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風信子會開花?
是風帶著愛的氣息,
吹拂著花骨朵的臉頰
刷紅她們的腮
催促著
開花呀,開花呀,快開花呀,
我要拿你交作業啦……」
8歲上海女孩陳恩至的詩配畫作品在一個詩詞公眾號"寶寶念詩"發布後,迅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
有網友稱,她作品中的天馬行空,仿佛看到了法國作家埃克蘇佩裡《小王子》的影子。
小姑娘說,她的願望是能將畫作製成繪本,用作公益事業。
「女兒幾乎沒有上過課外補習班,最近因她主動要求,給她找了一位老師。」母親鬱玫說,希望恩至自由、隨性成長。
師長至今都沒有告訴恩至,她的詩畫受到外界的關注,「她是個普通的孩子,不想讓她驕傲。」
發燒時也「胡思亂想」恩至的創作主要源於日常生活。
鍋中的蔬菜被她畫作「西蘭花魚」。
陳恩至的畫作「西蘭花魚」「有一天,我在水裡撿到一顆西蘭花,和爸爸散步的路上美麗的天空流淌成紙上的海洋,漂浮著香蕉小舟和蘑菇船。
在海南、廣州等地旅行時,神秘的榕樹引起了她的好奇,由此用詩與畫記下了毛毛蟲Cooty與巨葉之窗的故事。
3月14日,陳恩至發燒了,39.5℃,她記錄:
「我閉上眼睛,胡思亂想,「她的繪畫天賦,在幼兒園時便開始顯現。她不太愛睡午覺,老師常常讓她幫忙一起畫板報和布置主題展示廳。」母親回憶。
鬱玫往往是女兒的第一讀者。陳恩至的靈感產生於隨母親買菜購物時、聊天散步間隙以及講故事時。
「剛入學時存在學習困難」她的作品也讓學校老師驚奇,班主任朱輝玉介紹:「陳同學一年級時,學校已經為她辦了畫展。」
恩至就讀於浦東平和雙語學校二年級二班,父母稱選擇這所學校就是為了離家近。
她是上小學後學習識字的。「之前她不會寫字,她口述詩,我就用手機記錄下來,人的記憶太短了,一會兒就忘了。」鬱玫表示。
朱輝玉表示,「她剛來的時候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我覺得這個孩子既然是零基礎進校,能否開發她更大的潛能?」
8歲前,陳恩至沒有參加任何關於學習的補習班。
父母希望讓她身心自由,要給她一個幸福的童年。
「最近在畫畫的時候,她覺得腦子裡有些想法,卻無法表達在畫紙上,可能是缺少方法。」 所以應她要求,父母給她找了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的研究生。
鬱玫說,一幅畫恩至一般十幾分鐘或半小時就完成,若是碰到上色困難,則要一個多小時。
會不會有人潤色她的作品?
鬱玫稱,恩至不喜歡別人改動自己的畫和詩句。「有時候,她的爸爸會提議,線條或用詞要不要改改?但小姑娘不願意。」
痴迷閱讀很少玩手機除了詩與畫,手工、閱讀都是恩至的興趣。
每晚睡覺前有半小時是她的閱讀時間。書目很雜,但偏愛有插畫圖書。
讓父母高興又無奈的是,「有時候看得太投入,就不肯睡覺,很擔心她第二天起不來。」
在女兒不太能認字的階段,鬱玫會為她講故事。「她非常喜歡提問,以至於我都有些害怕晚上給她讀故事。」
恩至的父親陳今蕭雖然從商,但對於藝術、設計以及文學類書籍也非常感興趣。
鬱玫喜歡傳記類或散文。
恩至一年級時,鬱玫想看《特蕾莎修女傳》,就通過朗讀的方式與女兒分享了這本書。
並不意外,《小王子》也是女孩和母親鍾愛的書籍。
恩至基本不玩手機遊戲,很少看電視。「電子產品會扼殺孩子的創作思維。」父母較少在她面前使用電子產品,「這樣她就會有更多的時間把興趣轉移到健康的愛好上,比如閱讀、手工和戶外活動。」
「如果她讀書或做作業時,我在一旁需要使用手機,我會和她溝通『媽媽在工作』。」鬱玫說。
主動想要個妹妹恩至特別喜歡小動物。
此前她養過小雞與小鳥,但是小雞死了,小鳥飛走了,她哭得很傷心。
鬱玫告訴記者,女兒不喜歡聽到「死、亡、毒」等字眼。
恩至還喜歡種蔬菜,「在家裡露臺上養的蔬菜長成了以後,不允許我們拔,她捨不得吃。」陳今蕭對女兒有些無奈。
所以,不想等到未來,恩至現在就希望擁有一個大農莊。
然而,現實生活中,她倒是擁有了一個1歲的妹妹——瑞恩。
「我下課回家,不喜歡先做功課,要和妹妹玩一會兒,她現在可是我最喜歡的玩伴。我本來很想有一隻小狗,不過現在媽媽給我帶來了妹妹。」談起妹妹,恩至眉飛色舞。
「生二孩不是我和她爸爸提出的,是恩至主動要求的。」鬱玫稱,「有了妹妹以後,需要換尿布時,她會在一旁幫忙。吃飯時,會主動幫我夾菜。」
小姑娘會感到失落嗎?
