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華川倆寶媽
—1—
接女兒從幼兒園放學,大約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每天我都牽著她的手慢慢走,慢慢聊,畫面很美好。
有一天平靜被打破了。跟女兒一起放學的小同學,被她媽媽領進了幼兒園旁邊的商店。
「媽媽,我也想進去看看」。
女兒拉著我的手也往商店走。好吧那就看看吧,我理解一個三歲多孩子的好奇心。
一進商店,女兒被琳琅滿目的零食吸引住了。我也能理解一個小孩饞零食的感受,滿足孩子買了一顆小棒棒糖。
女兒拿著棒棒糖無比歡欣的跟我回家,我叮囑她「就買一次,明天不能買了」。她一邊吃糖一邊心不在焉地點頭。
然而第二天放學,女兒依然站在商店門口不肯走:
「為什麼昨天能買,今天就不能買?」
「為什麼別人的媽媽買,你就不給我買?」
一時還真找不到讓孩子心悅誠服的理由,我再次妥協,女兒又一次舉著棒棒糖回家。 回家吃過晚飯,我決定召開一個全家會議,討論吃零食的議題。
「零食吃多了牙會壞,而且人會變傻!」8歲的哥哥第一個發言。
傻不傻難說。但是女兒有一顆門牙的確發黑了,我拿鏡子讓她仔細照了照,又講了一段關於牙細菌的故事。
「可你為什麼有時候又同意我吃呢?」女兒依然迷惑。
問題就出在這裡:不是孩子不想聽話,是大人的「話」總是前後矛盾,界限不清。
我跟孩子們一起,繼續深入討論吃 「零食」的利弊。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的結論是:零食可以吃,但是必須有所選擇,不能過度。
具體規則是:每周吃一次,由爸爸媽媽統一採購比較健康的零食。
女兒終於不再問 「為什麼」了,家庭會議結束。
接下來幾天,女兒放學很順利。
—2—
然而昨天放學,女兒忽然站在商店門口就不動了。
我蹲下來溫和問孩子:「你還記得之前我們訂的吃零食的規矩嗎?」
女兒:「可是我今天就想吃。」
「你還記得自己答應過媽媽放學時不買零食嗎?」
女兒:「可是我就想買。」
「你知道零食吃多了牙會壞嗎?」
女兒:「不管,我就是要吃。」
我站起身來,認真地對女兒說:「媽媽愛你,可是我不同意」。
女兒就撇著嘴哭開了。
她想拽我進商店,我想拉她回家,拔河了一分鐘,我倆都沒贏,於是站在原地不動。
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
我深吸一口氣:考驗「溫和而堅定」的時刻又到了。
我就靜靜地站著,女兒就嚶嚶地哭著,在離商店不到10米的位置。
還好今天天氣不錯啊,我抬頭看一下天空,是久違的藍色,幾絲白色的浮雲,很快就被分吹散,寒風颳到臉上,還有點生疼。
斜眼看女兒,保暖羽絨服穿著,激動地哭著說著,應該也不冷。
斜對面髮廊的一個年輕姑娘注意到了我們,探頭出來觀察一下,然後又縮了回去。
女兒哭聲漸弱,我再次給她提供選擇:
「我今天不同意買零食。你可以選擇回家吃麵包片,也可以選擇站在這裡不回家」。
「我就是不回家!」
女兒依然不屈不撓。
「好吧,那咱們就在這兒站一會兒。」
五六分鐘後,女兒終於止住哭泣,輕輕碰了下我的手:「媽媽,我們回家吧」。
我牽住那隻倔強的小手,慢悠悠往家的方向走,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3—
進到家門,哥哥已經在家等著,兄妹倆歡快地一起玩耍起來,真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晚上睡覺前,我故意提醒一下:「今天下午放學的表現怎麼樣啊?」
「不好」,女兒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那明天放學還會再要買零食嗎?」
「不會了」。女兒肯定地答覆。
慶幸自己,又一次溫和而堅定地捍衛了規則,也沒有傷害到女兒。
第二天放學,女兒果然不再要求買零食了。
* * *
所謂不傷害親子關係的正面教育,就是溫和與堅定並存。尤其是面對一個犯了錯誤,突破了行為界限的孩子,更需要溫和的堅定。
無論是零食大戰還是其他權力之爭,要溫和而堅定地勝出,必須有個過程:
1、 家長盡到提前告知的義務,否則孩子並不知道是非對錯
幾歲的孩子想吃零食,看著大家都在吃,她自然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要求有何過錯。在事情臨近發生時,家長几句簡單的說教,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尤其是對於性格執拗,或者處於敏感期的孩子,臨場說教,不如適當妥協。
這是我頭兩次同意孩子吃棒棒糖的理由。
當然這種妥協的前提是,不會觸及「安全」和「尊重」的底線。
如果孩子想要闖紅燈,絕對不能妥協。
2、規矩的制定,必須全面,充分的討論
讓孩子遵守的規矩,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討論制定,要充分讓孩子表達,並且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對最終結論心悅誠服。
3、當孩子破壞規矩,更需要溫和而堅定
規矩被破壞也不奇怪,機器人也有程序出錯的時候呢。
跟孩子說「no」,然後溫和地堅持就夠了。
不需要重複的說教(在制定規矩時一次說透),
不需要額外的責罵,責罵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情緒對抗。
保持溫和,保持安靜,給孩子一段時間釋放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欲望。
「我愛你,可是我不同意」,這就溫和的堅定。
——end——
文/華川,著有《左寶右貝:二胎媽媽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