有的孩子就容易漏掉某一些,其實他只要列一個作業清單,就可以輕鬆跟進完成情況了。

第二個方向,是改進方法。同樣的事情,有的方法做起來就是會事半功倍。孩子如果一味顧著埋頭做事,很可能會錯過一些自我升級的機會。比如背元素周期表,有的孩子死記半天,也沒背下幾個,而有的孩子找了個口訣,幾分鐘就搞定了;又比如有的孩子做課堂筆記時,只是照抄板書,結果課後連自己都不想看一眼,而有的孩子使用康奈爾筆記法,不僅課堂上記得飛快,課後的複習也很容易抓住重點,效率輕鬆碾壓前者。

藉助工具和改進方法,既能讓孩子擺脫低效,又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興趣,讓他們主動迎接學習和生活的挑戰。

3、有效推動孩子改變行為

許多家長以為,只要找到了管理時間的辦法,孩子就自動學會了管理時間。顯然這是不大可能的,家長還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推動行為的改變。怎麼做呢?

(1)找到舊行為背後的焦慮

有時候,孩子也知道自己管理時間的某個行為不好,可就是改不了,那不是因為孩子不懂事,而是因為這個舊行為「解決」了孩子內心的某個焦慮。

比如,有的孩子習慣把周末作業推到周日晚上才開始動,常常做到三更半夜,有時甚至還做不完。有的家長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周五晚上就開始做作業,做完就能安心地玩了。有時孩子也懂這個道理,可就是改不了。為什麼呢?如果家長再與孩子深入交談,就會發現,孩子把周末作業往後推,就可以晚一點見到作業,這樣面對作業的無力感就少一點,這才是孩子內心的焦慮。了解到這點,家長才能有針對性地找辦法幫助孩子。

(2)針對焦慮設計新行為,創造新經驗

了解了孩子內心的焦慮,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為焦慮的解決設計新的行為,並且在孩子嘗試之後,和他一起對比新經驗和舊經驗。

像上面的例子,家長不妨建議孩子在周五晚上就著手處理周末作業,簡單的快速搞定,困難的制定好應對方案,分批處理。在孩子嘗試之後,和他一起對比兩種做法帶來的好處,讓孩子感受到新做法的確能給自己更多的掌控感。

(3)小步子原理,讓孩子走出改變的第一步

找到了新的行為,有的家長常常急著做甩手掌柜,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會被新行為困住,連第一步都邁不開。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能落實的行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繼續上面的例子,新做法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孩子真要面對周末作業時,可能會重新陷入無從下手的困境。家長不妨幫助孩子找到當下能做的行動,比如先列出一張周末作業清單,接著逐項預估完成難度,然後著手處理簡單的作業,再為困難的作業作應對方案。這樣,孩子只需要關注眼前的行動,就能漸漸地走出困境。

(4)營造氛圍,讓新行為變成新習慣

孩子接受了新的行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新行為變成習慣,否則還是會回到舊行為。家長可以通過營造氛圍,讓新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

還是上面的例子,家長不妨在周五晚上謝絕外出的活動,在家裡陪伴孩子,同時做點安靜的事情。另外,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布置一個專門的學習角,還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裡來,一起做周末作業,有了適合學習的氣氛,孩子也就更容易選擇做周末作業了。

(5)情感觸發,讓孩子主動選擇改變

有時,家長有好辦法,可是孩子偏偏不聽,所以也是白搭。那麼,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接受呢?答案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期待。有的家長對孩子動不動就辱罵和批評,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接受呢!

回到剛才的例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時間管理的好處,閱讀時間管理達人的成功故事,經常鼓勵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並且和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孩子自然能從家長的言語和行動中,感受到對自己的愛和期待,為了珍惜這一份期待,他們往往會主動尋求改變。

結束語: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不是隨便從網上搜集幾個所謂的技巧,就可以解決的。家長需要形成一套系統的思路,貫穿孩子學習的始終,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再說,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在一同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注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

