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些美食,竟都是從內陸傳過去的,看看有哪些
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些地道的臺灣美食。首先是豬蹄筋燒海參,底湯是用鯊魚皮和柴魚乾熬製的,濃油赤醬風格,砂鍋最下層墊底的白菜葉飽吸湯汁,無比美味。紅曲魚排也是第一次吃到,紅曲在閩菜中用得較多,臺灣與福建交往較多,受此影響理所當然。此菜的魚排是用旗魚做的,魚肉厚實,用紅曲與蛋液等拌漿,給魚排著衣,下油鍋兩次,外脆裡嫩是喝啤酒的黃金搭檔。
對了,說起佐酒菜,這裡還有道涼拌魚皮,是用海鰻的皮做的,餘熟後用冰水鎮過,使其脆爽。關鍵是蘸料,各家都有秘方。大隱的配方是用三文魚頭熬煮,取湯,再加多種藥材調料燒煮起稠而成,使脆爽的魚皮在入口後喚醒客人豐富的滋味,這是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古早味。
第二天我們去看了陽明山小油坑和林語堂故居,下山時在內寮右拐,就在一家名為「橘」的咖啡餐廳吃午餐。這家小店坐落在半山腰,滿目蒼翠,點綴著星星點點的雜花,可惜不通公交車,許多食客只能開著私家車來「朝聖」。店主在餐廳前面的山坡上買下四公頃荒地,請農民開墾後種植五穀和蔬菜,養了一大群爬坡雞與生態豬。
他們以有機食材為旗號,生意好得不行,座位須在三周前預訂噢。老闆娘為我們端來牛肉燒蘿蔔和酥炸溪魚,還有比筆桿還纖細的竹筍,一大早從山裡採集似乎還飽含著朝露,下旺火油鍋一炒,不改象牙白的高潔顏色,入口後,在清苦瀰漫之後馬上泛上一絲微甜的回味。
我剛在微信上曬出照片,就有上海這邊的朋友回應:我也去吃過。看來這家店已名聲遠播了。到了臺北,尋覓美味的食單中,薑母鴨、蚵仔煎、豬血湯、蝨目魚、牛肉丸都是不可錯過的,霞海城隍廟前的大排檔也是美妙的體驗,在這裡我們品嘗了冰稻米條、紅豆餅、魷魚煥、燒仙草以及四神湯……當然,更不能錯過的是牛肉麵。臺北美食作家焦桐說,臺灣人從前不吃牛肉,是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人引進了吃牛的習慣。
而牛肉麵首創於在岡山的空軍眷村,風行臺北,再慢慢由退役老兵播撒至全島鄉鎮,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美食經典。一開始牛肉麵就是肩擔小食,後來才有固定店鋪。在臺北的第三天晚上,臺北觀光傳播局的朋友帶我們去一家清真館子吃牛肉麵。
底湯用牛棒骨吊了五六個小時,然後分別做成紅白兩鍋,牛腱、牛腩、牛筋選料地道,煮得也恰到好處,酥爛而彈牙,有形而不柴,從火功可以看出這家店的本事與誠意。好的,小編今日的分享到這裡結束了,感謝您能讀完小編這篇文章,您是否同意小編文章中的看法呢?如果有什麼建議或想法,歡迎來到評論區留言吧!如果喜歡本文章的內容,還請幫忙收藏、分享和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