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王陽明名言大全,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2021-02-18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作為中國古代集立功、立德、立言為一體的「三不朽」標杆式人物,「明朝一哥」王陽明的思想學說至今依然是我們汲取不盡的智慧源泉。而奔走於紅塵,陽明心學實為指引我們前行的一盞明燈。下面是舒生綜合整理的王陽明智慧箴言,也許其中不少你已讀過幾遍,但那有什麼要緊呢!他的智慧值得我們反覆研讀,100遍也不為過!

為了有助於大家讀到原滋原味的陽明心學精髓,我略去了現代翻譯的部分,只保留其著作原話。雖然這不免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但我想,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本就要我們自己去親證體悟,所以在此我沒有為了通俗易懂而作任何注釋。紕漏之處,敬請室友們見諒!

王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有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聖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

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添一分。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工夫總是一般。今說這裡補個敬字,那裡補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後根幹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分離。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悔悟是祛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為學大病在好名。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麼?

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以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

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得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道之全體,聖人亦難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

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於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昏暗之士,果能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大本立而達道行,九經①之屬可一以貫之而無遺矣,尚何患其無致用之實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倡;孔孟既沒,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於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既其久也,鬥爭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淪於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忿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簡介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 ,號陽明,諡號文成,中國著名哲學家 、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代表作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等。主要成就:創立「陽明心學」、平定寧王之亂、平定諸瑤,思田之亂、剿滅南贛盜賊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名言十句,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28歲考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明隆慶元年(1567),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從祀孔廟。
  • 王陽明八句經典語錄,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王陽明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三、破山中之賊,易 破心中之賊,難。出自《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顆純粹真誠的心,拿玉石來做比喻,就是純,無瑕疵。心無瑕疵,即心中無賊。
  • 玉雕大師袁嘉騏開雕《大儒王陽明》
    央廣網寧波11月25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11月25日上午,袁嘉騏美術館落戶寧波首次大型玉雕作品《大儒王陽明》開雕儀式在寧波梅山物流產業集聚區梅山海洋金融小鎮舉行。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大儒王陽明的成功學雞湯
    今天,我們再上碗王陽明的成功學雞湯。 500年前,大儒王陽明認為,要想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如是說。王陽明之所以成為一代聖賢,就是因為他從小立志要做聖人,儘管父親的不斷打擊,而且尋求成為聖人的道路崎嶇,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在求聖的路上不拋棄、不放棄,最終創立「心學」,圓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追聖之夢。王陽明認為,立志一定要立大志。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學生:「只有立大志,才能發奮圖強。
  • 全能大儒:精通文史、用兵如神,還有什麼是我王陽明不會的?
    十二歲時,王守仁開始讀私塾,小小年紀便志存高遠。一次他與先生討論何為第一等事,他語驚四座,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意思是中舉做官不是第一等事情,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小小年紀便立下為學成聖的遠大志向。十五歲時他獨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已有經略四方、揮斥方遒之志。後來,王守仁因曾築室修道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世稱陽明先生。
  • 從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前世今生看因果輪迴
    其著作《傳習錄》記錄了王陽明與其弟子們的有關心性之學對話、信函往來,對後世影響極大。傳到日本後,對日本近代社會轉型明治維新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日本留學期間,蔣介石受當時日本人學習陽明心學的影響而醉心陽明心學。
