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凌晨,原臺灣「行政院」院長、海基會名譽董事長、臺灣「總統府資政」孫運璇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病逝,享年93歲。
孫運璇,山東蓬萊人。曾任國民黨第十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歷任臺灣「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行政院長」等要職。當噩耗從海峽彼岸傳來時,一年前我與孫先生在臺北相聚的情景,又立刻浮現在眼前。
學生時代的孫運璇(前中)
孫運璇與蔣家父子兩岸親情
2004年4月,我作為民革青島中山書畫院訪臺團秘書長,應邀赴「孫運璇學術基金會」拜訪了慕名已久的孫運璇「資政」。92歲高齡的孫老乘坐輪椅由工作人員護送來到會議室與我們見面。令人感到格外親切的是,我們不僅是兩岸同胞,更是山東老鄉,尤其是孫老的父親孫蓉昌和養母李藹如均生活在青島,並先後加入了民革。
抗日戰爭勝利後,孫運璇接受了恢復和發展臺灣電力的任務。臨行前,他在青島把父親孫蓉昌託付給自己的同事與好友徐一貫。1945年12月,徐一貫被國民黨政府指派為青島電廠廠長。青島解放時,徐一貫為保護電廠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放後,徐一貫先後擔任了青島市人民政府委員、市電業局局長、市建設局局長、市政建設委員會主任,市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並當選為民革一、四屆青島市委主委,是民革青島地方組織成立的召集人和創始人,他也是孫運璇父親加入民革的介紹人。母親李藹如一直居住在青島市大學路30號。李藹如女士1980年加入民革,1990年9月在家中病逝。生前,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來青時曾專程看望。
雖然孫老先生中風已整整20年,話語日漸困難,但他仍吃力地對我們說:「能遇見各位鄉親從青島、山東來,非常高興!很抱歉,由於我身體不好,不能招待各位……」孫老的話很快就被大陸同胞,確切地說是鄉親們充滿敬意的掌聲所打斷。交談中得知,2000年6月孫老曾回大陸探親,並來青島祭祖、訪問4天,受到市臺辦等部門的「高規格」接待。孫老返臺後,也經常對周圍的人們談起這段難忘的回鄉經歷。
拜訪結束時,孫老還高興地與我們一一合影留念、握手道別,並當場送我一本《掌舵風雨世代——孫運璇》的影像資料,正是這本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才有了我今天對他雖然點滴但卻自信的認識。
回想當初孫老先生不顧阻攔,堅持坐著輪椅把我們送上電梯。他目送我們離去時的黯然眼神,似乎已流露出今生永別的意味,只是當時誰都不願多想罷了。現在回味那時孫老內心已有的感受,更加重了我對老人離去的憐憫與悲慟之情。當夜,我即翻出由臺灣帶回珍藏的影像資料,反覆觀看並記錄下這位讓兩岸同胞都引以為豪的山東老鄉值得傳頌的一生。
《掌舵風雨世代》的開篇這樣寫道:孫運璇以工程師擅長規劃又務實的精神,為臺灣的經濟及科技發展,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他,以誠懇堅毅的特質,建立政務官清廉、有擔當的典範;他,整合國內外人才,散播科技種子,點燃許多臺灣人對未來的希望。
亂世英雄
孫運璇與馬英九出席慈善活動
孫運璇生長在最動蕩的民國初年。一波波來自德國、俄國、日本的強鄰外侮威逼著山東和東北。民國二年,即1913年的11月11日,孫運璇出生在山東蓬萊的一個偏遠農莊——孫家村。父親孫蓉昌早年離家赴北平,進入當時以法學教育著稱的朝陽大學(現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前身)攻讀法律,留下妻兒寄人籬下,孫運璇和母親孫楊敏相依為命。少了父親的庇蔭,孫運璇5歲就開始做農活,在路上拾馬糞當肥料。12歲時,跟著做法官的父親來到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在那個放眼所及全是俄式洋房,滿街是俄國人、日本人的城市,仿佛進入了一個全面使用俄文、俄語的世界,這讓他深深感到一種離根的委屈。孩提時代就知道要為母親爭口氣的孫運璇,現在覺得要為國家爭口氣。學生時期他的個頭雖小,但讀書卻始終名列前茅。1934年,21歲他就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他所創辦的《電汽機》刊物,更展露了他的才華,博得了當時「資源委員會」的青睞。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孫運璇作為資委會中的基層工程師,奮勇護送電力設施,趕著驢隊奔走在秦嶺、大巴山等群山峻岭間,隨著烽火連天的戰場轉移、建廠或搶救電力設施,全身投入抗戰。1940年進入青海西寧電廠。1942年,資委會為了準備戰後的重建工作,精選了31位有經驗的傑出工程人員赴美學習,其中就有天山電廠廠長孫運璇。他們在日後臺灣甚至全國的建設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美國學習期間,孫運璇恰巧看到了好朋友妹妹的一張漂亮照片,他當場向朋友立誓,要在兩個禮拜內「追上」她!果然,眼明手快的孫運璇不僅追到了文雅清秀的俞蕙萱小姐,而且兩人牽手一世情,相互扶持60年。
