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刊載了一篇名為《失守1999元:國產手機緣何夢斷高端?》的文章,在仔細閱讀以後,筆者對於其中結論表示贊同,但對於論據卻並不苟同。
標題中稱「失守1999元」,論據則是作者在開篇部分提到的——「繼近日魅族MX4、華為榮耀6之後,小米手機4成為第三個加入1499元的2014年國產旗艦機型的廠商,再加上2015年發布的努比亞Z9 Mini和樂視樂1,國產手機廠商竟然集體失守國產高端旗艦機自定的1999元價位,這與之前國內廠商宣稱的為了營收和利潤,要在高端市場發力的策略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失守的理論站不住腳
但我們知道,華為榮耀6發布距今已經11個月,小米4發布至今也已經逾10個月,而MX4雖然發布時間只有8個月,但是其從發布之初就沒有上過1999元的價位,相反其還特別選擇了1799元的價格,來狙擊競爭對手們。
而這期間,榮耀6和小米4從1999元的位置跌落到1499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自經歷了幾次降價過程——也就是說,與其說它們是失守,更合理的解釋應當是出於產品周期的考慮,同時也接近到了迭代的時機,因此才會下調售價到1499元。
而作者舉例中的後面兩者則看似確有失守1999之嫌,但如果你稍作研究就會知道,努比亞Z9 Mini和樂視樂1,本身定位就是同系列「高中低」排序中的低檔系列,而Z9 Max、Z9和樂1 Pro、樂1 Max的存在,也說明努比亞與樂視並沒有失守1999元。
而事實上,以1999元這個檔來判斷國產手機高端如何如何,本身就是拋錯了錨,因為這個被作者稱為「國產廠商自定」的價位,即便是在國產中也最多只是中端檔位而已——而這也是國產「性價比」的基石,因為小米當初正是通過把高端的配置賣中端的價格,再往下以中端的配置賣低端的價格,才打響了自己的招牌。
因此,如果今天降價的不是小米4而是小米Note,抑或是下一代小米5直接定檔1499的話,那麼案例的說服力會相對更高一些,哪怕是舉MX4 Pro的例子也會恰當的多——後者初期售價2499元,在發布100天之後即大降300元,考慮到Pro距離下一代產品中間有著那麼大的空檔,因此不能算作自然降價,那麼其降價的原因就只有兩個,一是自甘斷臂為衝銷量,另一個是實在銷量太差,賣不動了,而後者,則正好能符合「夢斷高端」的論調。
但即便如此,這也只能說明是魅族自身的問題,而不能以偏概全,說是國產手機如何如何。因為從大的方向上看,國產手機增長放緩是事實,但高端夢並沒有真的破碎。
相反,國產不僅沒有夢斷高端,反而現在是國產高端手機最好的時代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華為Mate 7、小米Note等國產中的高端手機在市場上的表現,前者發布以來出貨量已達400萬臺,這對均價3000多元、最高價達4000多元的Mate 7來說,已經是個很好的成績;而小米Note頂配版線下發售時也引發了搶購,包括雷鋒旗下知趣網以積分換購小米Note頂配版現貨購買資格的活動,也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當中——雖然目前關於小米Note的具體銷量不詳,但顯然小米逆襲高端之路,也並不像某些人之前分析的那樣,徹底無門。
國內手機市場走向飽和是不可逆的事情,然而這並不全然是一件壞事,因為用戶的需求也隨之變得成熟了,未來用戶選購手機,會出現很明顯的兩極分化,一個是追求功能更出眾的高端,另一個是追求夠用就好的低端,因為用戶願意試錯的心態會大幅降低——而在這個以存量競爭為主的時代,品牌和品質將是競爭的主線,這種趨勢也為國產手機「洗白」提供了動力和機會。
而不僅是市場與用戶成熟了,行業同時也成熟了,典型的一點就是硬體配置上能拉開檔次的地方已經很有限了,大部分廠商之間的比拼,開始聚焦在和硬體之外的地方,比如軟體、設計、工藝等等,這也正是目前國產手機行業的趨勢——在這一部分上,國產手機想要逆襲還是很有可能的,但由於沉痾太多,因此國產手機對於品牌的徹底改造,以及變「價格驅動」為「價值驅動」,仍要一步一步來。
當然,作者指出「未來國內千元機市場高配低價的趨勢仍將延續,而高端機價格的降低,無疑會更加加劇千元機價格的進一步下滑,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高端機與千元機相互擠壓(配置接近,價格區間在不斷走低中日益縮小)的惡性產業循環。」這一點是的確有可能的,很多廠商推出了網際網路副牌,結果沒把對手傷到,自家的高端首先被廢就是典型案例。
但話不能說的太死,廠商們比消費者更能感知到這種趨勢和它背後所帶來的危險性,也沒有人會說不渴望高端市場帶來的紅利,所以你看到大部分品牌都在努力尋找著差異化,甚至找尋的路徑已經超過了手機本身,比如從供應鏈、營銷、渠道等等方面都在試圖挖掘區隔,雖然這一點並不容易,但至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對此我們還是應當持以鼓勵的。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