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一件事,分分鐘解決孩子「權力之爭」的現狀,為孩子收藏

2020-09-22 樂哉育兒parenting

家長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並充分地信任孩子,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只有他們被尊重,被重視,可參與家庭中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才不會與父母出現權利之爭。

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看需求。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後的目的無外乎有4種,這篇文章我們著重分析——權利挑戰


當孩子挑戰我們權力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與不被尊重,會有被激怒與被擊敗的感覺。對於家長的管教,他們不會輕易退縮,而是會變本加厲,繼續表現出不當行為,並且可能進行言語上的頂撞。看到家長生氣,他們就覺得自己贏了。有時,他們還會進行消極抵抗或「屈從」家長,但內心並不認輸。

每到周六周日,我家總是這樣的聲音環繞:「小橙子,你能不能先去寫作業,做飯又不讓你幫我忙,寫個作業天天讓我催催催……」 「等一會兒,等我打完這局遊戲」 「一回來就打遊戲,對考試有用嗎?」 「 哎呀,我打完就去寫……」媽媽與弟弟之間總是為這個話題爭論不休,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亦如此!


但是這種現象真的改變了嗎?弟弟做到了回家先寫完所有作業在打遊戲或者玩耍嗎?———並沒有!因此,弟弟也向我求助,讓我告訴媽媽別催他,他的作業是一定能完成的。我在想:弟弟從上學到現在,沒有一次是因為作業沒有寫完通知家長的,老師也沒有一次是因為弟弟學習上的問題給我們打電話的。對於弟弟寫作業,他有他自己的時間安排,最終不影響他作業的完成和學習,什麼時間寫作業交給他自己選擇就好了,讓他自己擁有決定權。

在我向弟弟確認:如果你因某次作業完成不好,而讓老師打電話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不去處理,你自己解決。弟弟同意後,我去跟媽媽溝通:我問媽媽:弟弟有沒有因為沒有完成作業或者作業完成的不好,而通知你去學校的事情?媽媽說沒有。我接著問:那他在寫作業這件事上,你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催他寫作業這麼久了,他有沒有改正呢?媽媽說沒有。

我說:既然弟弟有他自己管理時間的能力,不如把這個權利交給他,寫不寫,什麼時候寫,我們不用操心,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去操心他的事。媽媽還是一些擔心的說:我不是怕他寫的晚,然後就睡的晚嗎,第二天上課就犯困……,我告訴媽媽,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而且我已經告訴了他:我們給他選擇的權利,並給他立好界限,他如果因為作業問題讓老師打電話給我們,我們也不會處理的,一切讓他自己想辦法。這下媽媽放心了說,行,那讓他自己去管理吧。此後,家裡沒有兩人互相爭論的場景了。媽媽告訴我,她輕鬆了不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

當家長願意從雙方僵持中退出,孩子就會覺得這樣的戰爭沒有了意義。當家長很清楚地告訴孩子他擁有了決定權,並為他立好規則,完全按照規定去走。孩子就不會再去挑戰父母的底線。

要知道,當家長做到這些時,孩子就會合理使用他的權力,並放棄「權利之爭」。事實上,建設性地使用權力,是孩子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在育兒道路上如順水推舟!

