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貝的權力之爭,要溫和而堅定地勝出

2020-12-20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華川倆寶媽

​—1—

接女兒從幼兒園放學,大約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每天我都牽著她的手慢慢走,慢慢聊,畫面很美好。

有一天平靜被打破了。跟女兒一起放學的小同學,被她媽媽領進了幼兒園旁邊的商店。

「媽媽,我也想進去看看」。

女兒拉著我的手也往商店走。好吧那就看看吧,我理解一個三歲多孩子的好奇心。

一進商店,女兒被琳琅滿目的零食吸引住了。我也能理解一個小孩饞零食的感受,滿足孩子買了一顆小棒棒糖。

女兒拿著棒棒糖無比歡欣的跟我回家,我叮囑她「就買一次,明天不能買了」。她一邊吃糖一邊心不在焉地點頭。

然而第二天放學,女兒依然站在商店門口不肯走:

「為什麼昨天能買,今天就不能買?」

「為什麼別人的媽媽買,你就不給我買?」

一時還真找不到讓孩子心悅誠服的理由,我再次妥協,女兒又一次舉著棒棒糖回家。 回家吃過晚飯,我決定召開一個全家會議,討論吃零食的議題。

「零食吃多了牙會壞,而且人會變傻!」8歲的哥哥第一個發言。

傻不傻難說。但是女兒有一顆門牙的確發黑了,我拿鏡子讓她仔細照了照,又講了一段關於牙細菌的故事。

「可你為什麼有時候又同意我吃呢?」女兒依然迷惑。

問題就出在這裡:不是孩子不想聽話,是大人的「話」總是前後矛盾,界限不清。

我跟孩子們一起,繼續深入討論吃 「零食」的利弊。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的結論是:零食可以吃,但是必須有所選擇,不能過度。

具體規則是:每周吃一次,由爸爸媽媽統一採購比較健康的零食。

女兒終於不再問 「為什麼」了,家庭會議結束。

接下來幾天,女兒放學很順利。

—2—

然而昨天放學,女兒忽然站在商店門口就不動了。

我蹲下來溫和問孩子:「你還記得之前我們訂的吃零食的規矩嗎?」

女兒:「可是我今天就想吃。」

「你還記得自己答應過媽媽放學時不買零食嗎?」

女兒:「可是我就想買。」

「你知道零食吃多了牙會壞嗎?」

女兒:「不管,我就是要吃。」

我站起身來,認真地對女兒說:「媽媽愛你,可是我不同意」。

女兒就撇著嘴哭開了。

她想拽我進商店,我想拉她回家,拔河了一分鐘,我倆都沒贏,於是站在原地不動。

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

我深吸一口氣:考驗「溫和而堅定」的時刻又到了。

我就靜靜地站著,女兒就嚶嚶地哭著,在離商店不到10米的位置。

還好今天天氣不錯啊,我抬頭看一下天空,是久違的藍色,幾絲白色的浮雲,很快就被分吹散,寒風颳到臉上,還有點生疼。

斜眼看女兒,保暖羽絨服穿著,激動地哭著說著,應該也不冷。

斜對面髮廊的一個年輕姑娘注意到了我們,探頭出來觀察一下,然後又縮了回去。

女兒哭聲漸弱,我再次給她提供選擇:

「我今天不同意買零食。你可以選擇回家吃麵包片,也可以選擇站在這裡不回家」。

「我就是不回家!」

女兒依然不屈不撓。

「好吧,那咱們就在這兒站一會兒。」

五六分鐘後,女兒終於止住哭泣,輕輕碰了下我的手:「媽媽,我們回家吧」。

我牽住那隻倔強的小手,慢悠悠往家的方向走,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3—

進到家門,哥哥已經在家等著,兄妹倆歡快地一起玩耍起來,真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晚上睡覺前,我故意提醒一下:「今天下午放學的表現怎麼樣啊?」

「不好」,女兒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那明天放學還會再要買零食嗎?」

「不會了」。女兒肯定地答覆。

慶幸自己,又一次溫和而堅定地捍衛了規則,也沒有傷害到女兒。

第二天放學,女兒果然不再要求買零食了。

* * *

所謂不傷害親子關係的正面教育,就是溫和與堅定並存。尤其是面對一個犯了錯誤,突破了行為界限的孩子,更需要溫和的堅定。

無論是零食大戰還是其他權力之爭,要溫和而堅定地勝出,必須有個過程:

