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做不到?

2021-02-19 寶寶閱讀

↑↑↑點擊  寶寶閱讀 關注我喲

媽媽們總有失控對孩子大吼的時候,事後又會後悔:為什麼教養書上的溫和堅定說的那麼簡單,自己卻做不到? 「溫和」且 「堅定」的教養法難實踐,是因為許多成人對這兩個詞語有誤解,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

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 「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許多時候,成人才需要積極暫停,直到大人的感覺變好,能更拿出更好的表現。

另外一個成人難以既溫和又堅定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或不知道到底還可以怎麼做。許多家長和老師對 「溫和」有誤解。實施正向教養的時候最嚴重的偏失,就是因為不要懲罰,所以變得 「太溺愛」。有些人誤以為討好孩子、時時救援、保護孩子不受到失望的打擊,這就是溫和。其實這是溺愛。溫和的意思是尊重孩子和自己。

溺愛孩子不是尊重。每次都救援孩子也只會讓他不必去面對失望,到最後使他沒有機會培養出面對失望的能力,這樣也不是尊重。肯定他們的感受、相信孩子能夠度過這種失望,並且在過程中發展出一種 「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的感覺,這才是尊重。

離開現場,是尊重雙方的一種方式

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下孩子尊重你這件事。如果你容許孩子對你(或對他人)不尊重,這樣並不是溫和。這裡要仔細辨識一下:不允許孩子不尊重你或他人,並不等於就要訴諸懲罰來處理問題,因為懲罰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好,那你到底該怎麼辦?

假設孩子頂嘴,在這種情況下,溫和且堅定的處理的方法是先離開現場。家長或許會抗議: 「但這樣難道不是在溺愛孩子嗎?」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你無法強迫別人尊重你,但你可以尊重自己。離開,就是尊重自己,而且是給孩子良好的示範。過後,等大家都有機會冷靜下來,感覺自己好多了,能夠處理得更好了,這時你就可以繼續。

家長常常覺得,問題一定要在發生的當下處理。其實,這是處理任何問題最糟糕的時機。先冷靜下來,等到你能運用理性腦時再處理問題,這樣才對。

讓孩子參與界線的設定和執行

接著來討論堅定這件事。大多數的成年人以為,堅定就是懲罰、訓誡或其他操控的形式。不是。當堅定與溫和相結合時,就代表著對孩子、對你和對情勢的尊重。

我們用界線來舉例。大多數情況中是家長設定界線,然後負責維持界線。設立界線的目的是什麼?是想保護孩子的安全,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當成人設定界線,並且以懲罰、訓誡和操控來捍衛界線時,就會招致孩子的叛逆和親子間的權力爭奪。這樣無法讓孩子安全,無法幫助他們社會化。

所以應該反其道而行,讓孩子參與界線的設定和執行。你們可以腦力激蕩,在看電視、門禁、外出、功課等方面應該設下什麼限制。讓孩子共同討論這些限制有什麼重要性(這表示孩子和你享有同樣的發言權)、應有什麼限制,以及該如何負責地遵守。

以功課來舉例,如果你問孩子,家庭作業的重要性是什麼,他們會回答 「幫助我學習」、 「讓我的成績變好」,然後,他們可以決定自己需要多少時間寫作業、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好(家長通常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做功課,但孩子們通常希望先有些放鬆的時間。當孩子擁有選擇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權力)。

一旦孩子們決定最佳的家庭作業時間,你們雙方就可以設定一些規範例如 「只能在做完功課後看一小時電視」、 「我只有在晚上七點到八點之間有空幫你做功課,其他時間恕不幫忙,請不要最後一刻才來拜託」等等。當孩子基於自己對限制的理解和應負的責任而共同設定規範時,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限制。

針對四歲以下的兒童所設的限制,會有點不同。此時家長必須為較年幼的孩童設定限制,但是這些規範仍可用溫和又堅定的方式來執行。

「溫和且堅定」的語彙範例

當孩子不守規範時,不要說教或懲罰,而是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不要敘述給他們聽事情發生的過程、該如何處理。你可以問: 「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你學到了什麼,可以當成日後的經驗?」