抗日戰爭結束,孫運璇從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返回中國,原本要前往東北的他,卻因為要接待一批美國工程師,而飛到了臺灣,並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孫氏奇蹟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光復的臺灣是一片戰火蹂躪的悽涼,電力設施幾乎全毀。當時,臺灣電力公司約有3000名日本技術人員,很快將被遣送回國,而大陸派去接收的人員還不足60人。因此日本人狂言:「三個月後,臺灣將是一片黑暗。」戰敗國的狂妄,讓「臺電」機電處處長的孫運璇很不服氣,他找來了數百名在校專科生,夜以繼日地搶修全臺遭到破壞的電力設施,用行動破解了日本人的迷咒。臺灣不但沒有陷入黑暗,反而在五個月內修復了全省電力的80%,創造了「孫氏奇蹟」。隨後,他升任為臺灣電力公司總工程師、總經理,在臺灣電力戰線一幹就是20年。
1967年,孫運璇出任「交通部長」。他最基本的施政觀念就是希望臺灣老百姓,都能公平地享受道路、自來水、電力等公共設施。經過多年努力,1977年10月31日臺灣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孫運璇在「交通部」雖然只有一年零八個月,但他著手規劃了包括北迴鐵路、中正機場、臺中港、蘇奧港、鐵路電氣化和南北高速公路等六大交通建設計劃。
1969年,孫運璇升任「經濟部長」。那時,臺灣實際上已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專注島內經濟建設,這給孫運璇提供了大展才華的舞臺。然而,他所面對的卻是臺灣經濟形勢最險惡的十年。在他任內不僅碰上了兩次能源危機,而且還經歷了「臺美斷交」和「美麗島事件」等政治風波。他一方面推動財政改革,另一方面注重並帶頭節儉。就在石油危機爆發的第二年,由他推動的臺灣著名「十大建設」,為經濟低迷的臺灣創造了無數發展機會,培養了大量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臺灣「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公司」和「中國石化公司」等重工業,也都是在那個時期發展起來的。臺灣的貨輪從各地港口一艘艘地載走貨物,換回逐年攀升的外匯,使臺灣的外貿增長額居全球之首,社會和人民的財富都在迅速的累積中。
有關數據顯示,孫運璇接任「經濟部長」時,臺灣平均「國民所得」只有320美元;當他卸任「行政院長」時,這一數字已上升到3000美元,十五年間增長了近10倍。而且,那時的臺灣貧富差距在世界發展中地區也是最小的。孫運璇也由此被稱為臺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者,受到臺灣社會的普遍尊敬。
科技領航
在臺北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孫先生合影
孫運璇對臺灣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他對高科技產業所做的決策與支持。從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誕生到集成電路技術的轉移,再由科技發展方案的制定,到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將臺灣一步步推向世界級資訊產業的王國,並將臺灣由農業社會帶到工業社會,為科技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孫運璇為後世子孫留下的最好禮物,他也由此被譽為「工研院之父」。「工研院」更在日後逐漸成為培育臺灣高科技產業和高級工程師的搖籃,帶領臺灣的科技升級,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
1977年集成電路示範工廠落成,三年後通過技術轉移成立了聯華電子。一枚小小的晶片,如同一顆茁壯的種子,讓科技在臺灣深深紮根,將臺灣的電子技術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臺灣的電子工業也由勞力密集型導入技術與資本密集型。從此,孫運璇又有了臺灣「半導體之父」和「電子工業之父」的頭銜。1979年,孫運璇運籌帷幄,規劃了臺灣科學技術發展的方案,這對日後幾十年的科技研究及產業發展都影響深遠。根據科技發展方案,包括資訊、自動化以及生物技術等八大重點科技,被先後提列為臺灣優先發展的方向。
銘記人心
1984年2月24日,正當孫運璇帶領整個臺灣經濟充滿朝氣地高速發展時,他卻突然倒下了……從此淡出政壇,也結束了外界關於他是蔣經國最可能接班人的猜測。孫運璇擔任公職時的清廉、公正和前瞻,讓藍、綠陣營都很敬重。蔣家第三代回憶說,孫運璇如果不是病痛纏身,將是蔣經國唯一的接班人選,也就不會引出導致臺灣政壇巨變的「李登輝時期」。就連陳水扁也認為,如果不是健康因素,「我敢說,孫運璇就是當今的臺灣『總統』」。
儘管世代更迭、人事已非,生病後的孫運璇仍然堅持他待人真誠、謹守禮儀的個性。中風後的孫運璇,只能長期以輪椅帶步,雖然很少公開露面,但依然熱衷於公益事業,始終心繫國民黨。他多次出席公益活動和重大黨政活動,每當他出現在公開場合,都能得到滿場的掌聲。1998年,馬英九首次競選臺北市長時,85歲的孫運璇在護士的攙扶下參加造勢晚會,全場10多萬支持者為之動容。2005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元老舉行聚會時,也是孫運璇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臺灣媒體普遍認為,孫運璇是「謀劃經濟發展前景,帶領臺灣迎向光明的人」。臺灣人民也沒有忘記,在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正是這位來自山東貧窮農家的工程師,帶領他們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騰飛奇蹟!他所到之處,總能贏得一次又一次的最熱烈掌聲,就表達了臺灣人民內心對他永遠的銘記和尊敬。(民革青島市委 王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