「不會。」陳今蕭曾和女兒解釋,「你和妹妹就相當於我的左眼與右眼,一樣的重要。」
愛旅行,跟隨父母做慈善恩至喜歡旅行,父母會帶著她在旅途中做公益。
鬱玫是媒體人,參與公益活動多年。她是「浦東新區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的創始人之一,該團體所傳達的生命教育核心內容 「發現生命,珍惜生命,發揮生命」或也影響了她的教育理念。
不謀而合的是,陳今蕭也堅定愛與感恩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位。
一家人的足跡到達紐西蘭、美國、日本、韓國……
「2014年,我帶恩至去了大別山,因為我要去上一節公益課,她作為我課上的助手,幫我帶動課堂氛圍,上課內容也是我倆一起商定的。」鬱玫說。
2013年,父母和幾位朋友攜家人去貴州旅行。恩至和小夥伴們徒步3小時,為山上一家生活困難有八個孩子的住戶送去衣服。其間,恩至鼓動哥哥姐姐一起拿壓歲錢捐款,還帶頭捐了500元。有個隨行的小女孩不好意思地哭了,「我只能捐2元。」恩至像位大姐姐一樣安慰小夥伴,「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
「其實,這句話是我一直對她講的,有時候,我也會帶她去福利院。」鬱玫說。
至今不知自己被媒體關注恩至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設計師、一位畫家。
在父母眼中,她是一個善感、多思,有時思想已遠遠成熟過同齡人的孩子。
當然,她並非十全十美,數學就是她目前學科上的短板,對於時間概念也比較隨性。
鬱玫會藉助女兒的夢想來引導,「將來,無論時裝設計還是工藝設計都不會希望少一塊磚、缺一個袖管吧?這樣的產品誰來使用呢?你要實現夢想,必須學會時間管理,這些都得用數學的知識呢。」
她也提到班主任始終很鼓勵女兒,「家校聯合的教育太重要了。」
陳今蕭則認為,「社會同樣需要專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色,需要父母的肯定。」
他表示,「會鼓勵女兒做自己所愛的、擅長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夢想。」
「什麼年齡就應該表現出什麼,早期的天性應該盡情發揮,應該去呵護。」兒童早期教育專家華愛華贊同陳爸爸觀點。
有意思的是,恩至的詩畫引發外界關注,父母並沒有告訴她。
陳今蕭只是提醒女兒:「好多叔叔阿姨喜歡看你的作品,你要勤勞些多畫多寫些,就可以早點靠自己去幫助別人了。」
他期待女兒能有更多的創作,精挑細選後最終製成手繪本。
鬱玫對於媒體的採訪格外慎重,「我們不想讓她知道被媒體採訪,不願她被解讀成『小詩人』『小藝術家』『天才』等,她就是個很普通的孩子,不能讓她驕傲。也不願她的學習與生活被打擾,希望她能更好。」
陳恩至的畫作「天才」(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