相關焦點

  • 一旦與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最終的「輸家」一定是父母
    我們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話,服從我們的安排,可是孩子們卻有著自己的主意,不是這件事他真的不想幹,而是他單純地想挑戰我們的權威,不想服從於我們。他們想讓我們看到:他們需要有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不是任我們擺布的玩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這一篇,就來說一說「權力之爭」那些事兒。
  • 孩子越來越叛逆,警惕你們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越贏孩子越叛逆
    這從出發點來說是非常好的,但往往我們看到的局面卻不盡人意,因為邏輯後果和權力之爭總是緊密相連。03聽我的vs聽你的權力之爭的本質,就是一件事到底聽誰的、誰說了算。權力之爭是"你要聽我的",而叛逆是"我偏不聽你的"。比如一個早戀的孩子,苗頭可能只是一開始常常被你剝奪穿衣自由、吃飯自由等小權力,但長期在權力之爭中處於劣勢的他萌生出叛逆的念頭,用你不能接受的方式來報復你,向你發出挑釁:我就是要跟你對著幹,你能拿我怎麼著?你怕我早戀,我偏要早戀!
  • 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教你一招搞定
    家庭的「權力之爭」可能隨處可見。當孩子哭起來,這場「權力之爭」就徹底爆發了。父母要迎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威力受到挑戰,如果順從了孩子就等於自己被擊敗,所以這時候家長往往變本加厲的使用「特權」,懲罰或者使用武力,滿滿的「你服不服!讓你不服,看我怎麼收拾你」的意味。
  • 《孩子:挑戰》: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只因你們陷入了權力之爭
    《孩子:挑戰》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他在育兒領域有長達40年的經驗,本書中推薦的方法,都是基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生活哲學理念和人類生活觀,能有效地解決家庭衝突。本書被譽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豆瓣評分9.3分,郝景芳、錢志龍、樊登、脫不花等多位知名人士都大力向父母們推薦此書。相信很多父母對下面的場景都很熟悉: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爸爸讓他撿起來再吃飯,孩子偏不收拾,爸爸說必須撿,否則不許吃飯,最後媽媽走過來抱起孩子,告訴孩子我們不要理爸爸,一會媽媽會收拾的。
  • 「你聽我的就對了」,父母和孩子的權力之爭,是叛逆情緒的滋生地
    我們只是用父母的身份來強迫孩子接受,卻沒有給他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做決定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權力之爭不僅不會讓問題得以解決,反而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兩敗俱傷。02親子間的權力之爭,會導致什麼後果?
  • 家庭教育中的相愛相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大,這是由權力爭奪引起的。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加大,認為他有權這麼做,但父母堅決認為「你必須聽我的。」於是,權力之爭出現了。一、孩子低幼階段這一階段基本沒有權力之爭。
  • 帶著愛與友善,從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中退出
    媽媽猶豫了一下,不想跟他拉扯,就妥協了一步說:「好吧,那把這張畫塗完。」哈裡的直接目的是權力,他的行為表達了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媽媽和他捲入了這場戰爭。 原本媽媽就想強迫他就範,但結果卻是一再妥協,這讓他更加認為自己有權力。哈裡到了睡覺的時間,媽媽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 權力之爭有必要嗎
    如今因為冠姓權這件事被罵,大家第一時間探討的是女權被汙名化,有的人是看熱鬧不嫌事大,但是大部分的網友還是站在papi這邊,覺得這是papi的家事,網友沒有資格參與,更沒資格因此批評人家。其實冠姓權,不僅在明星身上有討論,在普通人的身上也是有紛爭的,這不僅僅是男女的權力之爭,也是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權力之爭,而在papi醬眼裡,這種權力之爭沒有必要,所以也就讓孩子和爸爸的姓,因為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沒什麼影響。
  • 樊登推薦《孩子:挑戰》: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其實是「權利之爭」
    在《孩子:挑戰》這本書中德雷克斯將親子教育中的權利之爭分為四種情況,並結合實際案列給出了操作方法。第一,孩子能力不足導致權利之爭。在育兒過程中大部分權利之爭都來自於「不聽話」,父母覺得孩子是故意搗蛋,專門和自己對著幹,是叛逆。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因為年齡小,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