相關焦點

  • 沒時間管孩子?聰明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一、現象如今,社會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顯得越來越寶貴,於是有沒有時間管孩子成為了當今社會教育的一個問題,上班忙,要賺錢,打麻將等一大堆原因,讓很多家長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時間管孩子,殊不知這樣的理由,讓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悔都來不及!
  • 公安大學李玫瑾:家長千萬不要「管」孩子,這樣教育孩子才有出息
    媽媽大體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就喊來了晨晨,單獨讓晨晨描述事情的經過,晨晨說,我正在玩,星星用頭撞我,所以我也推他。 媽媽將兄弟兩喊到一起,說,你們兩當著對方的面,再把自己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再說一遍,星星描述完後,說,我應該先說「哥哥,你幫我看看有沒有蟲子」。晨晨描述完後,慚愧地說,「我不應該不分清青紅皂白就推弟弟。弟弟對不起」。
  • 「老師,我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只有老師的話,他才會聽。」
    已經有很多家長跟我說了這樣一段話「老師,我管不了我的孩子,我們說啥子他都不會聽。他比較聽老師的話,只有老師才管的到他。麻煩老師幫我們把他管嚴一點。」家庭教育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家裡,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孩子發展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不可缺失。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每個父母都該看看)
    可是,管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管得太多,就像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請家長先對照一下,是不是管太多了:1、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麼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諮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麼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 孩子愛發脾氣、管不住?家長別「以暴制暴」,應該先反省自己
    脾氣暴躁的家長,最怕的是遇到什麼樣的孩子?大概也是脾氣不好,管不住的孩子吧,因為孩子愛發脾氣,家長經常會「以暴制暴」,而孩子也會「以暴制暴」,家長越是這樣,孩子就越容易發脾氣,可見「以暴制暴」沒多大用。
  • 為什麼你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你沒有認真動腦
    之前,在有人經常私信我們,詢問怎麼自己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最後恨不得孩子的每個問題,每個細節都希望我們給予完美的建議。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幫忙管孩子。經過這件事,我們發現,很多家長根本不是管不住孩子,也不是沒有能力管好孩子,而是想偷懶,經常是動手不動腦!!
  • 管好自己的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
    「管好你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就什麼都不要管了。」相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當看到爸媽在做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跑過來想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幹活一起做事,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甩給孩子的一句話就是「趕緊去讀書,趕緊去學習或者小孩子你懂什麼,不要過來添亂。」當聽到這些話,很多時候小孩子都會一臉失望的離開!
  • 孩子的自我管理從讓孩子'自己的時間自己管'開始
    但往往不會說自己的時間自己管好。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的孩子又怎麼會自己去進行時間管理呢?再加上孩子剛學習做事時往往有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經過不斷反覆,這往往會反而讓家長麻煩,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拾孩子的爛攤子。於是我們不少家長嫌麻煩,就把孩子的事順便做了,再說了,我們家長都認為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就會做了!
  • 教育孩子最可悲的是:家長不捨得管,老師不敢管!
    案例(2)再說說私立幼兒園的孩子,以下的內容全部都是我親身經歷的。在和我朋友討論他們班級裡的孩子時,他非常苦惱。他說他不敢管自己班裡的學生,他怕丟了工作。我問因為什麼,他說他們班的孩子回家撒謊告狀,家長找到幼兒園指責他。
