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愛與友善,從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中退出

2020-11-19 聞是教育


每次父母和孩子發生不快,肯定是兩方面都有問題。戰爭是兩個人衝突的結果。如果其中一方退出戰爭,另一方就無法繼續。


如果父母退出,孩子就沒有了對手,沒有對手或者觀眾——既沒有人需要他擊敗,也沒有人可以用來逞威風。「讓他的風,無帆可吹」


01

每天晚上七點半,都是媽媽和哈裡為了睡覺時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四歲的哈裡對此非常嫻熟。


媽媽輕聲說:「哈裡,來,該睡覺了。」「還沒到時間呢,媽媽,我不想睡。」媽媽繼續哄勸:「現在你該上床了。」哈裡爭辯:「等一會兒,我要把這張畫塗完色。」媽媽不滿地厲聲說:「你現在就過來,明天再塗。」


媽媽想把哈裡的東西拿走,哈裡開始尖叫,把蠟筆抓過來,夾在胳膊下面不讓媽媽拿。媽媽猶豫了一下,不想跟他拉扯,就妥協了一步說:「好吧,那把這張畫塗完。」


哈裡的直接目的是權力,他的行為表達了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媽媽和他捲入了這場戰爭。

原本媽媽就想強迫他就範,但結果卻是一再妥協,這讓他更加認為自己有權力。哈裡到了睡覺的時間,媽媽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媽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從戰爭中退出。或許可以這樣——爸爸媽媽試著提前達成協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做。


下午遊戲的時間,媽媽就對哈裡說:「八點是你上床的時間。我會提前告訴你該洗澡了,然後我和爸爸會在八點跟你親吻道晚安,然後我就不管你做什麼了。」


到了七點半,媽媽給哈裡放洗澡水,叫他洗澡。「我想再玩一會兒!」哈裡挑戰地回答。「你的洗澡水已經放好了,寶貝。」說完以後,媽媽回到客廳。


到了八點,爸爸媽媽來到哈裡的房間,他還在玩。爸爸抱起他,給他充滿愛的一個大大的擁抱:「晚安,我的小夥子。明天早上見!」媽媽也溫柔甜蜜地親吻他:「晚安,寶貝,做個甜甜的夢。」然後爸爸媽媽回到客廳。

「可是我還沒有洗澡啊!」哈裡大叫,跑進客廳。爸爸媽媽這時表現得好像哈裡已經睡著了。



哈裡爬上媽媽的大腿:「我想洗澡,媽媽。」他一邊嘟囔一邊把臉貼到媽媽的大腿:「喬治,我們弄點爆米花吧。」媽媽站起來(這樣哈裡就無法趴到媽媽腿上)。


哈裡又想了各種辦法,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尖叫、跺腳、拉住爸爸媽媽的腳等,但都沒有效果。


最後,他回到自己的房間脫掉衣服,然後又跑出來,讓爸爸媽媽幫他系好連身睡衣。而爸爸媽媽這時聚精會神地看電視,用行動表現他仿佛已經睡著了。九點半左右,哈裡自己爬上床,哭著睡著了。



爸爸媽媽做到了堅持。他們已經道了晚安,做了該做的事情。他們從戰爭中退出,這樣戰場上就剩哈裡一個人,就不會有戰爭了。


哈裡不顧一切用盡各種辦法,想像以前那樣讓爸爸媽媽為了自己睡覺的事情而繼續戰爭,但他們堅定不移。這就是一個新的方法,改變了以前哈裡對父母以及慣例的認識。


第二天晚上,哈裡會準備好洗澡,還會和媽媽好好享受這洗澡的半個小時。八點,爸爸媽媽給哈裡蓋好被子,跟他親吻道晚安,然後離開。


假如幾分鐘後哈裡爬起來要上廁所,或者要求喝水、再親一下等,爸爸媽媽可以再次表現出如同他已經睡著了,他會自己回到床上。很有可能一個星期內哈裡就會欣然接受一天活動到八點結束,上床睡覺。

