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說,這是這個娛樂的時代。在這裡不得不提起,遊戲。大人愛玩,小孩子更玩。
懂得克制也許是好事,怕就怕不懂克制,無法克制。特別是現在的孩子由於玩遊戲,操碎了多少家長的心,又有多少家庭是多麼的無奈。
難道孩子玩遊戲家長就不管了嗎?難道家長因為管不了就不管了嗎?難道真的就沒什麼好的辦法改變這種現狀了嗎?
首先,大家來分析下,孩子為什麼愛玩遊戲。一,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讓孩子愛不釋手。二,現實中精神世界相對比較匱乏,無聊,空虛。三,孩子學習壓力大,希望得到釋放。
在玩遊戲時,由於好奇,期待,感到快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如果遊戲體驗比較好,大腦還會分泌乙醯膽鹼,從而讓人心情更加愉悅。那越玩越愛玩也就理所當然了。也許有人會問如果遊戲體驗不好呢,那就涉及到另一種心理,暫且不提。
現在看來孩子們愛玩遊戲的原因我們基本找到。那怎樣改變這一現狀?怎樣讓孩子的身心發現不受遊戲影響呢?怎樣讓家長不再為孩子無法自拔玩遊戲而苦惱呢?
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堵不如疏,開江闢流。大家有沒有意識到,讓孩子不要玩遊戲,打,罵,斷網,沒收手機,效果完全不盡人意。
當然,我所說的疏,可不是放開讓他們玩。而是指要找到替代品。何為替代品?找到讓孩子能產生愉悅心情的替代品,找到能讓孩子釋放壓力的替代品。那替代品終究指的是什麼?不限具體事件,而在於一種環境,一種氛圍。具體可做什麼事,有哪些可行,下面會講。先來給大家講個現像。
2020年初,疫情嚴重,全國拉響警報,人們在家隔離,好多行業受到疫情影響業績下滑。可遊戲行業卻異軍突起,業績大幅度上漲。為什麼?因為太多人賦閒在家,不準聚會,不準出門。幹嘛?玩遊戲。
平常經常說的一句話,沒事幹,幹嘛,玩遊戲。看似不經意的有句話,恰恰反應當今生活現狀。
那孩子玩遊戲究竟該怎麼辦?問題不光出現在孩子身上,更在家長身上。從現在起該怎麼做?
首先,孩子該自己幹的事,儘量讓孩子做。洗衣服,做自己個人的飯,不要給點錢讓他叫外賣,在外買了吃。儘量讓孩子動起來。有時間多陪伴孩子,親子活動,家庭聚會,野炊,踏青籃球,足球,羽毛球,甚至踢毽子都可。給他報夏令營,冬令營,夏天放風箏,冬天打雪仗。多動,多玩,多參加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而不是電子產品之間所謂的人與人。讓他幫你做家務,拿快遞,收衣服。當然家長需要多陪孩子看電影,做手工當做補償。這一系列與家長的活動都能讓孩子產生多巴胺。不要以為只有遊戲才能讓他快樂,要懂得及時找東西去替代遊戲,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手段。
如果說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那就得家長自己好好籌劃安排,辦法總比困難多,都是為了孩子。
也許有人會說之前的長篇大論都是廢話,但相信真正會思考的人應該明白,知其所以然比知其然更重要的道理。事態會變,只有懂得分析,才能「對症下藥」。希望這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多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