  • 「我的夢想,是做好每一件我能夠去做好的事。」這個孩子從不辜負...
    「我的夢想,是做好每一件我能夠去做好的事。」 他說。 這個孩子的媽媽聽說了這個事情後,並沒有嘲笑孩子,也沒有無視它。這位媽媽做到了鼓勵和支持。 後來,這個孩子便一直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如他所說那樣,做好每一件他能夠去做好的事。
  • 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父母與孩子的衝突,本質是「權利之爭」
    這種做法完全是無意識的,育兒過程就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暗地裡進行了一場拉力賽。但是由於年齡的差距,在這場拉力賽中弱勢的孩子輸得更多。當你的孩子向你發脾氣,對你說「不」,其實你們的權利之爭就已經開始了。如何解決權利之爭?
  • 與孩子的權力之爭重要嗎?
    我說完了這句話,她還像個小大人一樣拍了拍我,說,你要乖哦。我想這或許是我們大部分人心裡下意識的回應——也許我們下意識知道孩子不可能真的會睡在衛生間,我們也知道她很害怕;或許父母也會有另一層擔心:如果這次我們妥協了,會不會以後她還會用這個招,會拿各種比如我不吃飯了,我不學習了等各種情況來要挾我們?說真的,那一刻我都沒想到這些,事後這些想法才慢慢地浮現上來。
  • 為孩子做好每一件小事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擇園攻略>擇園經驗>正文為孩子做好每一件小事 2011-03-25 17:13 來源:武漢新東方
  • 十八年辦學經驗: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學校、老師、學生也一樣,要有成就,就需要不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 (1)人,最難修煉的不是熱情,是耐性,找一件喜歡的事很簡單,找一件能耐心做一輩子的事卻難。表面上看,這孩子活得風風火火、瀟瀟灑灑,每天都有正經事在忙。人脈也多,三教九流全認識。而且「學識非常淵博」,每次找我,都會說一些很時尚的商業新詞彙,我現在都記不下來,還有各行各業的趨勢變化,也講得頭頭是道。
  • 放學後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李玫瑾:做好這事,孩子進步肉眼可見
    孩子放學的時間和家長下班的時間不一樣,很多情況下孩子放學的時間會比家長早一兩個小時。因此,許多家長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放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等他們下班回來檢查。其實,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讓孩子放學後第一時間寫作業,對學習的幫助效果不大。孩子放學後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
  • 班主任提醒:每天花10分鐘做好這件事,孩子成績更優秀!
    家長不禁心生疑惑:「這算什麼經驗?」 那麼,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在課堂上,有多少同學能全神貫注聽講 10 分鐘,有多少人能認真聽講 20 分鐘.最後,一節課 40 分鐘全神貫注的一定是個位數,這樣的同學,想學習不好都不可能。相信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成績好的孩子都很專注。
  • 孩子總坐不住是多動症嗎?做好這3點,保住孩子脆弱注意力
    寶寶到了4-5歲時,多數已經進入到幼兒園了,你會發現孩子不像其他孩子一樣「老老實實」坐在椅子上,動來動去,甚至在小朋友中間亂跑。寶媽為孩子擔心,擔心其不懂事,又害怕影響其發展,甚至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多動症。孩子總坐不住是多動症嗎?
  • 孩子成才,家長做好一件事就會事半功倍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緊張,總想對孩子盡到最大的責任與義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文化教育,什麼背唐詩,數數等等,總想把孩子培養成龍、成鳳,當然心情是可以理解,誰不想孩子成才呢? 其實每個孩子身、心、智的發育都差不多,而且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超前培養很容易適得其反。家長只做好一件事,就會事半功倍!
  • 孩子比較叛逆,經常和父母進行「權力之戰」,家長要怎麼辦呢?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也不太願意聽從父母的命令,甚至開始變得叛逆,想要跟父母進行"權利之戰",這讓不少父母都感到頭疼。長期處於"權力之爭"家庭氛圍的孩子容易變得內向,性格膽小、沒主見不說,還很容易對父母形成依賴性,不論遇到任何困難第一時間都是想要徵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
  • 與孩子溝通時,總是陷入對錯之爭?其實家長往往不懂何為冰山理論
    這樣的一種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是非常常見的,家長和孩子似乎就像是仇人一般,對方說什麼即便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也一定要頂嘴,反對對方。這其實都是因為雙方都把爭論對錯之分看成了爭奪控制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