還有一個避免權力之爭的方法,就是媽媽按時把這個四歲的孩子抱到床上,態度溫和而堅定,並且保持平靜的沉默,什麼都不用說,按時幫他脫衣服洗澡。如果他調皮耍賴,就保持平靜和沉默,媽媽可以退回到自己的房間。

從戰爭中退出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點,並不是拋棄孩子。家長心裡仍然有對孩子的愛、親情與友善。發生衝突時退出,實際上是幫助維護與孩子的感情。



02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雙方都會覺得不再有愛,我們有時會想揍孩子一頓,雙方的感情因為敵對而受到了損害。如果我們能夠有技巧地退出,那麼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反應給我們驚喜。


因為孩子需要歸屬感,當他們發現這場戰場只有自己,大多數情況下會有些迷惑和惶恐,而不是繼續生氣和憤怒。很快,他們會發現發脾氣沒有用,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家裡形成了這個習慣,孩子就能感受到界限所在,當他們超過這個界限,父母就會退出現場,孩子也會放棄衝突而選擇合作,引導孩子合作,是我們的一大目標,這是我們贏得孩子合作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很難贊同這個方法,認為這樣是讓孩子為所欲為。事實上,當我們仔細觀察孩子的動機,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或者想在權力之爭中獲勝。


如果我們讓自己卷進去,我們就掉入了陷阱,同時也強化了孩子的錯誤目的。

所以,我們的這些方法針對的是問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問題表象。用說教、講道理去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基本上徒勞無益。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我們自己必須先有「引導他改變」的態度,而不是「迫使他改變」。當孩子發現自己為所欲為的結果是一個空無一人的戰場,他很快就會朝著別的方向發展,然後他發現,自己合作時能夠得到更多。這樣,他就會對父母和具體情況產生真正的尊重。

一旦我們在家裡實施「從衝突中撤退」的方法,在公共場合處理類似問題也會容易很多。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不當時,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大,我們會感到尷尬和丟臉,因為覺得別人會認為我們是不稱職的家長。問題是,孩子如果感受到我們的這個軟肋,就更容易在公共場所「失控」。


其實,我們可以忽略旁觀者,從態度上「退出戰爭」。再次強調,一旦我們的關注點放在當下環境的需求,而不是個人顏面或權威的需求上,我們就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摘自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孩子:挑戰》