提醒你,如果以往的親子互動是 「孩子聽教訓和接受懲罰」的模式,此時他們的回答會是: 「我哪知啊?」這時候,你該說: 「你們是有能力處理問題的孩子,所以,你們先想一想,半個小時後我們碰面,你們把想法告訴我。」

家長和老師都習慣於說教、要求。孩子們則習慣以抗拒、叛逆來響應。以下的 「溫和且堅定」語彙有助於避免不尊重的語言,並且強化合作:

• 「我知道你可以很禮貌的表達。」

• 「我很在乎你,所以我可以等到我們雙方都能彼此尊重的時候,再繼續這個對話。」

• 「我知道你可以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們待會兒再談。現在該上車了。」

• (孩子在亂發脾氣時)  「我們現在必須要離開這家店了。等一下(或明天)再回來。」

• 父母或老師拿出行動來表達,不要光說。例如,平靜地牽起孩子的手,展示給他看該做的事。

當你不再使用懲罰為手段,你必須要練習新的技能。花一點時間訓練、幫助孩子學習相互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作者介紹|珍・尼爾森(Jane Nelsen)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州婚姻暨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 「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率先開始把 「正面管教」(PositiveDiscipline, PD)發展成實用課程。學界也因此推崇她是 「改善了大師的理論」之第一人。


