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並充分地信任孩子,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只有他們被尊重,被重視,可參與家庭中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才不會與父母出現權利之爭。
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看需求。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後的目的無外乎有4種,這篇文章我們著重分析——權利挑戰。
當孩子挑戰我們權力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與不被尊重,會有被激怒與被擊敗的感覺。對於家長的管教,他們不會輕易退縮,而是會變本加厲,繼續表現出不當行為,並且可能進行言語上的頂撞。看到家長生氣,他們就覺得自己贏了。有時,他們還會進行消極抵抗或「屈從」家長,但內心並不認輸。
每到周六周日,我家總是這樣的聲音環繞:「小橙子,你能不能先去寫作業,做飯又不讓你幫我忙,寫個作業天天讓我催催催……」 「等一會兒,等我打完這局遊戲」 「一回來就打遊戲,對考試有用嗎?」 「 哎呀,我打完就去寫……」媽媽與弟弟之間總是為這個話題爭論不休,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亦如此!
但是這種現象真的改變了嗎?弟弟做到了回家先寫完所有作業在打遊戲或者玩耍嗎?———並沒有!因此,弟弟也向我求助,讓我告訴媽媽別催他,他的作業是一定能完成的。我在想:弟弟從上學到現在,沒有一次是因為作業沒有寫完通知家長的,老師也沒有一次是因為弟弟學習上的問題給我們打電話的。對於弟弟寫作業,他有他自己的時間安排,最終不影響他作業的完成和學習,什麼時間寫作業交給他自己選擇就好了,讓他自己擁有決定權。
在我向弟弟確認:如果你因某次作業完成不好,而讓老師打電話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不去處理,你自己解決。弟弟同意後,我去跟媽媽溝通:我問媽媽:弟弟有沒有因為沒有完成作業或者作業完成的不好,而通知你去學校的事情?媽媽說沒有。我接著問:那他在寫作業這件事上,你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催他寫作業這麼久了,他有沒有改正呢?媽媽說沒有。
我說:既然弟弟有他自己管理時間的能力,不如把這個權利交給他,寫不寫,什麼時候寫,我們不用操心,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去操心他的事。媽媽還是一些擔心的說:我不是怕他寫的晚,然後就睡的晚嗎,第二天上課就犯困……,我告訴媽媽,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而且我已經告訴了他:我們給他選擇的權利,並給他立好界限,他如果因為作業問題讓老師打電話給我們,我們也不會處理的,一切讓他自己想辦法。這下媽媽放心了說,行,那讓他自己去管理吧。此後,家裡沒有兩人互相爭論的場景了。媽媽告訴我,她輕鬆了不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
當家長願意從雙方僵持中退出,孩子就會覺得這樣的戰爭沒有了意義。當家長很清楚地告訴孩子他擁有了決定權,並為他立好規則,完全按照規定去走。孩子就不會再去挑戰父母的底線。
要知道,當家長做到這些時,孩子就會合理使用他的權力,並放棄「權利之爭」。事實上,建設性地使用權力,是孩子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在育兒道路上如順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