相關焦點

  • 《孩子:挑戰》: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只因你們陷入了權力之爭
    《孩子:挑戰》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他在育兒領域有長達40年的經驗,本書中推薦的方法,都是基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生活哲學理念和人類生活觀,能有效地解決家庭衝突。本書被譽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豆瓣評分9.3分,郝景芳、錢志龍、樊登、脫不花等多位知名人士都大力向父母們推薦此書。相信很多父母對下面的場景都很熟悉: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爸爸讓他撿起來再吃飯,孩子偏不收拾,爸爸說必須撿,否則不許吃飯,最後媽媽走過來抱起孩子,告訴孩子我們不要理爸爸,一會媽媽會收拾的。
  • 孩子越來越叛逆,警惕你們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越贏孩子越叛逆
    今天乖媽就來和大家深度解讀孩子叛逆的頭號誘因:權力之爭。這從出發點來說是非常好的,但往往我們看到的局面卻不盡人意,因為邏輯後果和權力之爭總是緊密相連。03聽我的vs聽你的權力之爭的本質,就是一件事到底聽誰的、誰說了算。
  • 家庭教育中的相愛相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大,這是由權力爭奪引起的。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加大,認為他有權這麼做,但父母堅決認為「你必須聽我的。」於是,權力之爭出現了。一、孩子低幼階段這一階段基本沒有權力之爭。
  • 一旦與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最終的「輸家」一定是父母
    「權力之爭」?,孩子依然再重蹈覆轍時,我們就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是我們的方式不對、是孩子理解不到位,還是我們陷入了「權力之爭」。我們與孩子進行「權力之爭」,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除了讓我們更憤怒或者更挫敗。可是,孩子不配合我們的安排時,我們總不能聽之任之,不管不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或矛盾,以免進入「權力之爭」呢?
  • 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教你一招搞定
    家庭的「權力之爭」可能隨處可見。當孩子哭起來,這場「權力之爭」就徹底爆發了。父母要迎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威力受到挑戰,如果順從了孩子就等於自己被擊敗,所以這時候家長往往變本加厲的使用「特權」,懲罰或者使用武力,滿滿的「你服不服!讓你不服,看我怎麼收拾你」的意味。
  • 「你聽我的就對了」,父母和孩子的權力之爭,是叛逆情緒的滋生地
    大人試圖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執行,而孩子也試圖用自己的行為來說明誰才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勝利者」。親子關係中,當父母對孩子發布指令時,就勢必導致一場權力之爭。在我們看來也許是孩子不聽話,但局外人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就會發現,孩子和父母就像戰爭的兩方領,橫眉豎眼、劍拔弩張。
  • 做好這一件事,分分鐘解決孩子「權力之爭」的現狀,為孩子收藏
    家長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並充分地信任孩子,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只有他們被尊重,被重視,可參與家庭中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才不會與父母出現權利之爭。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後的目的無外乎有4種,這篇文章我們著重分析——權利挑戰。當孩子挑戰我們權力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與不被尊重,會有被激怒與被擊敗的感覺。
  • 權力之爭有必要嗎
    其實冠姓權,不僅在明星身上有討論,在普通人的身上也是有紛爭的,這不僅僅是男女的權力之爭,也是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權力之爭,而在papi醬眼裡,這種權力之爭沒有必要,所以也就讓孩子和爸爸的姓,因為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沒什麼影響。
  • 與孩子的權力之爭重要嗎?
    我頓時愣住了……我不曾想到,一個還不到4歲的小朋友居然會這樣表達,也使我想到了日常諮詢工作中也會遇到的孩子短短的時間裡,我甚至還想到了,她這樣表達,或許也在考驗我對她的愛。隨後我回應她:「寶寶,你睡衛生間的話,我會很難過的。」她立刻回應我:「你好好說話,我就會睡床上。」我就說好的,我們都好好說話。
  • 孩子比較叛逆,經常和父母進行「權力之戰」,家長要怎麼辦呢?
    長期處於"權力之爭"家庭氛圍的孩子容易變得內向,性格膽小、沒主見不說,還很容易對父母形成依賴性,不論遇到任何困難第一時間都是想要徵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最大的權力之爭便是來自於學習。
  • 怎樣善用友善的態度、恰當的方法來解決父母與孩子間出現的問題
    今天是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非常開心和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第十一章——綜合應用,這一章主要是告訴我們怎樣善用友善的態度、恰當的方法來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讓我個人學到了很多處理問題的小妙招,那下面我們來共讀這一章。【佳句共賞】:1.不論你採用那種冷靜方式,最重要的是尊重的態度。
