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七專欄】教育孩子最可悲的是:家長不捨得管,老師不敢管!原創作者|唐七(前線在任幼師)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教師在教育自己的學生,學生頂撞老師,老師被激怒猛扇學生一耳光,學生也不甘示弱,回敬老師一耳光。
當我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我的心理有兩個想法:這個老師真大膽居然打學生,這個學生膽真大,居然打老師。
當今社會每個家裡幾乎就那麼一個孩子,一家人都圍著轉。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家長不捨得管,以至於熊孩子越來越多,今天我便舉幾個例子。
案例(1)
先說說公立幼兒園裡的孩子,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講起。她說他們幼兒園裡有個小孩子,中午睡覺的時候尿褲子了,他們班的老師就把褲子洗了,放在了廁所的暖氣片上。大家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沒什麼,但是當他們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質問老師為什麼要把褲子放在廁所的暖氣片上,這位老師只好道歉。看看,就是這樣的小事,家長都在斤斤計較,那又如何去教育好孩子呢?
案例(2)
再說說私立幼兒園的孩子,以下的內容全部都是我親身經歷的。在和我朋友討論他們班級裡的孩子時,他非常苦惱。他說他不敢管自己班裡的學生,他怕丟了工作。我問因為什麼,他說他們班的孩子回家撒謊告狀,家長找到幼兒園指責他。在這之後,他就對他們班裡調皮的孩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我當時聽完真的一臉的不可思議,什麼時候老師變得這麼卑微了,老師的職責不就是管理好孩子,教孩子們好好做人麼?
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三字經裡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是現在父母不捨得管,教師不敢管,那這一代的孩子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第一、關於家長
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他還沒有那個能力去辨別是非。家長要是從小就寵著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什麼都是別人的錯,我的孩子都沒錯,一味的去遷就孩子,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抱著這樣的心理去教育孩子,那麼,這孩子真的很可能會走向偏路。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殺人犯被殺的時候,咬斷了母親的乳頭,這是為什麼呢?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心軟,毀了孩子的前程。
案例(1)
大家都認識戚薇吧,她有一次在節目中講起她的女兒。她說她有一次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裙子,她的女兒也想要,一般的父母都會說:好的,媽媽穿完就給你。但是她並沒有跟她的女兒這樣說。而是正經的對女兒說:這是我的裙子,不是你的。
我真的超級贊同戚薇的這種做法,雖然僅僅是這一件小事,但是卻反映出了她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案例(2)
再說說郭麒麟吧,他是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教養的人,這也是他為什麼被那麼多人喜歡的原因,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父親的從小培養。那郭德綱是怎麼教育郭麒麟的呢?
郭麒麟小時候在家裡受盡了各種委屈,郭德綱告訴他,家裡擺的什麼東西都要外人先吃,他等著所有人都吃完了才能吃。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郭德綱說不是不疼他,你寵著外邊的人又不是他親爹,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人罵他了。現在的郭麒麟也不負眾望,有教養,懂事非。
在家庭裡,孩子必須有一個管的住他的人。如果任其蠻橫無理,那認識你的親戚朋友都會在背後議論你家的孩子沒家教。我在上學那會兒我的父母對我是很嚴厲的,無論是餐桌禮儀,還是待人接物,我的父母都會一一教給我,所以我無論去到哪都是被大家誇讚。
而到了我弟弟這兒,爸媽因為二胎很寵著他,以至於出現了很不好的行為。我很嚴肅地和爸媽討論了關於該怎麼教育弟弟的問題之後,他們決定把這個責任交給了我。弟弟現在九歲了,一直都很聽我的話我,我管得住他,很多的朋友都誇我弟弟和我一樣有禮貌,有教養。
第二、關於教師
大家有沒有發現幾十年前我們對教師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個職業在我心中一直是神聖的,我很尊敬老師,他們不僅教我們知識,也教我們做人。但現在的孩子對老師沒了尊敬,他們不反省自己哪裡錯了,而是對教師出言不遜,甚至於本文章提到的扇耳光。家長不得不反思這個問題了。
當然我說這些不是讓家長去打孩子,家暴是不可以的,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也是不可以的, 下面我為大家提供幾種解決辦法。
(1)在孩子還是小的時候,他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他們的主要模仿對象就是父母或者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在有些視頻網站上也經常看得到孩子被誰帶大的,他的一些行為都會跟帶他們長大的人相似。所以在這期間父母的言行舉止就對他們的影響很重要,他們眼睛看到什麼,就會直接複製模仿,不論這個行為是好是壞。
(2)三歲以後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已經能夠自己掌控身軀和手的基本動作,也能做一些精細的動作。比如能跑能跳,能夠自己吃飯,控制大小便,因此才能進幼兒園。所以,有些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小,必須餵飯,提醒大小便。在到了這個年紀應該告訴他們,寶寶你可以!而不是事事擔心,小心翼翼,有時候放手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四歲到五歲這一階段,幼兒的開始接受任務,這和他們的思維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動有意義性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由於思維的發展,他們的理解意義變強,能夠理解任務的意義。由於心理活動有意義的發展,幼兒行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這些都是接受任務的重要條件。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教他要懂禮貌,見到長輩要問好,不能亂丟垃圾,懂得分享,他們都能夠理解任務的意義。
(4)五歲到六歲這一階段,他們好學好問,開始掌握認知方法,自覺控制和調節心裡活動。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像過程,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所以,父母不要縱容孩子去犯錯,無理取鬧,他們也已在意志行動中採取方法控制自己。
(5)家長最好不要讓沒上小學的幼兒去接觸小學的知識,這樣他們會很抗拒學習,使得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幼小銜接也非常麻煩。在幼兒園裡老師自然會有他自己的教學活動計劃,不要指責公立幼兒園不教知識,他們往往教的內容使讓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受益。
教育孩子講究的是方法,不能一味地寵溺,也不能一味地苛刻。只有老師與家長互相配合,互相理解,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懂得感恩。(本文為唐七原老師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