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懷胎十月到現在就讀初三年級,我一直都在讀各種教育類的書籍,有時候半年一本,有時候每月一本。不知道是我愚笨,還是其他原因,在孩子教育的實踐中,卻問題多多,措施也層出不窮。從最簡單的表揚「寶貝,你真棒」,到學會表揚具體的內容「兒子,你通過努力取得英語90分的成績,我真替你高興」。當表揚不起作用的時候,改用鼓勵;當鼓勵不起作用的時候,採用「獎勵」;當獎勵不行時,就開始「談心」;當「談心」無用時,開始「威脅」……。上了初中以後,感覺自己的百般武藝全部用完了,想到父親曾經在我高中和大學時經常寫信來教育我,解決我的困惑,於是又改為間斷性的寫信,以教育兒子如何面對或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就算這樣,現在的孩子還是會有各種「問題」來挑戰父母的智慧。對此,有的父母會大發雷霆表現父母的權威,有的父母會簡單粗暴直接動手,有的父母假裝鎮定,然後自己氣出病來……但是,2020年我讀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這本書之後,我認為書中簡單的幾個字「溫和而堅定」可以成為青少年教養的總方針。
知己知彼,了解青少年的特徵。紀伯倫在《先知》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能供給他們安居之所,卻不可藏置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勉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現在這樣,將來在工作中……」殊不知,孩子現在的樣子,並非他們往後永遠的樣子,不是他們將來長大後性格的指標,亦不是父母年輕時荒唐的倒影。
書中概括了青少年個體化的八大特徵:青少年有自我探索的需求;因為青少年在測試家庭價值,個體化常被誤認為叛逆;青少年在生理與情緒上經歷巨大的改變;同伴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青少年探索與演練個人所擁有的權利與自主性;青少年渴望擁有不受父母幹涉的隱私權;父母對青少年來說,變成一個難堪的存在;青少年視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進入青少年之後有一些你認為不正常的言行時,請仔細閱讀上面的八大特徵,並理解其中的內涵,會發現這正是他們成長的一種表現,只是每個青少年表現出來的行為有差異而已。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改變,伴隨著荷爾蒙的強烈變化,情緒容易引起極端波動;由於成長速度過快,他們還會經歷名副其實的痛苦(有時候身體確實會感到疼痛)。雖然這些不是青少年犯錯的藉口,但是至少能幫助父母理解他們,相信青少年的某些行為不是對成人的挑戰,從而保持冷靜、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正向教養,與青少年有效溝通。「正向教養」遵循阿德勒學說,主張不懲罰不溺愛孩子,核心理念和態度在於實施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在平時多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的進步,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必須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做,當孩子遇到挫折或犯錯時,除了接納孩子和提供溫暖安全的依靠外,仍須要求孩子負起責任。如此培養孩子對未來獨立生活有用的能力,以及自主負責兼具同理他人的健全人格。
經常聽父母或其他人反映:「這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開始說謊了」,這需要父母了解青少年說謊的動機,聽出青少年話語背後的情感,而不是話語表面的意思。只有認真傾聽青少年子女,你的意圖才能傳達出去。因此,父母首先要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讓他們放心地跟你說實話——至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試想,當知道說實話會遭受責備、羞辱或其他痛苦時,多少人會說實話?反過來,如果父母對青少年充滿信心,願意在他們嘗試錯誤時,從旁協助探索所有如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或許他們就願意說實話。
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很多,自然希望將自己幾十年來總結的「成功經驗」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這樣的思想讓很多家長剝奪了青少年試錯的權利和機會。作家倪匡說:「人類之所以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現代青少年有著比過去優異得多的生活條件,試錯的機會比上一代多很多。只要在合乎法律、道德的框架下,青少年就不會因為小小的失誤,毀掉自己的人生。
要預防青少年將來走彎路的最好辦法,就是現在與青少年建立溫和而堅定的關係,讓他們知道,他們對父母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打開五感,留意青少年子女需要藉助成人智慧的時刻,隨時準備好幫他們釐清什麼才是對他們重要的事情。青少年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外在的控制。當青少年覺得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時,更能發掘潛在動力,而不是忙著抵抗父母的控制。
最後,筆者分享書中「溫和堅定的父母力」教養守則,與大家共同進步。
1、把家有青少年這件事,看作是一次清理自己從年少起,就隨身帶著、充滿議題的舊皮箱的美好機會。不要繼續拖著它到處跑,或是把裡面的東西倒在青少年子女頭上。
2、如果你有關於自我形象的問題,你的青少年子女肯定能讓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該把你的問題和他們的問題分開來的時候了。
3、關注你的恐懼,這是回顧舊有問題的好辦法。一旦你了解恐懼的本質,就可以放手,專注在問題真正需要被處理的面向上。而不是那些你所想像出來的情境。
4、當新的觀點出現時,新的選項也會跟著出現,這一切就像是變魔術一般。
5、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找出記憶中父母與你,以及現實情境中,你與青少年子女之間的相似之處。
6、不要忘記,大部分你所經驗到的失落的痛苦都很短暫;也不要忘記,青少年子女會持續地在你的生命中來來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