  • 大秦賦:比權力之爭更慘烈、更震撼的是戰爭中的生靈塗炭
    觀眾一方面被秦趙之戰牽動著,另一方面為贏異人所處的危險境地緊張著。當秦國使者前往趙王那兒,贏異人的危機就來了。趙王無法忍受秦國的霸王條款,還把秦國使者扔到城牆下,這便給了秦國藉口,開始發起對趙的攻擊。在戰場上死去的士兵們,不管秦軍也好,趙軍也罷,他們的父母就此失去了兒子,孩子就此失去了父親。而在死去的無辜百姓那裡更為悲慘,不僅有父母失去兒子、孩子失去父親,還有孩子頓失雙親或老人家頓失子孫兒媳就剩下自己的。這就是戰爭寫下的悲歌,不管是發生在什麼年代的戰爭都有這樣的悲歌。
  • 獨特視界:女孩帶環衛工奶奶上大學引連鎖效應,凸顯友善之愛內核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友善之愛的內核」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而是人際之間為了實現善價值的相互促進和幫助。作為公民道德規範的友善,其內核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倫理關係和公民秩序。這種友善之愛的內核正是她前行的動力。友善之愛的內核源自與理解他人的困境。如果你充分理解、尊重、體諒他人,能夠換位思考,別人就會感到你是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你以豁達友好的心態與人交往,別人就會感到你有親和力。如果你有樂善好施的品德,無私奉獻,不求回報,他人就會感到溫暖,對你產生貴比黃金的信任。
  • 與孩子發生衝突時,聰明的父母要學會「有技巧的退出」
    當你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主動熄火退出嗎?還是會用你的大嗓門、高權威和強有力的拳頭,迫使孩子停下或認錯,從而結束矛盾?你是否認為如果若主動退出,就意味著你怕了孩子,會讓孩子更加囂張?勺子總會碰鍋沿兒,只要是兩個不同的人在一起,都會發生摩擦或者矛盾。這是正常的,不要牴觸。若是我們處理得好,每一次矛盾都是讓我們從中獲得收穫與成長。
  • 友善、威嚴、誠信之師才能陪伴孩子茁壯成長
    育鄰夢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學校老師】對孩子應做到友善之中藏威嚴、威嚴之下有誠信,友善、威嚴、誠信之師才能陪伴孩子茁壯成長。親子關係是世界歷史上存續時間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情感最濃鬱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是任何新生命體降生到世界上的基本前提,處理好親子關係事關每個人、每個家庭幸福生活的根基。
  • 蘇進強:蔡英文賴清德陷權力之爭 民進黨2020大勢已去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前「臺聯黨」主席、原「鄉文化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進強指出,民進黨初選不管出線的是蔡英文或賴清德,兩人意識型態類似,民眾已厭惡負面選舉、「統獨意識型態」之爭。「蔡賴之爭」活生生成為權力之爭,民進黨根本不是為了臺灣人民的願景。蘇進強認為,等民進黨初選結束,因傷痕已經造成,要快速「英德配」也很難,傷痕要癒合沒有這麼快,就算合作了心結還在,蔡英文與賴清德未來或合作但是表面和實際要合作很難。蘇進強表示,民進黨初選這樣搞下去很難看,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一出來,民進黨氣勢一定會受到影響。
  •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更新時間:2004-4-8 13:14:11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可以說,從去年11月到今年1月的短短3個月中,45歲的古賀潤一郎就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而他的結局,終將以悲劇收場。  「假文憑」風波始末  去年11月,日本眾議院舉行選舉。身為民主黨黨員的古賀在福岡選區擊敗了性醜聞纏身的自民黨副總裁山崎拓而當選眾議員。古賀的最終勝出使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為日本政壇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一面旗幟。
  • 面對寶貝的權力之爭,要溫和而堅定地勝出
    我蹲下來溫和問孩子:「你還記得之前我們訂的吃零食的規矩嗎?」 女兒:「可是我今天就想吃。」 「你還記得自己答應過媽媽放學時不買零食嗎?」 女兒:「可是我就想買。」 「你知道零食吃多了牙會壞嗎?」 女兒:「不管,我就是要吃。」 我站起身來,認真地對女兒說:「媽媽愛你,可是我不同意」。
  • 提名之爭,聽見蔡英文權力裂帛聲音
    藍營的怒火比較不重要,黃健庭憤而退出「副院長」提名,凸顯蔡英文的「政黨合作」誠意是假,裂解藍營的計謀是真。相形之下,綠營的反彈更值得注意: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和「立院」黨團多人猛烈炮轟,直指蔡辦幕僚政治操作讓蔡英文背鍋,甚至表態不會投下贊成票。如此強烈的反應,不僅重挫蔡英文的提名威信,也讓她的黨內領導權威大受挑戰。
  • 「半間教室」如果愛你的孩子,這7點必須要知道
    在網上有一句話特別流行:「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這裡的「退出」,說的就是「放手」。家長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要給予孩子愛、呵護和引導,直到孩子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能力了,再一步步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家長養育孩子的任務,如果家長做不到適時而動、勇敢而退,那麼,孩子就走不出家長的羽翼、離不開家長的保護,更發展不出獨立和自信,長大以後就會變成人們所說的「媽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