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寶寶閱讀 關注我喲
媽媽們總有失控對孩子大吼的時候,事後又會後悔:為什麼教養書上的溫和堅定說的那麼簡單,自己卻做不到? 「溫和」且 「堅定」的教養法難實踐,是因為許多成人對這兩個詞語有誤解,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
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 「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許多時候,成人才需要積極暫停,直到大人的感覺變好,能更拿出更好的表現。
另外一個成人難以既溫和又堅定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或不知道到底還可以怎麼做。許多家長和老師對 「溫和」有誤解。實施正向教養的時候最嚴重的偏失,就是因為不要懲罰,所以變得 「太溺愛」。有些人誤以為討好孩子、時時救援、保護孩子不受到失望的打擊,這就是溫和。其實這是溺愛。溫和的意思是尊重孩子和自己。
溺愛孩子不是尊重。每次都救援孩子也只會讓他不必去面對失望,到最後使他沒有機會培養出面對失望的能力,這樣也不是尊重。肯定他們的感受、相信孩子能夠度過這種失望,並且在過程中發展出一種 「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的感覺,這才是尊重。
離開現場,是尊重雙方的一種方式
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下孩子尊重你這件事。如果你容許孩子對你(或對他人)不尊重,這樣並不是溫和。這裡要仔細辨識一下:不允許孩子不尊重你或他人,並不等於就要訴諸懲罰來處理問題,因為懲罰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好,那你到底該怎麼辦?
假設孩子頂嘴,在這種情況下,溫和且堅定的處理的方法是先離開現場。家長或許會抗議: 「但這樣難道不是在溺愛孩子嗎?」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你無法強迫別人尊重你,但你可以尊重自己。離開,就是尊重自己,而且是給孩子良好的示範。過後,等大家都有機會冷靜下來,感覺自己好多了,能夠處理得更好了,這時你就可以繼續。
家長常常覺得,問題一定要在發生的當下處理。其實,這是處理任何問題最糟糕的時機。先冷靜下來,等到你能運用理性腦時再處理問題,這樣才對。
讓孩子參與界線的設定和執行
接著來討論堅定這件事。大多數的成年人以為,堅定就是懲罰、訓誡或其他操控的形式。不是。當堅定與溫和相結合時,就代表著對孩子、對你和對情勢的尊重。
我們用界線來舉例。大多數情況中是家長設定界線,然後負責維持界線。設立界線的目的是什麼?是想保護孩子的安全,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當成人設定界線,並且以懲罰、訓誡和操控來捍衛界線時,就會招致孩子的叛逆和親子間的權力爭奪。這樣無法讓孩子安全,無法幫助他們社會化。
所以應該反其道而行,讓孩子參與界線的設定和執行。你們可以腦力激蕩,在看電視、門禁、外出、功課等方面應該設下什麼限制。讓孩子共同討論這些限制有什麼重要性(這表示孩子和你享有同樣的發言權)、應有什麼限制,以及該如何負責地遵守。
以功課來舉例,如果你問孩子,家庭作業的重要性是什麼,他們會回答 「幫助我學習」、 「讓我的成績變好」,然後,他們可以決定自己需要多少時間寫作業、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好(家長通常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做功課,但孩子們通常希望先有些放鬆的時間。當孩子擁有選擇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權力)。
一旦孩子們決定最佳的家庭作業時間,你們雙方就可以設定一些規範例如 「只能在做完功課後看一小時電視」、 「我只有在晚上七點到八點之間有空幫你做功課,其他時間恕不幫忙,請不要最後一刻才來拜託」等等。當孩子基於自己對限制的理解和應負的責任而共同設定規範時,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限制。
針對四歲以下的兒童所設的限制,會有點不同。此時家長必須為較年幼的孩童設定限制,但是這些規範仍可用溫和又堅定的方式來執行。
「溫和且堅定」的語彙範例
當孩子不守規範時,不要說教或懲罰,而是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不要敘述給他們聽事情發生的過程、該如何處理。你可以問: 「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你學到了什麼,可以當成日後的經驗?」
提醒你,如果以往的親子互動是 「孩子聽教訓和接受懲罰」的模式,此時他們的回答會是: 「我哪知啊?」這時候,你該說: 「你們是有能力處理問題的孩子,所以,你們先想一想,半個小時後我們碰面,你們把想法告訴我。」
家長和老師都習慣於說教、要求。孩子們則習慣以抗拒、叛逆來響應。以下的 「溫和且堅定」語彙有助於避免不尊重的語言,並且強化合作:
• 「我知道你可以很禮貌的表達。」
• 「我很在乎你,所以我可以等到我們雙方都能彼此尊重的時候,再繼續這個對話。」
• 「我知道你可以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們待會兒再談。現在該上車了。」
• (孩子在亂發脾氣時) 「我們現在必須要離開這家店了。等一下(或明天)再回來。」
• 父母或老師拿出行動來表達,不要光說。例如,平靜地牽起孩子的手,展示給他看該做的事。
當你不再使用懲罰為手段,你必須要練習新的技能。花一點時間訓練、幫助孩子學習相互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作者介紹|珍・尼爾森(Jane Nelsen)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州婚姻暨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率先開始把 「正面管教」(PositiveDiscipline, PD)發展成實用課程。學界也因此推崇她是 「改善了大師的理論」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