相關焦點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希望我們的孩子長成溫和有禮,自律負責而又懂得合作的大人,相信是每一位瑞萊家長的心願。傳統教養方法或簡單粗暴打罵、呵斥孩子,或過度溺愛孩子,也都被年輕父母們摒棄了。溫和而堅定,愛和自由,給孩子立規矩、立界限等等這些方法是我們更加信奉的。
  • 【經緯•敘事】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
    當看到這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時,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在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對於老師來講是座右銘,對於家長來講是目標,對於孩子們來講是幸福。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這本書寫出了很多的生活中的教育案例,通過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實展示,讓讀者了解了「正向教養」的目的與內涵。我們不但能明白為什麼要去做,更能知道該怎樣去做。
  • 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麼這麼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對父母來說,要做到溫和且堅定實在大有難度,在權威與妥協之中拿捏不佳,教養難上加難!但彆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 面對孩子,「溫和而堅定」,做到並不難!
    我告訴大姐——孩子的壞習慣已經形成,這種體罰的猛藥治標不治本。 家長要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慢慢引導孩子,逐漸形成好的習慣。 這就相當於用中藥治病,藥效產生的慢,但能治本。
  • 有一種教養方式叫做: 溫和而堅定!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首先,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
  • 淺談如何教養青少年——溫和而堅定​ ——讀《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有感
    對此,有的父母會大發雷霆表現父母的權威,有的父母會簡單粗暴直接動手,有的父母假裝鎮定,然後自己氣出病來……但是,2020年我讀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這本書之後,我認為書中簡單的幾個字「溫和而堅定」可以成為青少年教養的總方針。知己知彼,了解青少年的特徵。紀伯倫在《先知》中有這樣一段話: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 有一種教養原則叫做:溫和而堅定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 溫和而堅定,為何「堅定」不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正面管教倡導「溫和(和善)而堅定」的養育理念,但在實際生活裡,要真正把握好「度」並不容易,要麼少了溫和,要麼少了堅定。
  • 做個溫和而堅定的校長
    在我看來,校長的「野蠻管理」在特殊情境下會奏效,但不應該成為學校管理的常態。校長一身正氣,不染邪氣,溫和而堅定,完全可以遊刃有餘地管理好學校。    溫和意味著溫情親和校長的情緒不完全屬於個人,有時可以影響學校氛圍。溫和是和悅的制度執行方式。
  • 親身經歷教你「溫和而堅定」的育兒
    當80、90後做了爹媽,我們開始照著書養娃:什麼「無條件接納」、什麼「非暴力溝通」、什麼「愛與自由」......我們嘗試在專業的理論中尋找教養方法,試著「溫和而堅定」的在保護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給孩子建立規則感。但「溫和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
  • 面對寶貝的權力之爭,要溫和而堅定地勝出
    然而第二天放學,女兒依然站在商店門口不肯走: 「為什麼昨天能買,今天就不能買?」 「為什麼別人的媽媽買,你就不給我買?」 一時還真找不到讓孩子心悅誠服的理由,我再次妥協,女兒又一次舉著棒棒糖回家。 回家吃過晚飯,我決定召開一個全家會議,討論吃零食的議題。 「零食吃多了牙會壞,而且人會變傻!」8歲的哥哥第一個發言。
  • "溫和而堅定"說出來,孩子會懂得的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1,溫和——一種關愛的態度。父母與孩子是天生的親密關係,彼此之間是一種愛的聯繫。為什麼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怒吼呢?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怒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幾乎每一次吼都能得到有效的回應。雖然這種回應是在孩子不願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怒吼就像一劑藥,剛開始很有效,可是用多了身體就會產生耐藥性。吼多了,孩子也就習慣了。父母,就只能再次升級——打。最後的結果是,越打孩子越叛逆,到了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也不敢打了,孩子也更沒法管了,只能隨他去吧。
  • 從林志玲的節目可看出,她是個有教養,個性溫和的女性
    不太了解林志玲真人,看過零星一點綜藝節目,看得出是個有教養,個性溫和的女性。但感覺上她被教養,或者說教化限制住了真正的自己。看了一些答案和評論,只能說做人好難,想要做一個好人更難。還有不知什麼時候還會被加上鄙視的眼神,因為你的溫和忍讓會被當做軟弱卑微。再一想,教養一詞本身也許就是虛偽,因為要隱藏和壓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去考慮別人的需要。第一林志玲的外在條件真的很優秀,女神的身高,女神的面容,三維也都在,很難找到一個個子這麼高挑,身材完美,五官依然精緻的明星了。
  • 對待孩子,要溫和而堅定
    針對廣東的做法,有人說,要充分評估罰站對被罰學生心理、名譽造成的傷害,「我不贊成對學生罰站,在全班同學前面站立,可能會對他一生的成長造成陰影。」我覺得這是一種值得正視的聲音——正視它所代表的過度呵護的教育理念。這種聲音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但問題是,如果連罰站都要上升到成長陰影、名譽傷害的高度,那我們的教育還剩下什麼?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獎有罰的。
  • 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八個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正向教養對學齡前兒童有效,在於它與傳統的管教方法不同。它與懲罰(許多人視其為管教的同義詞)毫不相關,而是與教導孩子寶貴的社交與生活技能息息相關。對幼兒進行管教牽涉到你會做什麼,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而非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隨著孩子日漸成熟與更加熟練,你將能把他們納入關注問題解決和參與設定限制的過程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練習思考技能,感覺自己更有能力,並學會以有用的方式使用他的權利和自主性——沒有什麼比遵循自己一起想出的解決辦法和限制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正向教養的原則將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愛與尊重的關係,並在未來歲月裡一起解決問題。
  • 武志紅:如何做到溫和而堅定
    化解這個矛盾的一個原則是我常提到的「溫和而堅定」。首先是堅定,即我堅守我的立場,無論如何都不改變;其次是溫和,無論對方有什麼情緒或做什麼事情,我的情緒都是溫和的,不會失控。溫和而堅定,是我自己想到的詞語。對這個原則,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有另外一個術語可以描繪——「不含敵意的堅決」。這個術語突出了「非敵意」,即無論你怎樣,我都不會有敵意產生。
  • 科普|一文帶你了解既不嚴厲,也不溺愛的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的基本概念01、先連結情感再矯正孩子的行為正向教養的基礎在於可以幫孩子找到歸屬感與價值感,想要與孩子連結情感,才能贏得孩子的新,而與孩子連結情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我愛你,但是你現在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是,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玩具,可是現在時間太晚了,必須要睡了
  • 給父母正向教養4道練習題,當孩子說我不會!哭鬧時如何處理?
    一、正向,是溫和堅定的教養態度0至6歲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重要時期,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便要用正向態度對待孩子,讓彼此關係更緊密,進而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正向是指溫和堅定去處理孩子的行為,他知道自己做得好會被肯定,較能建立正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並能尊重別人、對自己行為負責任,且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科普|一文帶你了解既不嚴厲,也不溺愛的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主張要消除所有的懲罰與獎勵,用"鼓勵"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且重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父母透過了解孩子的心理之後,取得與孩子之間的連結後,與孩子進行對話,最後才讓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進而始孩子有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孩子可以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