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大秦人期待已久的《大秦賦》總算播出了。開始看時多少有點忐忑,畢竟前面三部《大秦帝國》有口皆碑,而系列電視劇都有一個毛病——越拍越爛。
然而,當張魯一飾演的嬴政一級級地走上長長的臺階,抑揚頓挫地念著奪取天下的內心獨白時,再看看那頗有電影質感的畫面,稍微不那麼緊張了。
當畫面轉到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秦國攻打趙國邯鄲時,看著與博物館裡相似的兵器、城池、盔甲、兵服、造型、攻城器械,再看看章法有序的兵法,緊張點又下降了些。
但這些都是服化道、拍攝方面的事情,故事如何還不好下結論,如果故事不精彩不過是華而不實。當呂不韋、贏異人、平原軍、趙姬、嬴傒、華陽夫人等先後登場,各為自己的目的處心積慮、蠢蠢欲動時,忐忑的心終於放下了。
服化道、故事、演技、臺詞都齊了,這樣的劇不會差到哪裡,延續前三部《大秦帝國》的優秀不是事。
觀眾一方面被秦趙之戰牽動著,另一方面為贏異人所處的危險境地緊張著。
當秦國使者前往趙王那兒,贏異人的危機就來了。趙王無法忍受秦國的霸王條款,還把秦國使者扔到城牆下,這便給了秦國藉口,開始發起對趙的攻擊。此時,贏異人已經在趙國做了八年人質,他的父親秦國太子、爺爺秦昭襄王早已差不多忘記他了,畢竟他正是因為不得寵才被送去當人質的。
如果不是呂不韋拉著他逃離趙國,恰好又在緊急時刻遇上秦軍,或許贏異人早已死在趙國。然而才剛出狼窩,又入虎口。秦國王族那裡,當贏異人的兄弟嬴傒得知贏異人回來了,在秦臣士倉的主張下,開始謀害起自己的兄弟來。
一邊不得寵,一邊又有得寵的兄弟在害他,若不是呂不韋動用一切資源極力保護,或許單純的異人還沒回到秦國都城就已命喪黃泉。
但異人也只是危險了點兒罷了,而秦趙交戰的戰場上卻是血雨腥風。秦軍一次次地攻,弓箭、頑石、梯子、長矛……接連上,趙軍也以同樣的方式不甘示弱,雙方皆有傷亡,前面的兵倒下了,後面的兵接著上。儘管知道邯鄲攻下不易,但國力強盛、崇尚武力的秦人不會輕易放棄。
眼看就要攻到趙軍守護的城牆下了,隨著一排排往前衝的秦兵跌倒在趙軍早已挖好、插滿刺刀的暗壕裡倒下,一隊隊架梯攻城的秦兵被趙軍打下城牆,秦軍原先的優勢頓時沒了。斷定這一次又攻不下邯鄲的秦軍將領,不得不鳴金收兵。
此時,不僅城牆上下屍橫遍野,邯鄲城內也是屍山血海。秦軍拋進來的巨石、射進來的利箭在針對趙軍的同時,也波及邯鄲城內的無辜百姓,包括老人、小孩子、婦人等。
在戰場上死去的士兵們,不管秦軍也好,趙軍也罷,他們的父母就此失去了兒子,孩子就此失去了父親。而在死去的無辜百姓那裡更為悲慘,不僅有父母失去兒子、孩子失去父親,還有孩子頓失雙親或老人家頓失子孫兒媳就剩下自己的。
這就是戰爭寫下的悲歌,不管是發生在什麼年代的戰爭都有這樣的悲歌。《大秦賦》對古代戰爭的還原,特別是描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鏡頭很有震撼力。在以往的古裝劇裡,但凡涉及戰爭場面總是只顧著呈現武鬥鏡頭,對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痛很少觸及,每一場戰爭裡似乎都只有交戰雙方,沒有百姓。這是不大現實的,城裡無百姓哪裡叫城呢。
單這點上看,《大秦賦》就顯得很亮眼、很高明。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古代也如此。古裝劇並非就離我們遙不可及,雖然裡頭的服化道離我們確實很遠,但是古人的智慧、文化、禮儀等卻至今還影響著我們,裡頭總有一些人文的東西與今人是共通的,哪怕與十年、二十年後的人也是共通的,關鍵是要找到那種共通點。比如通過對戰爭的殘酷的詳細再現,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看了都會痛恨戰爭,希望和平。
再有就是家國情懷。儘管贏異人是秦國王族,對權力有一定幻想,但也是人,一樣有著正常人的情感。所以,從呂不韋拉著他逃離趙國起,他始終牽掛著自己處在危險中的老婆孩子,當逃出趙國後,還一度想回去。當回到秦國都城鹹陽時,他感慨得雙淚直流,還忍不住跪了下去,鹹陽是他闊別八年的故鄉呀,八年後,他死裡逃生總算回到家門口了。這些細節的描述都是打動人的,是每個正常人都會有的情感。
所以說《大秦賦》是優秀的,不愧是《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在極力還原戰國時期的戰場、秦國與六國以及秦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時,還極力挖掘人性的閃光點或可以引起觀眾共鳴的情感點,這樣的良苦用心對得起觀眾的期待,是一部沒把觀眾當傻子的良心劇。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