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受眾多父母困擾的大概就是孩子「沉迷遊戲」,強軟手段都沒用,孩子就跟餓了要吃飯一樣,甚至比吃飯還重要,玩遊戲達到了痴迷的地步。
連疫情期間,愛玩遊戲的孩子在上網課時,往往會背著家長偷偷玩遊戲,而從不玩遊戲的孩子,則非常自律的上著網課,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之間的差別呢?
據數據調查分析,愛玩遊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通常會有以下幾點共性:
1. 父母自身控制力比較差。
2. 對孩子比較溺愛。
3. 對孩子缺少有用的關心。
4. 夫妻關係不那麼融洽等等。
3月22日下午兩點,河北邯鄲11歲的航航帶著9歲的妹妹從4樓跳下,在ICU搶救之後,哥哥面部塌陷,眼睛失明,妹妹則肺部受到重創,雙腿骨折。
事發時,兄妹倆的父母還在鎮上賣米線,得知消息急忙往家趕。
當父親問到妹妹,為什麼要跟哥哥跳樓時,妹妹說:「我感覺我不會死,因為遊戲裡是都是這樣的」。
從高樓躍下,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幾歲的小孩都知道的常識,而對於沉迷於其中的孩子來說,他們玩久了遊戲,容易產生幻覺,分不清現實和虛擬。
日前,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過度沉迷於遊戲之中將對人體的大腦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顯示,每天玩遊戲的時間超過兩小時將會造成額葉前部大腦皮層活動能力下降,而該區域負責控制人的感情及創造行為,成年人也不例外。
有些父母認為,叛逆期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只要過去了這段時間,自然就會好。
養育孩子並不是像棵花草那麼簡單,施點肥澆點水,就可以不用管了。
養育孩子代表的是父母的一種愛,是付出,是義務,更是家長一生的心血。
而孩子定性的關鍵期就在青春期。
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在叛逆期過後懂事了,但還有很多孩子沒那麼好運,在叛逆期過後留下來的毛病一直都在。
比如:
1. 脾氣暴躁
2. 不尊重父母、打罵父母
3. 厭學退學
4. 違紀違規
5. 好吃懶做等
當這些惡習一直延續到孩子的青年、中年,到那個時候,父母要怎麼辦?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深以為然。
「你除了會打遊戲,還會做什麼」,結果孩子就真的只會打遊戲。
「成績這麼差,生了你這麼蠢的人是我倒黴」,果真孩子成績一直沒好過。
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叫自我應驗預言,對於他人強加給自己的預言,往往會按照這個去實現。
所以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標籤,因為貼標籤容易,撕標籤難。
05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結局不會騙人
你是一個十分的父母,便養不出九分的孩子。
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時:
首先,父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A、情緒問題(父母自身對愛人或孩子是不是完美主義者)
B、溺愛問題
C、言傳身教(孩子崇拜你,才會服你,才會聽你的話)
其次思考配合行為,形成認知差異
例如:發現孩子沉迷遊戲,步驟應是如下:
思考——改進——行動
A、去找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對學習沒興趣、家庭氛圍不好、受同伴影響等等)
B、如何解決?
1. 怎麼和孩子溝通?
2. 夫妻怎麼分工?
3. 有哪些可以落實的方法?(興趣轉移、樹立目標、培養信心)
在哪個地方努力 ,就會在哪個地方有所收穫,教育孩子也一樣。
孩子就像樹苗,放任成長,也能長大,但不一定茁壯。
需要幫助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免費獲取老師一對一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