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教養青少年——溫和而堅定​ ——讀《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有感

2021-03-01 清如許 讀書會

        從孩子懷胎十月到現在就讀初三年級,我一直都在讀各種教育類的書籍,有時候半年一本,有時候每月一本。不知道是我愚笨,還是其他原因,在孩子教育的實踐中,卻問題多多,措施也層出不窮。從最簡單的表揚「寶貝,你真棒」,到學會表揚具體的內容「兒子,你通過努力取得英語90分的成績,我真替你高興」。當表揚不起作用的時候,改用鼓勵;當鼓勵不起作用的時候,採用「獎勵」;當獎勵不行時,就開始「談心」;當「談心」無用時,開始「威脅」……。上了初中以後,感覺自己的百般武藝全部用完了,想到父親曾經在我高中和大學時經常寫信來教育我,解決我的困惑,於是又改為間斷性的寫信,以教育兒子如何面對或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就算這樣,現在的孩子還是會有各種「問題」來挑戰父母的智慧。對此,有的父母會大發雷霆表現父母的權威,有的父母會簡單粗暴直接動手,有的父母假裝鎮定,然後自己氣出病來……但是,2020年我讀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這本書之後,我認為書中簡單的幾個字「溫和而堅定」可以成為青少年教養的總方針。

知己知彼,了解青少年的特徵。紀伯倫在《先知》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能供給他們安居之所,卻不可藏置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勉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現在這樣,將來在工作中……」殊不知,孩子現在的樣子,並非他們往後永遠的樣子,不是他們將來長大後性格的指標,亦不是父母年輕時荒唐的倒影。

書中概括了青少年個體化的八大特徵:青少年有自我探索的需求;因為青少年在測試家庭價值,個體化常被誤認為叛逆;青少年在生理與情緒上經歷巨大的改變;同伴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青少年探索與演練個人所擁有的權利與自主性;青少年渴望擁有不受父母幹涉的隱私權;父母對青少年來說,變成一個難堪的存在;青少年視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進入青少年之後有一些你認為不正常的言行時,請仔細閱讀上面的八大特徵,並理解其中的內涵,會發現這正是他們成長的一種表現,只是每個青少年表現出來的行為有差異而已。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改變,伴隨著荷爾蒙的強烈變化,情緒容易引起極端波動;由於成長速度過快,他們還會經歷名副其實的痛苦(有時候身體確實會感到疼痛)。雖然這些不是青少年犯錯的藉口,但是至少能幫助父母理解他們,相信青少年的某些行為不是對成人的挑戰,從而保持冷靜、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正向教養,與青少年有效溝通。「正向教養」遵循阿德勒學說,主張不懲罰不溺愛孩子,核心理念和態度在於實施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在平時多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的進步,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必須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做,當孩子遇到挫折或犯錯時,除了接納孩子和提供溫暖安全的依靠外,仍須要求孩子負起責任。如此培養孩子對未來獨立生活有用的能力,以及自主負責兼具同理他人的健全人格。

經常聽父母或其他人反映:「這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開始說謊了」,這需要父母了解青少年說謊的動機,聽出青少年話語背後的情感,而不是話語表面的意思。只有認真傾聽青少年子女,你的意圖才能傳達出去。因此,父母首先要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讓他們放心地跟你說實話——至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試想,當知道說實話會遭受責備、羞辱或其他痛苦時,多少人會說實話?反過來,如果父母對青少年充滿信心,願意在他們嘗試錯誤時,從旁協助探索所有如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或許他們就願意說實話。

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很多,自然希望將自己幾十年來總結的「成功經驗」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這樣的思想讓很多家長剝奪了青少年試錯的權利和機會。作家倪匡說:「人類之所以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現代青少年有著比過去優異得多的生活條件,試錯的機會比上一代多很多。只要在合乎法律、道德的框架下,青少年就不會因為小小的失誤,毀掉自己的人生。

要預防青少年將來走彎路的最好辦法,就是現在與青少年建立溫和而堅定的關係,讓他們知道,他們對父母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打開五感,留意青少年子女需要藉助成人智慧的時刻,隨時準備好幫他們釐清什麼才是對他們重要的事情。青少年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外在的控制。當青少年覺得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時,更能發掘潛在動力,而不是忙著抵抗父母的控制。