  • 為了讓孩子學會管時間,我讓孩子自己安排行程
    如果你是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煩惱,孩子磨磨蹭蹭,你急得不行,他卻還在慢條斯理。我不知道別人,我就受過這樣的煎熬。我兒子小時候做什麼都慢,你急得要飛,他還在慢悠悠磨蹭,要不是每天在心裡默念「親生的」,分分鐘想把他扔在哪裡。當然扔不是辦法,也不負責任。後來我想到一個辦法,讓他自己安排自己出門的時間和行程。都說吃一塹長一智,吃了幾次遲到的虧之後,他學乖了,快了許多。所以我發現,讓孩子學著安排自己的時間有些太籠統,孩子不可能馬上明白,即使明白,也不可能馬上學會並且應用到實際中去。
  • 管好該管的做好該做的,莫用不該管的掩蓋該管管不好的
    不僅牽動著有孩子的家長,就連沒有孩子參加升學的也事參與到關注中來,所以學校的一舉一動前所未有地進入到公眾視野。不管那些事,眉毛鬍子一把抓,到頭來什麼事情也抓不好?關鍵是自己不清楚自己幹什麼?有沒有能力把那些本不該屬於自己管的事情管好,本該屬於自己管的事情管好,我是不相信的!我經常強調,一個人永遠要任時候要知道自己幹什麼,而不是知道別人幹什麼。任何時候知道自己幹什麼的人才能把事情幹好,無論是自己的,還是管理範圍內的。那種把眼睛盯著別人在幹什麼的人,不僅自己的事情幹不好,還會對別人事情起到幹擾和阻撓作用。
  • 孩子的性格養成在5歲左右,這個階段不管他,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前言:孩子的性格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性格決定他之後要走的路,孩子的性格和他的交際圈是成對應性的,如果孩子性格好且愛和人交往的話,那麼這樣的孩子性格比較外向,不過孩子的性格養成一般是在5歲左右,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不管他,那麼之後想要管也管不了了,如何去教育孩子呢?那就是在5歲階段,一定要牢牢的教育孩子,如果對孩子不管不顧可能想要教育就已經為時已晚。
  • 孩子,我還能管你嗎?
    而部分家長呢,毫無疑問,肯定是不好管那部分學生的家長,倒是認為,現在的老師動不動體罰學生,太不講師德了。老師、家長,到底誰說的更有道理?這部分學生,到底還能不能管?能管的話,到底又該怎麼管?而一個老師不敢管、家長不捨得管的孩子,他的未來到底會在哪裡?這些個問題還真的讓人頭疼。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
    「管孩子」和「管理孩子」其實是兩碼事,父母千萬不要弄混淆了哦。正因如此,我希望家長們對孩子採取的教育手段是「管理」,而非「管」。03或許講到這裡,會有不少家長不知道具體如何做才算管理孩子。下面,我根據自身「管理孩子」的經驗,給大家分享7大「管理」原則,希望能給想管理孩子的家長一些幫助。
  •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覺得應該多管一管孩子。另外一種聲音,這是認為不應該做管就應該放手。到底哪種做法是更正確的?
  • 暑假只剩兩周,寫給還想管管孩子的中學生家長
    很多時候,家長比孩子更期待開學。因為假期的孩子實在不好管。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根本管不了。有的家長於是對孩子放任自流,但相信點開這篇文章的家長,還是有心想管管孩子的。但凡想管孩子的家長,一定是對自己有追求,對孩子有要求的。出於愛和責任,想好好利用假期,規範一下孩子行為習慣,提高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
  •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用好這一招,管用!
    在前不久,接到一個媽媽的電話,媽媽說:「你們能幫我管一下我們家孩子?我真的管不了了。讓他好好學習,他玩手機。讓他寫作業就磨磨唧唧,一說他,就說我啥也不懂。有時講多了,就發好大一通脾氣,之前還鬧過幾次離家出走。我真的管不動了。」
  • 孩子愛玩遊戲,作為家長應該這樣做。
    難道家長因為管不了就不管了嗎?難道真的就沒什麼好的辦法改變這種現狀了嗎?首先,大家來分析下,孩子為什麼愛玩遊戲。一,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讓孩子愛不釋手。二,現實中精神世界相對比較匱乏,無聊,空虛。三,孩子學習壓力大,希望得到釋放。在玩遊戲時,由於好奇,期待,感到快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
  • 李玫瑾直言: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
    哪個家庭不想養出好孩子呢?性格好、品質好、有教養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當然最好學習也能好。但生活中「熊孩子」比比皆是,劃傷別人的車、用購物車撞人、欺負同學、不尊重老人、動不動用離家出走要挾父母,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拋給了很多家長一個問題,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
  • 孩子12歲前,我們應該幫他做什麼?
    在嬰兒時期,有的人認為孩子哭,不用管,有的孩子能哭半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一個小時,哭主要與內臟相關,長時間哭泣,內臟會呈緊張狀態,因此成年後,稍有一點不快,內臟就會出現相應的反應,情緒上一定會出現激動;相反,如果孩子哭,趕緊抱起來,換換體位,不哭了再放下,孩子的不適得到緩解,他就不會急,成年後,遇事刺激,不會很快就急躁起來,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