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教養方式叫做: 溫和而堅定!

2021-02-13 藍橡樹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孩子問題很多。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

首先,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


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

本文來源:公眾號「NLP心靈治療師」(ID:nlpxinling)。

父母教育孩子,要知行合一,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合適,且沒有必要的。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孩子問題很多。

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在母親面前,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

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各種鬧騰。他在父親那裡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母親身上,這種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

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

要想溫和而堅定,有三個步驟:

一、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再大一點,三五歲,你可以關心他畫裡畫了什麼東西,周末去哪裡玩過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遊戲,跟他賽跑之類的。

到了六七歲,你可以關心他喜歡的形象,奧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類的。

讓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關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關係。

二、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

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理性還沒有建立,很多事情還不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

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他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比如,一歲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聯繫起來。而且,他那麼小,拉肚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明確。

所以,大人就不必給他吃冰棒的自由,因為他無法為自己的身體負責。

可是,如果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想吃冰棒,我覺得就可以給他這種自由了。吃冰棒之前告訴他,如果拉肚子了,請他自己艾灸肚子。如果他可以負責,就給他自由。

所以,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

兩歲孩子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歲孩子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九歲孩子決定周末全家去哪裡郊遊,並且準備所需的點心和水等雜物。

現在,我們回到「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

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

如果是必須聽從父母的事情,比如夜裡九點上床睡覺,父母內心就要很堅定了。

九點鐘的時候,去跟孩子說要睡覺了。如果孩子有些事還沒做完,可以同意延長十分鐘。

但是九點十分,父母必須把孩子帶到床上,關燈睡覺。不管孩子哭鬧還是使勁亂動,都必須讓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鬧時摟著他愛撫他,但不能讓他去做別的事情。

父母內心要很安靜,不要害怕孩子哭鬧或掙扎,也不要因為孩子困難發火。堅信自己的原則,輕鬆些,靜靜地摟著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吻一下,但是切記,話不要多,少講道理。

三、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

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

孩子可能因為不願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麼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

並且,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寶貝,你還小,媽媽不讓你吃冰棒是因為你的身體會難受,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

