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我們都會抽出時間進行答疑,針對網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也歡迎各位朋友們繼續留言、轉發,也許下一個被選中評論的就是您。
我們來看看這周提問的朋友們提了哪些問題。
☞ 第①個問題來自用戶:葵兒
想問問二胎家庭,大寶三歲,二寶一歲半,倆人總是搶東西,打架怎麼辦?
☞第②個問題來自於用戶手機號碼:159****6832
我女兒14歲,她不愛學習,自己不收拾臥室,生活的特別邋遢,就是玩手機,真是沒辦法認可她的學習和生活。我該怎麼辦?
對於有二胎寶寶的家庭,建議的原則是「抓大放小」。
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放在護小的上面。
這有點難以理解,因為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家庭在對待兩個孩子的時候,都是要爭取一碗水端平,儘量公平對待孩子,可是這樣的方法卻常常不奏效。
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兩個寶寶的視角來看看發生了什麼?
對于大寶來說,不管多麼公平,原本只屬於他一個人的愛都被分走了一半,原來他是這個家的焦點,是爸爸媽媽注意力的全部。
可是自從二寶出生之後,原來的一切都變了,不管是好吃的還是好玩的,不管是爸爸媽媽的時間還是注意力,都比之前少了一半,他不再是這個家庭的中心,這個瓜分他生活的小傢伙就是二寶。
那從二寶的角度來看呢,他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有個哥哥或者姐姐,吃什麼,穿什麼,哥哥姐姐有的他都有,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覺得哪裡不妥,甚至因為年齡小的緣故,有時候還能得到更多的關愛和注意,所以二寶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應該怎麼辦呢?家長要學會把選擇權交給大寶,比如,只要發生爭執,比如吃的,這個吃的是你們倆的,然後老大來決定怎麼分?如果大的都吃掉了,家長就看著他,然後第二次還交給他。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大自己就會知道了,爸爸媽媽挺在乎我的感受的。讓他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讓他體會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在乎,掌控感會讓他擁有責任心,所以他要是能夠覺得既然我決定,我肯定,也不能虧著弟弟或妹妹,這樣呢他就容易成長,所以在處理二胎的時候更要關注大的。
不要覺得都是些吃吃喝喝的小事情,通常在孩子的世界中,重要的就是這些吃吃喝喝的零碎事情,家長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情上抓住機會創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抓大放小」原則,有了大的做表率,小的自然會效仿,同時又避免了因為家長寵愛或護小的,導致了老大的產生嫉妒心。
孩子學習、生活一團糟,做不到認可、鼓勵孩子怎麼辦?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個溝通的問題。14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家長可以嘗試把她當成一個成年人來看待了。
需要用成年的溝通方式來聊了,父母越是看不慣孩子的地方,孩子有可能越是朝著你不喜歡的樣子去做,可能是基於兩點:
第一:家長在溝通中給孩子貼上了邋遢,愛玩手機的標籤。
因為叛逆性的作祟,既然家長這麼說,那我就玩給你看,作為孩子沒有辦法直接反抗父母,那就採取消極反抗的方式,比如不改變,繼續不收拾臥室,繼續玩手機,再繼續這些事情的時候,動力恰恰是父母給的;
第二:家長理想中認為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和實際上自己的孩子的樣子,有一定的差距。
父母試圖用催促,要求的方式去改變孩子,來縮小理想孩子和現實中孩子的差距。
所以在溝通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換個策略試試。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你渴望孩子尊重你,所以希望她能幹淨一些、好好學習、少玩手機,那從孩子的角度是什麼樣子呢?
是否在過往的教育中,你總是以自己為主,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而不是用商量的口吻或者朋友式的相處方式告訴她問題所在呢?
14歲已經算是個大人了,也有自己自主的意識了,且人人都喜歡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懶惰是最容易的,勤奮卻是需要付諸努力的,所以邋遢、愛玩手機不愛學習,就是這一事實的體現。
而當父母的又看不得,就難免有矛盾有糾結。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試試:
1、父母在平時要學會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如若任何情況下都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自然她會越來越逆反,也就越來越不願意遵從父母的方法改掉壞習慣。
同時,試著多創造一些溝通交流的機會,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聽聽孩子的意見。
2 、討論相互間的差異: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在觀念和意見上存在差異。
比如: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晚上9點之前回家,而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則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晚一點回來。
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種差異,溝通就難免失敗。
父母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養方式和限制措施,與孩子一起商議和制定新的制度,從而幫助孩子發展有用的社會技能。
由於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辨別能力以及考慮各種可能性或觀點的能力不斷增強,這種商議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
3 、避免過度反應: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於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為了使交談保持友好的氣氛,父母絕對不要帶著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
同時,為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問題時,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如「你這樣做是怎麼想的?」、「讓我們談談好嗎?」
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願意傾吐秘密的對象,成為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意向他們敞開心靈。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
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極性。
4 、討論對孩子們來說重要的事情:有些事情對父母來說並不重要,甚至令人煩惱;但對孩子們來說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義重大的事。
父母不必假裝對孩子們的事情感興趣,但是必須對他們感情和觀點表示尊重。因此,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事情是必要的。
業餘愛好和個人興趣:不少青少年喜歡體育,父母不妨與他討論喜歡的球隊或賽事,可能的話,可以一起去現場觀看比賽;音樂也是青少年所熱衷的,父母至少應該知道流行歌手的名字。
如果你認為孩子正在聽的音樂是不適當的,或認為他的「追星」行為有些過分,不妨坦率地告訴他們並且說明為什麼,保持沉默往往會被誤解為允許。
5 、溝通時持親切、尊重的態度:現代的青少年崇尚個性,喜歡自我表現,追逐新鮮事物。因此,他們說話做事時常令人難以接受。
在與孩子說話時,你所表現出的尊重和自我控制最終有一天會出現在孩子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在與孩子交談的時候,如何說話與說什麼同樣重要。
簡單命令式的、挖苦諷刺式的、情緒發洩式的話語只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而與事無補。
父母要學會以尊重的態度、平靜的語氣對孩子說話,因為,即使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也能輕易的區別不同的態度、情緒和語調。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從良好的溝通開始。溝通順暢了,那上面的這些問題其實都能很好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