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評論之三:蔡英文「再造臺灣經濟奇蹟2.0」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作者 王建民

   近兩年來,美國發起的中美經貿戰持續發展,同時美國大打「臺灣牌」,加大推行「以臺遏華」戰略,蔡當局則藉機推行「反中親美」與「脫中融美」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臺灣成為中美經貿對抗的受益者,2019年臺灣經濟有較佳表現。於是,蔡當局認這一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 是臺灣經濟發展新契機,提出未來四年再創「臺灣經濟奇蹟2.0」,以此奠定未來臺灣經濟發展新格局。那麼,臺灣真的會再創第二個經濟奇蹟嗎?筆者則一點也不樂觀。

   臺灣曾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是指在上世紀50年代初經濟恢復後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新世紀之前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超8%,甚至一度有十年平均增長達兩位數;進出口貿易更是大發展,出口額與進口額雙雙進入全球前20大之列,臺灣有許多輕工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於是,1979年,臺灣與香港、新加坡、韓國等一起被OECD列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也有了亞洲「四小龍」的稱號。而且新世紀之前,不論是經濟增長速度、GDP總量還是外貿總額等,臺灣大多位居「四小龍」之首。

    臺灣經濟奇蹟的創造,是早期國民黨執政時實現的,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國民黨當局退居臺灣時,將中國大陸的黃金、機器設備、科技人才甚至古宮文物等搬到臺灣,可謂是用「全中國之力」建設了「臺灣模範省」。冷戰背景下,美國對臺軍事經濟援助與市場開放,也是臺灣經濟快速展不可或缺的外部背景。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當局及一批技術官僚及時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時機,制訂了一系列較為科學與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包括早期設立加工出口區與後來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等,對臺灣經濟起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奠定了臺灣重化工業與基礎建設基礎。今日新竹科學園區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園區之一,成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搖籃,在今日臺灣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是臺灣經濟奇蹟的典範。今日臺灣高科技產業代表、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公司,就是當時國民黨高層決策所設立的。可以說,臺灣能有今日的經濟成就,國民黨貢獻巨大。今天台灣經濟還有不錯的表現,關鍵之一就在於有國民黨執政時打下的這一堅實基礎,有「老本」可吃。不料,國民黨卻成為今日民進黨等「臺獨」分裂勢力的眼中釘,被視為「歷史罪人」,成為政治追殺的對象,進行無情清算。國民黨可悲,臺灣可悲。

    新世紀之後,也是臺灣政黨首次輪替之後,臺灣經濟開始走下坡路,時至今日已有20年之久。臺灣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增長期,近多年來一直在2%左右變動。即使民進黨自豪的2019年臺灣經濟表現較為優異,經濟增長也沒有超過3%。特別是臺灣還陷入了長達20年的薪資停滯時代,實質平均工資未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臺灣經濟總量、外貿總額等重要經濟指標地位紛紛被許多國家或地區超越,尤其是臺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為「四小龍」之尾,即使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重新位居「四小龍」前列,但人均GDP等差距卻進一步拉大。