所以,請溫和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教養原則叫做:溫和而堅定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希望我們的孩子長成溫和有禮,自律負責而又懂得合作的大人,相信是每一位瑞萊家長的心願。傳統教養方法或簡單粗暴打罵、呵斥孩子,或過度溺愛孩子,也都被年輕父母們摒棄了。溫和而堅定,愛和自由,給孩子立規矩、立界限等等這些方法是我們更加信奉的。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做不到?
    ,事後又會後悔:為什麼教養書上的溫和堅定說的那麼簡單,自己卻做不到?「溫和」且 「堅定」的教養法難實踐,是因為許多成人對這兩個詞語有誤解,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
  • 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麼這麼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對父母來說,要做到溫和且堅定實在大有難度,在權威與妥協之中拿捏不佳,教養難上加難!但彆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 淺談如何教養青少年——溫和而堅定​ ——讀《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有感
    就算這樣,現在的孩子還是會有各種「問題」來挑戰父母的智慧。對此,有的父母會大發雷霆表現父母的權威,有的父母會簡單粗暴直接動手,有的父母假裝鎮定,然後自己氣出病來……但是,2020年我讀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這本書之後,我認為書中簡單的幾個字「溫和而堅定」可以成為青少年教養的總方針。知己知彼,了解青少年的特徵。
  • 面對孩子,「溫和而堅定」,做到並不難!
    家長要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慢慢引導孩子,逐漸形成好的習慣。 這就相當於用中藥治病,藥效產生的慢,但能治本。 而訓斥、體罰相當於西藥,雖能治病,但往往治標不治本,還產生副作用。
  • 【經緯•敘事】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
    當看到這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時,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在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對於老師來講是座右銘,對於家長來講是目標,對於孩子們來講是幸福。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這本書寫出了很多的生活中的教育案例,通過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實展示,讓讀者了解了「正向教養」的目的與內涵。我們不但能明白為什麼要去做,更能知道該怎樣去做。
  • 做個溫和而堅定的校長
    溫和意味著溫情親和校長的情緒不完全屬於個人,有時可以影響學校氛圍。溫和是和悅的制度執行方式。溫和地推進工作,意味著儘量淡化權威的行政力量,儘可能運用學術、情感、民主、環境、服務和榜樣等力量,發揮非權力影響。
  • 溫和而堅定,為何「堅定」不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正面管教倡導「溫和(和善)而堅定」的養育理念,但在實際生活裡,要真正把握好「度」並不容易,要麼少了溫和,要麼少了堅定。
  •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放任型教養方式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回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
  • 人情商高更易獲取成功,父母用好這5種教養方式,教出高情商孩子
    就拿孩子上興趣班這件事來說,有些父母特別能「雞娃」,恨不得孩子能有三頭六臂,把所有的興趣班都給學一個;而有些父母卻又特別「佛系」,孩子只要高興就好,學不學都無所謂。當然,還有一些父母介於這兩者之間,相對比較溫和,但也會對孩子有所要求。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博士把父母的教養方式按照兩個維度進行了劃分,第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感響應度。
  • 三種父母教養方式您認為哪一種教養方式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自信?
    因此也從不會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堅定嚴格的紀律信奉者。這種類型的父母希望自己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家長。二.專制型。這種類型的父母,信奉絕對的行為標準及無權威,他們在生活中對孩子使用,大量的命令和威脅。這種類型的父母幾乎不會去關心孩子心裡想些什麼,也不會考慮與孩子妥協或者是讓步。更談不上和孩子就某事進行協商。
  • 專斷型的教養方式有多可怕?別讓孩子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教養方式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發展心理學領域,是指父母用於撫養孩子的廣義策略。在不同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會擁有不同的偏好,態度和技能。正確的理解,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助於我們培養更好的親子關係。專斷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並且對孩子施加嚴格的控制。專斷型父母試圖用一系列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這種行為準則通常是有更高的權威定製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父母將遵從看成是一種美德,並在兒童的行為和信念與他們理解的正確行為發生衝突時,喜歡用懲罰性強迫性的手段來限制孩子的自我意志。
  • 對待孩子,要溫和而堅定
    在一些人那裡,老師對學生的任何一種批評,都可以演化成法律意義上的違法。讓「動輒得咎」的恐懼思維左右教師的課堂行為,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的教師是有懲戒權的。例如在美國,學生違反了規章制度後,分情節輕重可受到罰站、不許參加課外活動、被勒令離開教室10分鐘或是30分鐘等處罰。
  • 溫和有教養的男寶寶名字
    唐詩裡,總能感悟到許多哲理,這些哲理對寶寶們的非常有幫助,可以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子墨老師認為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為孩子起名的時候,可以從古詩詞中為孩子起名來獲取靈感。以詩詞取名,會讓寶寶的名字在哲理豐富的同時,更添詩意。
  • 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八個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正向教養對學齡前兒童有效,在於它與傳統的管教方法不同。它與懲罰(許多人視其為管教的同義詞)毫不相關,而是與教導孩子寶貴的社交與生活技能息息相關。對幼兒進行管教牽涉到你會做什麼,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而非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隨著孩子日漸成熟與更加熟練,你將能把他們納入關注問題解決和參與設定限制的過程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練習思考技能,感覺自己更有能力,並學會以有用的方式使用他的權利和自主性——沒有什麼比遵循自己一起想出的解決辦法和限制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正向教養的原則將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愛與尊重的關係,並在未來歲月裡一起解決問題。
  • 教養孩子的四種方式 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用什麼方式教養,這些話題由來已久,大家都在討論教養的方式。在決定如何教孩子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您的教養現狀。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學習和總結的觀點,看看您是屬於哪一類型的教養方式。大概分有四種最主要的教養方式第一種教養方式叫忽視型忽視形是最糟糕的教養方式,就是完全不管。
  • 親子關係核心,和善而堅定,教養孩子的關鍵
    #正面管教#應該做的的四件事,今天我們深入分享一下正面管教的核心關鍵「和善而堅定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 "溫和而堅定"說出來,孩子會懂得的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1,溫和——一種關愛的態度。父母與孩子是天生的親密關係,彼此之間是一種愛的聯繫。溫和的態度,是出於愛,同時也是愛的一種表達。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係,更容易讓孩子理解——父母是愛我的。當孩子感受到這一點,那還有什麼不能談,不能商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