最後,筆者分享書中「溫和堅定的父母力」教養守則,與大家共同進步。

1、把家有青少年這件事,看作是一次清理自己從年少起,就隨身帶著、充滿議題的舊皮箱的美好機會。不要繼續拖著它到處跑,或是把裡面的東西倒在青少年子女頭上。

2、如果你有關於自我形象的問題,你的青少年子女肯定能讓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該把你的問題和他們的問題分開來的時候了。

3、關注你的恐懼,這是回顧舊有問題的好辦法。一旦你了解恐懼的本質,就可以放手,專注在問題真正需要被處理的面向上。而不是那些你所想像出來的情境。

4、當新的觀點出現時,新的選項也會跟著出現,這一切就像是變魔術一般。

5、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找出記憶中父母與你,以及現實情境中,你與青少年子女之間的相似之處。

6、不要忘記,大部分你所經驗到的失落的痛苦都很短暫;也不要忘記,青少年子女會持續地在你的生命中來來去去。                      

相關焦點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可惜的是,雖然總是期待與孩子擁有完美的親子關係,卻屢屢迷失;總是希望更溫和、更有耐心、更有方法和效果地教養孩子,卻每每破功;總是渴望做輕鬆自在的父母,卻頻頻失意。「溫和」總是無效,「堅定」變成對峙,該如何做才能堅守「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呢?
  • 正向教養,「靜」等花開
    Discipline」正向教養是十二年前,大女兒的小學校長Mr.White 每周給家長做一次講座推行正向教養理念, 培訓家長的目的是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同步,並且相輔相成。當時我的大女兒8歲,正讀小學二年級,小女兒三歲半,在Pre-k。來自中國教育背景的我,雖然在美國接受了研究生教育,但是直到自己成為母親,每天面對大大小小的孩子教育問題, 感受到為人母責任之重大之後,才真正開始思考/探索中西教育體制和教育思維的不同。
  • 科普|一文帶你了解既不嚴厲,也不溺愛的正向教養
    如果你對上述這幾點有疑問的話,不仿看看編編今天要介紹的"正向教養"什麼是正向教養?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是一套源於美國,基於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1912年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 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的研究工作。
  • 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八個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正向教養對學齡前兒童有效,在於它與傳統的管教方法不同。它與懲罰(許多人視其為管教的同義詞)毫不相關,而是與教導孩子寶貴的社交與生活技能息息相關。對幼兒進行管教牽涉到你會做什麼,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而非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隨著孩子日漸成熟與更加熟練,你將能把他們納入關注問題解決和參與設定限制的過程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練習思考技能,感覺自己更有能力,並學會以有用的方式使用他的權利和自主性——沒有什麼比遵循自己一起想出的解決辦法和限制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正向教養的原則將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愛與尊重的關係,並在未來歲月裡一起解決問題。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
  • 如何正向教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同時,日本教養雜誌《日經Kids》也擺脫過去大腦科學優先的教養路線,重新主張「心才是大腦的領航者」,建議家長應該首要穩固孩子的心,愛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有耐挫力、堅定,未來學習路上才能更穩健。
  • 科普|一文帶你了解既不嚴厲,也不溺愛的正向教養
    如果你對上述這幾點有疑問的話,不仿看看編編今天要介紹的"正向教養"什麼是正向教養?美國教育學博士簡 尼爾森(Jane Nelson)在80年代主持一項以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概念進行兒童教育的研究專案,研究結果發現阿德勒心理學輔導的概念對兒童有正面的影響。
  • 如何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同時,日本教養雜誌《日經Kids》也擺脫過去大腦科學優先的教養路線,重新主張「心才是大腦的領航者」,建議家長應該首要穩固孩子的心,愛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有耐挫力、堅定,未來學習路上才能更穩健。
  • 【經緯•敘事】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
