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父母和孩子發生不快,肯定是兩方面都有問題。戰爭是兩個人衝突的結果。如果其中一方退出戰爭,另一方就無法繼續。
如果父母退出,孩子就沒有了對手,沒有對手或者觀眾——既沒有人需要他擊敗,也沒有人可以用來逞威風。「讓他的風,無帆可吹」
01
每天晚上七點半,都是媽媽和哈裡為了睡覺時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四歲的哈裡對此非常嫻熟。
媽媽輕聲說:「哈裡,來,該睡覺了。」「還沒到時間呢,媽媽,我不想睡。」媽媽繼續哄勸:「現在你該上床了。」哈裡爭辯:「等一會兒,我要把這張畫塗完色。」媽媽不滿地厲聲說:「你現在就過來,明天再塗。」
媽媽想把哈裡的東西拿走,哈裡開始尖叫,把蠟筆抓過來,夾在胳膊下面不讓媽媽拿。媽媽猶豫了一下,不想跟他拉扯,就妥協了一步說:「好吧,那把這張畫塗完。」
哈裡的直接目的是權力,他的行為表達了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媽媽和他捲入了這場戰爭。
原本媽媽就想強迫他就範,但結果卻是一再妥協,這讓他更加認為自己有權力。哈裡到了睡覺的時間,媽媽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媽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從戰爭中退出。或許可以這樣——爸爸媽媽試著提前達成協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做。
下午遊戲的時間,媽媽就對哈裡說:「八點是你上床的時間。我會提前告訴你該洗澡了,然後我和爸爸會在八點跟你親吻道晚安,然後我就不管你做什麼了。」
到了七點半,媽媽給哈裡放洗澡水,叫他洗澡。「我想再玩一會兒!」哈裡挑戰地回答。「你的洗澡水已經放好了,寶貝。」說完以後,媽媽回到客廳。
到了八點,爸爸媽媽來到哈裡的房間,他還在玩。爸爸抱起他,給他充滿愛的一個大大的擁抱:「晚安,我的小夥子。明天早上見!」媽媽也溫柔甜蜜地親吻他:「晚安,寶貝,做個甜甜的夢。」然後爸爸媽媽回到客廳。
「可是我還沒有洗澡啊!」哈裡大叫,跑進客廳。爸爸媽媽這時表現得好像哈裡已經睡著了。
哈裡爬上媽媽的大腿:「我想洗澡,媽媽。」他一邊嘟囔一邊把臉貼到媽媽的大腿:「喬治,我們弄點爆米花吧。」媽媽站起來(這樣哈裡就無法趴到媽媽腿上)。
哈裡又想了各種辦法,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尖叫、跺腳、拉住爸爸媽媽的腳等,但都沒有效果。
最後,他回到自己的房間脫掉衣服,然後又跑出來,讓爸爸媽媽幫他系好連身睡衣。而爸爸媽媽這時聚精會神地看電視,用行動表現他仿佛已經睡著了。九點半左右,哈裡自己爬上床,哭著睡著了。
爸爸媽媽做到了堅持。他們已經道了晚安,做了該做的事情。他們從戰爭中退出,這樣戰場上就剩哈裡一個人,就不會有戰爭了。
哈裡不顧一切用盡各種辦法,想像以前那樣讓爸爸媽媽為了自己睡覺的事情而繼續戰爭,但他們堅定不移。這就是一個新的方法,改變了以前哈裡對父母以及慣例的認識。
第二天晚上,哈裡會準備好洗澡,還會和媽媽好好享受這洗澡的半個小時。八點,爸爸媽媽給哈裡蓋好被子,跟他親吻道晚安,然後離開。
假如幾分鐘後哈裡爬起來要上廁所,或者要求喝水、再親一下等,爸爸媽媽可以再次表現出如同他已經睡著了,他會自己回到床上。很有可能一個星期內哈裡就會欣然接受一天活動到八點結束,上床睡覺。
還有一個避免權力之爭的方法,就是媽媽按時把這個四歲的孩子抱到床上,態度溫和而堅定,並且保持平靜的沉默,什麼都不用說,按時幫他脫衣服洗澡。如果他調皮耍賴,就保持平靜和沉默,媽媽可以退回到自己的房間。
從戰爭中退出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點,並不是拋棄孩子。家長心裡仍然有對孩子的愛、親情與友善。發生衝突時退出,實際上是幫助維護與孩子的感情。
02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雙方都會覺得不再有愛,我們有時會想揍孩子一頓,雙方的感情因為敵對而受到了損害。如果我們能夠有技巧地退出,那麼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反應給我們驚喜。
因為孩子需要歸屬感,當他們發現這場戰場只有自己,大多數情況下會有些迷惑和惶恐,而不是繼續生氣和憤怒。很快,他們會發現發脾氣沒有用,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家裡形成了這個習慣,孩子就能感受到界限所在,當他們超過這個界限,父母就會退出現場,孩子也會放棄衝突而選擇合作,引導孩子合作,是我們的一大目標,這是我們贏得孩子合作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很難贊同這個方法,認為這樣是讓孩子為所欲為。事實上,當我們仔細觀察孩子的動機,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或者想在權力之爭中獲勝。
如果我們讓自己卷進去,我們就掉入了陷阱,同時也強化了孩子的錯誤目的。
所以,我們的這些方法針對的是問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問題表象。用說教、講道理去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基本上徒勞無益。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我們自己必須先有「引導他改變」的態度,而不是「迫使他改變」。當孩子發現自己為所欲為的結果是一個空無一人的戰場,他很快就會朝著別的方向發展,然後他發現,自己合作時能夠得到更多。這樣,他就會對父母和具體情況產生真正的尊重。
一旦我們在家裡實施「從衝突中撤退」的方法,在公共場合處理類似問題也會容易很多。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不當時,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大,我們會感到尷尬和丟臉,因為覺得別人會認為我們是不稱職的家長。問題是,孩子如果感受到我們的這個軟肋,就更容易在公共場所「失控」。
其實,我們可以忽略旁觀者,從態度上「退出戰爭」。再次強調,一旦我們的關注點放在當下環境的需求,而不是個人顏面或權威的需求上,我們就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摘自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孩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