1、 家長盡到提前告知的義務,否則孩子並不知道是非對錯

幾歲的孩子想吃零食,看著大家都在吃,她自然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要求有何過錯。在事情臨近發生時,家長几句簡單的說教,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尤其是對於性格執拗,或者處於敏感期的孩子,臨場說教,不如適當妥協。

這是我頭兩次同意孩子吃棒棒糖的理由。

當然這種妥協的前提是,不會觸及「安全」和「尊重」的底線。

如果孩子想要闖紅燈,絕對不能妥協。

2、規矩的制定,必須全面,充分的討論

讓孩子遵守的規矩,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討論制定,要充分讓孩子表達,並且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對最終結論心悅誠服。

3、當孩子破壞規矩,更需要溫和而堅定

規矩被破壞也不奇怪,機器人也有程序出錯的時候呢。

跟孩子說「no」,然後溫和地堅持就夠了。

不需要重複的說教(在制定規矩時一次說透),

不需要額外的責罵,責罵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情緒對抗。

保持溫和,保持安靜,給孩子一段時間釋放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欲望。

「我愛你,可是我不同意」,這就溫和的堅定。

——end——

文/華川,著有《左寶右貝:二胎媽媽育兒經》

相關焦點

  • 做個溫和而堅定的校長
    校長一身正氣,不染邪氣,溫和而堅定,完全可以遊刃有餘地管理好學校。    溫和意味著溫情親和校長的情緒不完全屬於個人,有時可以影響學校氛圍。溫和是和悅的制度執行方式。溫和地推進工作,意味著儘量淡化權威的行政力量,儘可能運用學術、情感、民主、環境、服務和榜樣等力量,發揮非權力影響。
  • 面對孩子,「溫和而堅定」,做到並不難!
    家長要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慢慢引導孩子,逐漸形成好的習慣。 這就相當於用中藥治病,藥效產生的慢,但能治本。 而訓斥、體罰相當於西藥,雖能治病,但往往治標不治本,還產生副作用。
  • 帶著愛與友善,從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中退出
    哈裡爭辯:「等一會兒,我要把這張畫塗完色。」媽媽不滿地厲聲說:「你現在就過來,明天再塗。」哈裡挑戰地回答。「你的洗澡水已經放好了,寶貝。」說完以後,媽媽回到客廳。媽媽也溫柔甜蜜地親吻他:「晚安,寶貝,做個甜甜的夢。」然後爸爸媽媽回到客廳。 「可是我還沒有洗澡啊!」
  • 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教你一招搞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搞定」並不是意味著「勝出」。家庭的「權力之爭」可能隨處可見。當孩子哭起來,這場「權力之爭」就徹底爆發了。父母要迎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威力受到挑戰,如果順從了孩子就等於自己被擊敗,所以這時候家長往往變本加厲的使用「特權」,懲罰或者使用武力,滿滿的「你服不服!讓你不服,看我怎麼收拾你」的意味。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做不到?
    「溫和」且 「堅定」的教養法難實踐,是因為許多成人對這兩個詞語有誤解,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
  • 「溫和且堅定」的教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在親子關係中,溫和與堅定同等重要。溫和的重要性在於顯現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顯現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權威式的方法通常欠缺溫和。溺愛則欠缺堅定。對正向教養而言,溫和與堅定都是基本的東西。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難以接受這個概念,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踩到大人的底線時,他們實在拿不出溫和的行為。那我再問:「如果大人想要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也要求成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會很過分嗎?」
  • 只因你們陷入了權力之爭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通過各種方式來顯示自己的權力,而孩子們則對父母的強加權威感到厭惡,他們會更加想要反抗,不願受到控制或支配,孩子們通過反抗向父母「宣戰」,來展示自己的力量。
  • 溫和而堅定,為何「堅定」不了?
    正面管教倡導「溫和(和善)而堅定」的養育理念,但在實際生活裡,要真正把握好「度」並不容易,要麼少了溫和,要麼少了堅定。 關於溫和,之前已經寫過很多文章,今天專門談談如何做到「堅定」。 最近幾期家長課堂,我注意到很多家長的薄弱點是「堅定」。