  • 柏拉圖的名言,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柏拉圖的名言,他就道出了什麼樣人生不值得活,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文字如下: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柏拉圖讀完柏拉圖的名言,可以說以上我們分析的他們如此輕生,覺得不值得活,多數都是因為沒有反省自己的人生,倘若反省了,就不會輕生。
  •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原文】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肖者也。【譯文】內心達到良知,這就稱為聖明。註:請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二,文錄五:書魏師孟卷。作於嘉靖四年(1525)【乙酉】,王陽明時年54歲。〖王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王陽明丨那些知行合一的至理名言,總是讓人振聾發聵
    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留下的很多語錄,足以成為座右銘。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你看不見花的時候,雖然花還在,但是並不存在於你的眼中;當你看見花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存在。簡樸而真摯的「格物」道理,卻被人有所誤解。
  • 向市民免費開放,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開展
    12月5日,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天一藝創街·天一匯樓開展,展出的80幅作品代表了當前國內最高篆刻水準。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被譽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陽明心學遠紹孟子「良知良能」之說,承繼地域南宋開啟的心學一脈,推陳出新,構築起「天理」「良知」體系,成為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風貌與進程。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陽明臨終遺言人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王陽明是全才,集教育家,思想家,軍事家於一體,從明代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人的修養能超過他!
  • 經典勵志成語名言書法大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書法作為文化之精粹,不管是四字成語或是名言警句均能給我們帶來滿滿的正能量,指引我們走向更寬闊的人生道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一些經典勵志的四字成語或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對您有所幫助。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為了讓更多心學愛好者能夠無障礙地了解心學,在2020年的每一天都能在心學的陪伴下更有收穫,臨近2019年底,讀客文化攜手當世陽明心學領軍人——度陰山老師,為心學愛好者獻上一份重磅大禮:《王陽明心學日曆2020》!從心學名言、到聖人故事、再到陽明手跡,全都詳細展示!
  • 中國最後一位大儒:王陽明最經典的三句心學語錄
    ——王陽明媛猿解讀:這句話個人認為是王陽明最經典的語錄。所以放在了第一條。王陽明認為萬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心的存在。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就在我心中。這句話在古印度的哲學著作《奧義書》中也有差不多的表述「我是一切創造的總和,在我之外,一無所有。」衍生開來去講,就是人生難免諸多沉浮,以淡定心面對之。
  • 五歲不言的天才兒童-王陽明
    說起王陽明,坊間流傳著一句名言:「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其中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子,半個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王陽明王陽明真名王守仁,因自號陽明子,世人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非但精通文史,而且善於統兵作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能大儒。特別是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25、王陽明的朋友王陽明最好的朋友應該是湛若水。湛若水是嶺南心學大師陳白沙的弟子,他繼承陳白沙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陽明三十四歲認識湛若水,兩人一見定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王陽明去龍場途經錢塘,劉瑾派錦衣衛追殺,王陽明跳江裝死逃難,其他人聽聞王陽明死訊,都以為他死了,哭的哭、驚訝的驚訝。只有湛若水知道他是裝死。
  • 王陽明:人為什麼會走黴運?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好運並非突然消失
    既然沒辦法改變倒黴的事情,那我們就擺正心態、重振旗鼓,去做好自己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一點一點的去改變,才有可能真正的逆境翻盤。這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所說的「人為什麼會走黴運的原因」,人活著就有風光的時候,也有落魄的時候,一個人無論再怎麼風光如果不能夠守住做人的底線去做一些荒唐事就會遭遇自己的黴運,一個人即使落魄但從未放棄生活,那麼他就有可能會贏得翻身的機會。人生在世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
  •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人生近乎完美?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書法家,影響巨大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是明代以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同時又是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不但精通儒釋道三家,而且能夠統軍作戰,平定了當時的「寧王之亂」,是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 讀王陽明有什麼用
    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寫得不枯燥,讓人有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衝動。我在飛機上都翻了好幾十頁。中間有好多句子頗給人啟發。我不停的用筆勾畫,加上寫些感悟。鄰座一人先以為我是在複習迎考公務員,後又說,讀王陽明有什麼用?我也沒深究他是問讀「王陽明」這個人有什麼用。還是他的心學有什麼用。人是要立志的。王陽明教學生,提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門四規。他本人在十二歲時便立下的是成聖賢的志向。
  • 方寸寄丹心 鐵筆鐫文章丨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天一閣開幕
    12月5日,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天一藝創街天一匯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