    當看到這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時,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在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對於老師來講是座右銘,對於家長來講是目標,對於孩子們來講是幸福。學校的教授推薦她採用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法。 簡.尼爾森博士經過不斷嘗試與應用,她發現「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法」非常適合在家庭、學校裡應用。取得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她重新整理阿德勒的理論,率先開始把「正向教養」發展成實用課程。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做不到?
    「溫和」且 「堅定」的教養法難實踐,是因為許多成人對這兩個詞語有誤解,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
  • 正向教養,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同時,日本教養雜誌《日經 Kids》也擺脫過去大腦科學優先的教養路線,重新主張「心才是大腦的領航者」,建議家長應該首要穩固孩子的心,愛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有耐挫力、堅定,未來學習路上才能更穩健。
  • 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麼這麼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對父母來說,要做到溫和且堅定實在大有難度,在權威與妥協之中拿捏不佳,教養難上加難!但彆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 阿德勒學派如何應用到親子教養?6條非常成熟的教養建議送給你!
    被批評了能有勇氣敞開心胸,承接正向的批評。對於不合理的批評,也要能判斷與選擇合理的反應,沒勇氣的人則會誇大了被評價的痛苦。因此阿德勒學派提醒,爸媽的重要任務是及早發現孩子遇到挫折、是否有喪失勇氣的現象。當孩子遇到挫折,自卑感必然引發情緒反應,但反應強度過大、頻率過多、持續過長,就是失去勇氣的徵兆。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同時,日本教養雜誌《日經Kids》也擺脫過去大腦科學優先的教養路線,重新主張「心才是大腦的領航者」,建議家長應該首要穩固孩子的心,愛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有耐挫力、堅定,未來學習路上才能更穩健。
  • 給父母正向教養4道練習題,當孩子說我不會!哭鬧時如何處理?
    、「從小就要教,不然永遠學不會!」,其實孩子的認知發展有進程,用對方法,親子相處就能更容易。一、正向,是溫和堅定的教養態度0至6歲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重要時期,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便要用正向態度對待孩子,讓彼此關係更緊密,進而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 正向教養全職媽媽班:孩子,讓我學習如何更好地去愛你
    它從孩子長大成人所需要具備的品格和技能出發,以終為始來引導父母們如何應對當下養育孩子的種種挑戰。當初決定做全職媽媽,也是希望不要錯過孩子最重要的頭幾年。日常照顧的艱辛,比不上孩子挑戰父母時無能為力的挫敗感。世界上最偉大的身份是媽媽,當你無助時,當你需要支持時,希望這裡有你想要的溫暖和答案。
  • 研究揭示母親消極教養影響青少年抑鬱情緒的神經基礎及其遺傳效應
    現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鬱與以杏仁核為核心的情緒腦環路的發育密切相關,而後者又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協同作用的影響。例如,在不良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個體在對憤怒等消極情緒面孔命名時,杏仁核的激活增強,且杏仁核與腹外側前額葉間的激活存在正向關聯,這表明腹外側前額葉(vlPFC)並不能有效調節個體面對威脅刺激時杏仁核的過度反應。對兒童雙生子的研究發現,杏仁核與前額葉間的神經環路受到中等程度的遺傳因素影響。
  • 「愛孩子從懂孩子開始」—新光源正向教養小組完滿結束
    因此新光源職工·家服務中心開展了「爸氣童攜」——職工親子正向教養小組。本小組共有5節的內容,分別包含:正向教養體驗、房樹人窺探孩子內心、愛孩子從懂孩子開始等等主題。本次小組共有7組職工親子家庭報名,共有6組親子家庭持續參與。
  • 一起來約定:正向教養、不打小孩
    圖片來源於網絡在1998年,美國有一位臨床心理學家 Robert Fathman 深知體罰是沒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他有感於體罰對兒童的傷害在這裡,瓦特想告訴所有在教養孩子時「瀕臨失去理智,失言或者做出後悔行為」的家長和父母朋友們,你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第一招「深呼吸——恢復冷靜」:透過深呼吸,冷卻自己即將爆炸的情緒,避免因為情緒失控動手打了孩子。
  • 仁壽縣龍正鎮:正向教養 至關重要
    四川新聞網消息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2020年11月14日下午14:00,成都的何浪老師到仁壽縣龍正鎮龍駒社區為家長們開展了「正向教養」課堂,來引導家長正面教養孩子,協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本次課堂老師將家長們分為四個組,以遊戲的方式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