  •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更新時間:2004-4-8 13:14:11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古賀的最終勝出使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為日本政壇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一面旗幟。一時間,日本舉國關注。  然而,當古賀出入眾議院的激動心情還沒有完全平復下來時,1月17日,日本一家電臺首先對他的學歷提出了質疑,認為他在參選眾議員時公布的美國加州培波戴恩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歷都是偽造的。面對各大媒體的窮追不捨,古賀陷入了尷尬,因為他確實拿不出畢業證書。
  • 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麼這麼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對父母來說,要做到溫和且堅定實在大有難度,在權威與妥協之中拿捏不佳,教養難上加難!但彆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 一旦與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最終的「輸家」一定是父母
    這一篇,就來說一說「權力之爭」那些事兒。並不是孩子的每一次「不」,都意味著他要和你爭奪權力。到底哪一次「不」、哪一次反抗(包括積極反抗和消極反抗),才是「權力之爭」?這需要我們自己學會判斷。如果是後者,我們多半是與孩子進入了「權力之爭」。我們和孩子越吵越兇,我們越說東,孩子越偏要向西,形成了拉鋸戰,兩方火力都在持續升級,誰也不願意讓步,誰也不想認輸。這種情況,我們便把孩子放在了對立面,和他形成了「爭」的關係。無論當下這個戰爭誰負誰勝,最終的輸家一定是「父母」。
  • 面對孩子的情緒,如何做到溫和而堅定,這是體現父母智慧的時候!
    很多媽媽都說,道理是知道,要做到真是大難了。溫和意味著與自己和解,無論遇到孩子怎樣的狀況都氣定神閒,修的是我們上文中管理情緒的能力。堅定是內在的力量感,它是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強大氣場與威嚴,一種對生命的駕定與了悟,既不盛氣凌人也不逃避討好。
  • 有一種教養方式叫做: 溫和而堅定!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首先,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
  • 對待孩子,要溫和而堅定
    針對廣東的做法,有人說,要充分評估罰站對被罰學生心理、名譽造成的傷害,「我不贊成對學生罰站,在全班同學前面站立,可能會對他一生的成長造成陰影。」我覺得這是一種值得正視的聲音——正視它所代表的過度呵護的教育理念。這種聲音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但問題是,如果連罰站都要上升到成長陰影、名譽傷害的高度,那我們的教育還剩下什麼?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獎有罰的。
  • 堅定而溫和地持續培養孩子這七種能力
    一定在教育過程中或多或少,失去了堅定的決心,溫和的愛。我們今天一一溫習。我能行——自我認知力孩子大了,早晚要飛,凡事不可一一包辦,各個方面去鍛鍊他。飯自己端,家務,適當幹,作業獨立完成。不要嫌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利索,好好鼓勵吧,他成績好不好都是親生的。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希望我們的孩子長成溫和有禮,自律負責而又懂得合作的大人,相信是每一位瑞萊家長的心願。傳統教養方法或簡單粗暴打罵、呵斥孩子,或過度溺愛孩子,也都被年輕父母們摒棄了。溫和而堅定,愛和自由,給孩子立規矩、立界限等等這些方法是我們更加信奉的。
  • 「你聽我的就對了」,父母和孩子的權力之爭,是叛逆情緒的滋生地
    不過,孩子明顯對我的選擇不滿意,質問我為什麼要停掉他的畫畫課。可面對這麼小的孩子,我沒法跟他解釋這其中的利弊關係,於是只好說:你要相信媽媽的選擇,這麼做是最好的,將來你學習也會更輕鬆。但對這樣的解釋,孩子並不認同。
  • 有一種教養原則叫做:溫和而堅定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 孩子越來越叛逆,警惕你們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越贏孩子越叛逆
    今天乖媽就來和大家深度解讀孩子叛逆的頭號誘因:權力之爭。但在親子關係的權力之爭當中,往往是家長在爭取這項權力,而孩子爭奪的只是操控自身的權力。舉個例子,寒潮來襲忽然降溫,早上孩子不顧一切地堅持要穿她最喜歡的裙子去幼兒園,她的母親給了她三種回應。A:"不可以,你今天必須穿這件!
  • 【經緯•敘事】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
    當看到這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時,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在教育中的「溫和且堅定」,對於老師來講是座右銘,對於家長來講是目標,對於孩子們來講是幸福。我想這就是書中所說的溫和與堅定,我從沒有要求學生發晨讀的視頻,可是就在這溫和與堅定中孩子就有了積極性;就是在這溫和與堅定中把我一開始的擔心全部都打消了;就是在這這溫和與堅定中孩子自覺的養成了在家晨讀的自律的習慣;就是在這溫和與堅定中孩子又在腦海中積累了很多的古詩和名家名篇。這就是書中所說:你是要贏得孩子的心讓孩子願意跟你合作,而且要讓孩子清楚感受到,無論如何你都很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