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帶大家上去,就怎樣帶大家下來」
感染二科是北京地壇醫院收治最早,持續收治時間最長,收治患者最多,收治患者年齡跨度最大的一個科室。年輕護士長、黨員發展對象王穎從2020年1月19日就開始準備病房、籌備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王穎仔細查看護理床位信息
1月20日,中心護士長、黨員文靜和她商量好:「我們兩個必須進,兩個人分別帶一組,一個人上夜班,另一個人接白班。只有我們進去了,其他護士才敢進去。」第一批患者如約而至,王穎護士長說:「這和我們之前的演習不太一樣,看到真正的患者在病房裡躺著,怎麼讓患者康復?如何保障護理人員的安全?這些問題督促我們一遍遍地完善、改進工作流程。在哪裡接收標本,什麼時間收取病房垃圾最合適?患者預定快遞如何領取?被服如何更換,心電圖、胸片等檢查如何完成,這一個個問題就是一連串的工作細節。
王穎指導隔離病房內的護士們工作要點
流程順利,集中處理,減少醫護人員和後勤人員的暴露時間,這是我的目標。」王穎是一個內向的人,平時不太願意和人多打交道。但是,面對疫情,她需要和院感、總務、後勤、食堂、護理部等多個部門溝通,儘管是在春節假期期間,她也顧不了那麼多了。通過這次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她說:「感覺自己真是成長了很多。我是個護士長,我怎樣把大家帶上去,就要想著怎樣把大家安全帶下來。」
「給年輕人信任,她們成長更快!」
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年輕團隊,在王穎的帶領下,迅速成長起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支年輕的隊伍沒有恐慌、沒有後退、沒有拒絕,她們最常說的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王穎說:
「我們的底氣來自專業學習,科內對新冠肺炎救治進行了多次培訓,我們知道這個病是怎麼回事兒,如何治療和護理;另外,感染二科經過很多次疫情的考驗,倒床、收治患者,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不算什麼。」
王穎(左)認真指導護理團隊
話雖這麼說,王穎對於科室人員的防護隔離措施一點也不放鬆,即使現在她還經常組織科室裡的人員、支援人員進行防護的演練。另外,她還在科主任陳志海的指導下在科內推行「三步脫離衣的過渡方法」,有效保障大家的安全。
在疫情期間,中心護士長文靜稱王穎所帶的團隊是「種子基地」,專門培養和帶領具有專門技能的護理人員。在她科室工作9天的年輕護士,到了其他科室就是護理小組長,可以帶著團隊開展工作。王穎說:「我本身就是年輕的護士長,我很信任我的護士們,信任她們就給她們壓擔子,讓她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在她的帶領下,現在護士們的幹勁兒更足兒,還經常給科室工作提建議。
建立「快樂小屋」
「對待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患者不太一樣,我要求護士絕對不能歧視患者」,王穎說,「很多患者感染後,會很自責,為什麼自己會感染,還將病傳染給家人、同事。他們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王穎每天上班後都會走一圈,在一次次問詢中打開患者的心門。為了讓患者可以更加舒適、減少交叉感染,開放病房之初,她給每個患者配備了專門的熱水壺;看到嬰兒期的小患者,她下班後主動買了嬰兒輔食。這個把患兒放在心裡的護士長,就成為了小寶貝們隔離區裡的「媽媽」,即使嚴密的防護服包裹著她,只要進了病房,寶寶就會伸手求抱抱。
王穎和9個月大的新冠肺炎患兒親密地在一起
隨著治癒患者越來越多,王穎和護理姐妹們開動腦筋,單門闢出了離病房出口最近的房間,起名「快樂小屋」。在這個房間,治癒、準備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可以進行沐浴,對衣物與行李進行消毒。讓康復者們帶著潔淨與安心,從「快樂小屋」走出隔離區,回歸家庭與社會。
「冒牌的快遞媽媽」
2020年3月3日是王穎和寶貝女兒分開的第46天。為了看女兒一眼,她就預約爸媽、老公,讓他們在村口等著。王穎遠遠看著女兒,又怕姑娘見到自己揪著不放,只能假裝自己是送快遞的,把精心為女兒準備的玩具和禮物,讓老公給帶回家。
王穎仔細核對醫囑
這就是年輕的王穎,新冠疫情中奮戰的一名普通護理人員。面對疫情,她有著最質樸的表達:「這是我應該做的。」在這個「應該」的背後,是專業與信念,是同事與家人,是醫院乃至社會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