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著「美食王國」的美稱,所以到臺灣旅遊的吃貨們,一定是走到哪吃到哪的節奏。其實現在的臺灣食品,已經非常多元化,臺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韓式料理,或是傳統小吃、地方特產美食,多種多樣。那麼到臺灣後,我們哪些是一定要嘗的美食呢?「愛吃的小屁孩」帶大家去看看~
鱔魚意面
鱔魚意面是臺灣傳統小吃美食之一,口感輕脆彈牙的鱔魚片,咀嚼起來富有甜味,加上濃稠的芡汁與青蔥、洋蔥與蒜末,味道香醇濃厚,有著一種令人回味的鮮、甜、香。在一般鱔魚意面麵店,店家會將約莫碗大小同體積幹硬、已經油炸處理之面塊,堆放於料理臺前,堆積如山面塊蔚為奇觀,是此臺灣小吃麵店特有噱頭。
鱔魚意面是臺灣夜市及臺菜館、臺菜餐廳普遍常見料理;尤以臺南鱔魚意面最富盛名;鱔魚香脆,燴麵湯汁濃鬱酸甜,美味令人食指大動,鱔魚極富蛋白質、鐵質,亦被視為食補補身聖品。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是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中的一種,雖然只是在奶茶中加入木薯粉圓,但卻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料與小吃之一。
臺灣有二間店鋪宣稱是珍珠奶茶發明者。一說臺中市經營泡沫紅茶店"春水堂"的劉漢介先生,自稱於1983年開始實驗製作奶茶,又說是店內女職員無意中調製成功。當時所加材料為水果、糖漿、糖漬地瓜、和粉圓。他推出的奶茶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受到歡迎,但是偶然機緣下,經一家日本電視節目的訪問後,終於吸引了生意人的注意。
另一說則是臺南市翰林茶館塗宗和先生所發明,據稱約1987年在鴨母寮市場見得白色粉圓而得到靈感。故早期珍珠為白色,而後才改為黑色今貌。但這兩間店皆未申請專利權或商標權,使得珍珠奶茶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人民飲料。
蚵仔煎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成為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
起司馬鈴薯
起司馬鈴薯源於北美小鎮彭伯頓(Pemberton),依傍在8,500英尺的雄偉的居裡山(Mount Currie)腳下。因其珍貴的馬鈴薯種,彭伯頓也被稱為"馬鈴薯山谷"(spud valley),奇幻的冰川融水、比惠斯勒更溫暖的氣候、廣闊肥沃的山谷以及來居裡山社區裡面生活著的利瓦特原住民,共同創造了起司馬鈴薯這一奇妙的美食。
每逢節日,利瓦特原住民總是會早早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品嘗熱氣騰騰的馬鈴薯,暢談往事,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遠離家鄉的人被作為客人受到邀請,共同品嘗這一美味。從此起司馬鈴薯也成為西餐廳中一道主菜。
大腸包小腸
臺灣美食大腸包小腸的糯米腸、香腸,通常都先經過炭烤,而糯米腸切開後,也會再塗抹醬油膏等醬料。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一種特殊小吃,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切開後,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式香腸,即成為"大腸包小腸",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
臺灣某些地區的夜市也會提供豪華版本的大腸包小腸,除了香腸之外,還會加上各種如蒜頭、花生粉、酸菜等配料,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口味及口感。大腸包小腸的 糯米腸、 香腸,通常都先經過炭烤,而糯米腸切開後,也會再塗抹醬油膏等醬料。
薑母鴨
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熟地、當歸、川芍有補血活血功效,枸杞子有補肝益腎作用,黨參、黃芪有補氣的效果,老鴨可以滋陰降火。因此,薑母鴨妙就妙在氣血雙補的同時,搭配鴨肉的滋陰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老薑除腥熱身的藥膳效果也是讓人們普遍喜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