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使者"、日本電影《追捕》女主角中野良子接受晨報專訪
"真由美":10年後再見胡錦濤
在東京市中心一個高級住宅區裡,一位日本中年婦人向我們走來,她穿著端莊的紫色套裝,戴著白色的胸花和珍珠項鍊,對我們微微一笑:「聽說你們迷路了,所以我出來接你們。
」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對象,電影《追捕》裡「真由美」的扮演者中野良子。我們記憶裡那個「真由美」,她今年已經58歲了。在其東京的辦公室裡,中野良子接受了晨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從1979年《追捕》在中國上映,談到這30年來她為中日交流所做的一切,有驚喜與歡樂,也有艱辛與磨難,說到動情處,剛才還拍手歡笑的「真由美」停下來,嘆口氣,紅了眼眶。
1979年:第一次到中國
迎接人群「像是在歡迎一位總統」
再過一個30年,恐怕中野良子也無法忘記,她第一次到中國的情形。
1979年,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引起巨大的轟動,中野良子應邀來到中國訪問。一下飛機,她就被前來迎接的人群所包圍,「人們載歌載舞、敲鑼打鼓,像是在歡迎一位總統」。飯店裡的工作人員一聽說「真由美」要來,都湊在一起為她表演舞蹈、彈奏樂器;走到大街上,到處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影迷,他們揮舞著彩旗,站在街道兩旁熱烈地呼喚著:真由美!真由美!
在上海,真由美髮型成為時尚,甚至開出了「真由美理髮店」,孩子們在虹口公園(現魯迅公園)裡將她包圍,「真由美姐姐!真由美姐姐!」一聲聲呼喚像鮮花一樣開放。
在歡迎活動上,中野良子用剛學會的一句漢語進行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中野良子。」滿屋子的人開始熱烈鼓掌,讓她感到一陣激動。這時主持人湊過來,在她耳邊低聲說:「你要說,我是真由美。」
第一次聽說需要用女主角的名字進行自我介紹,中野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不過還是試著用中文說:「大家好,我是真由美。」這句話立刻點燃了全場氣氛,大家歡聲四起,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30年後再回憶起這一幕幕,中野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感覺到,命運已經將她和這個神奇的國家聯繫在一起。
1998年:第一次見胡錦濤
胡錦濤一眼就認出了「真由美」
從那時起,事業如日中天的中野漸漸從影視圈淡出,在中日兩國間扮演起「和平使者」的角色。30年來,她60次訪問中國,參加的文化交流活動不計其數。下一次出發是在今年6月,中野將前往青島參加奧運比賽場館的竣工剪彩儀式。
這30年裡,「真由美」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她曾經到中國邊境的少數民族地區拍攝紀實電視劇,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種下和平之樹,在秦皇島拿出200萬日元的積蓄,建立了一座「中野良子小學」……
中野說,因為中日兩國文化的不同,她的行為經常遭遇別人的不理解。說到這裡,她嘆了口氣,「這30年裡,我花掉了拍攝100部電影所需要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我覺得,我做的一切都很值得。」有時候心裡難過,她就在睡前聽中文歌曲《大海啊故鄉》。「一聽到它的旋律,我的心情就會變得平靜。」
中野相信,作為一名演員,可以為中日兩國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就憑這張「真由美」的臉,就可以喚起很多中國觀眾的認同感。
此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中野已經收到邀請,將出席8日中午的日本友好人士午餐會和8日晚上的福田康夫首相晚宴。她說,自己第一次見到胡錦濤,是1998年後者以中國國家副主席身份訪日的時候。當時,中野上前與他握手。在沒有進行介紹的情況下,胡錦濤一眼就認出她就是20年前那部《追捕》裡的「真由美」。胡錦濤當時吃驚地「啊」了一聲,接著笑了起來,說自己看過這部電影,現在看到女主角從大銀幕上走下來,感覺很不一樣。
說到這裡,中野笑了,她以手託腮,眼珠子轉啊轉,仿佛變回了那個活潑俏皮的「真由美」。
「真由美」談自己的家庭和丈夫
「在中國看到『囍』字改變了我」
「為什麼要救我,為什麼?」
「因為我喜歡你。」真由美騎馬救杜丘,兩人在馬背上的這段對話,成為很多影迷最喜歡的臺詞之一。勇敢表達愛情的真由美,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找了個杜丘那樣酷酷的男人呢?
一聽記者這樣問,中野良子忍不住雙手擊掌,仰頭大笑起來,接著又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坐正,用手遮住嘴,但仍舊笑個不停。
「是的,我的丈夫……可以說有點像杜丘吧。」只不過,「真由美」和她的「杜丘」結婚時,已經37歲了。
中野說,因為一直生活在電影的虛擬世界裡,自己在尋找人生另一半時,也有過不切實際的想法,「想找一個電影男主角一樣的完人」。
1982年,中野到瀋陽參加電影節活動,在當地居民家的門上看到個「囍」字。中國朋友告訴她,雙喜代表著結婚,「一個人結了婚,快樂就增加了一倍」。
看著眼前這個奇異的漢字,中野想,人生的快樂我只體驗了一半,太遺憾了!她放棄了一定要找文藝工作者做丈夫的想法,開始對圈外的朋友們說:「如果你認識什麼合適的結婚對象,請介紹給我吧!」
朋友向她介紹了一位銀行職員。見面時才發現,原來他就是自己經常存錢取錢窗口的那個人。「我們倆都是理想主義者,好像一直在某處等待著對方」。
結婚這麼多年,中野的丈夫跟隨她一起,多次訪問中國。中國影迷的熱情,讓這位生性內向的銀行職員受寵若驚,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開朗。中野說:「每次去中國,都有讓他驚喜的事情發生。看來,和我結婚,他人生的快樂不止增加了一倍!」
[記者手記]
「文化大使」的力量
30年來,通過日本的娛樂產業和大眾偶像,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開始理解日本人性格的方方面面、了解日本社會的點點滴滴。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記者這幾天在東京採訪期間發現,新一代的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有時候甚至偏信個別西方媒體的不實報導,對中國社會的現狀存在錯誤認識。有什麼辦法能促進兩國青年在今天相互理解與交流呢?除了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不懈努力,記者認為,中國影視文化產業對日本的輸出是一個必要的途徑。
NHK電視臺幾年前在黃金時間播放了韓國電視劇《冬季戀歌》,在整個日本掀起一股「韓流」。今天走在東京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以其男一號扮演者、韓國影星裴勇俊為主角的廣告。東京一家語言學校的兼職中文老師趙萍告訴記者,很多本來在學習中文的日本年輕人,在「韓流」的影響下,都紛紛轉去學了韓語。「很多人學習韓文,僅僅是為了給裴勇俊寫封信。」
這就是「文化大使」的力量。中國每年投入巨資,拍那麼多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如果能有那麼一兩部,可以在日本引來年輕人的爭相觀看和熱烈討論,那麼哪怕其內容是雞毛蒜皮的市井瑣事、無關大局的風花雪月,也能為日本青年進一步了解中國社會打開一扇窗。
解放網-新聞晨報 特派記者程豔 特派首席記者周凱(5月6日東京電)
(責任編輯:張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