    臺灣地區要再創經濟奇蹟,而且要在未來四年實現,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民進黨當局也沒有定義創造怎樣的經濟奇蹟,經濟奇蹟2.0的指標或標誌是什麼?沒有答案,僅僅是一種口號而,而且是許多響亮口號之一。目前民進黨當局提出的未來四年再造臺灣經濟奇蹟2.0,實際上主要是提出一些新的經濟政策主張或經濟發展規劃,而且大多是已在推行的經濟政策。就經濟增長率而言,臺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時代,以及過去20年的經驗,未來4年經濟增長超過3%是非常困難的,2%左右是常態,自然稱不上經濟奇蹟。臺灣經濟總量(GDP)多年徘徊在5000多億美元,2019年才突破6000億美元,紛紛被大陸不少省市超越,目前排名已退居第6位,2020年可能被福建省超越。臺灣外貿總額多年來一直在6000億美元左右波動,未有重大突破性增長。臺灣人均GDP早被亞洲其他三小龍超越,差距還越拉越大,臺灣至今還沒超過3萬美元。就經濟轉型而言,臺灣推動了幾十年,也沒有明顯轉型,經濟體質沒有實質性改變。就標誌性企業看,臺灣早期有傳統製造業企業代表臺塑,後有高科技企業臺積電,未來4年甚至10年,還看不到臺灣有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出現。在大陸與其他經濟體中,青年世代企業家不斷湧現,臺灣企業家則嚴重老化,未有新一代青年企業家群崛起。由此觀察,儘管臺灣經濟具有一定競爭力,甚至在某些產業如半導體產業等有很強的實力,但產業過度集中與單一,經濟發展的整體內外政比環境挑戰甚多,諸如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與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鵝、灰犀牛等事件可能隨時發生,未來四年臺灣要再造經濟奇蹟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能夠有平穩的發展就是最好的結局了。(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經濟評述之二:蔡英文「經濟發展新模式2.0計劃」之檢討
    "大選"與政局發展,卻很少關注蔡英文選前對臺灣經濟發展戰略設想。一旦敗選,其經濟戰略設想就無從談起,但蔡的當選,則為實現她的臺灣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能,至少會成為未來政策方向。其中,蔡英文除了提出「大南方計劃」外,還提出要在未來四年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2.0計劃」,希望再創「臺灣經濟奇蹟2.0」。
  • 評論:臺灣經濟表現不如人意 如何度過難關?
    【大華】臺灣經濟表現不如人意如何度過難關?  「大華網絡報」11日發表評論說,蔡英文10日召集「國安」高層會議,針對再次升高的中美貿易摩擦討論因應對策。
  • 臺灣作家:蔡英文虛化"九二共識"恐將傷害臺灣經濟
    (資料照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月12日訊 距離2016「大選」只剩4天,自由作家桑品載12日投書《中國時報》指出,蔡英文對「九二共識」依舊模糊迴避;再者,蔡英文的「去中」、親美國和日本,使臺灣在區域經濟中被弱化,未來臺灣經濟如何自處?蔡英文卻一直沒有給明確答覆。
  • 蔡英文上臺後讓臺灣經濟越來越差
    筆者的看法則剛好與蔡英文的看法相反,讓她再做臺灣經濟不僅不會越來越好,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差。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為臺灣人民拼經濟的能力嚴重不足。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之後,儘管出現中美經貿摩擦持續發展、日韓經貿對抗升級的狀況,給臺灣經濟帶來了難得的「轉單效應」,但臺灣經濟發展更加緩慢,蔡當局昧於事實、誇大成績,顯示民進黨蔡英文為臺灣人民拼經濟能力嚴重不足。就年均經濟成長率而言,縱向比呈現下降趨勢。據臺灣媒體報導,馬英九執政8年,臺灣經濟雖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年均成長率還是達到2.8%。
  • 專家評論 施正屏:2017,臺灣經濟麻煩大了
    ,2017臺灣經濟麻煩大了。施正屏認為,臺灣最大壓力將來自於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國際空間被高度壓縮。其次,臺灣「一例一休」公共政策加劇本土通膨與失業問題的惡化。而蔡英文當局欲透過加速推動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振興經濟的方向正確,但可能緩不濟急。
  • 選舉大勝後,蔡英文將如何面對的臺灣經濟現實?
    臺灣地區2020年的「大選」結束以後,蔡英文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韓國瑜則繼續返回高雄市政府上班,這一次的「大選」結果始終沒有翻轉,對於這次的選舉結果,我們當然應該表示尊重。不過,蔡英文當政之後,就不得不面對臺灣地區經濟的現實。
  • 是誰,奪走了臺灣的經濟?
    有國際機構預估,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有望突破連續5年低於3%的水平。面對著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有臺灣經濟學家卻還在擔憂:「臺灣處在順風車經濟,呈現『外熱內冷』格局,如果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就會再度陷入成長停滯的陷阱中。」這個擔憂是客觀存在的。自蔡英文上臺以來,一直將重振臺灣經濟作為臺灣未來的主打方向。
  • 蔡英文稱臺灣經濟是亞洲四小龍第一 慘遭數據狠狠打臉
    中國臺灣網12月23日訊 民進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期常稱臺灣經濟重返「亞洲四小龍第一」標榜其執政成績。但國民黨籍臺北市「立委」候選人費鴻泰,在今天(23日)舉辦的「揭穿騙票真相」記者會上用數據狠狠地打了蔡英文的臉。
  • 評論:蔡英文「維持現狀」能說服經濟選民嗎?
    」提出十三個問題,其中三分之一與兩岸關係有關,而蔡英文已然採取模糊戰術。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罷了。  評論摘編如下:  經濟、民生議題仍是臺灣2016年選舉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多年來兩岸經貿往來頻繁,臺灣經濟建設與兩岸關係密不可分。
  • 臺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者孫運璇
    2006年2月15日凌晨,原臺灣「行政院」院長、海基會名譽董事長、臺灣「總統府資政」孫運璇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病逝,享年93歲。    孫運璇,山東蓬萊人。曾任國民黨第十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歷任臺灣「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行政院長」等要職。
  • 臺灣10大經濟數據衰退,蔡英文政績被「打臉」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斷強調在她的執政下,臺灣經濟表現優異。韓國瑜競辦副執行長孫大千28日列出十大經濟數據,提醒臺灣民眾,臺灣的經濟狀況實在令人擔心。同時,臺當局公布的經濟增長,卻出乎意外的好,蔡英文更開口閉口說臺灣是「投資大爆發」。孫大千質問,蔡英文究竟是「自我感覺良好」,還是「報喜不報憂」?圖為華映員工走上街頭抗議。
  • 蔡英文稱民進黨幫臺灣經濟好轉 陳水扁打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東森新聞」7月16日報導,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5日在民進黨代表大會上指出,民進黨當局執政兩年來,幫助臺灣經濟好轉;不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16日通過社交媒體發文指出,「怎麼基層民眾的心聲與蔡主席的說法差那麼多?」
  • 2016-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在1-2%之間徘徊
    年,是民進黨上臺執政首年,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沒有交出亮麗的成績單,未能實現蔡英文「大選」時提出的「點亮臺灣」之目標。經濟發展困局依舊,持續不景氣,年經濟增長可能勉強「保1」,呈現顯著的「三低」特徵,即低增長、低工資、低利率。年底外貿出口與經濟增長翹尾,民間投資明顯增加,經濟形勢有明顯回溫暖跡象,但不確定因素眾多,預計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在2%左右,也就是臺灣經濟仍將徘徊在1-2%之間,屬持續低增長。
  • 蔡英文自誇臺灣經濟20年來最佳 滿街娃娃機現低端經濟問題
    中國臺灣網9月10日訊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說,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舉出經濟數據,誇說臺灣經濟正處於20年來表現最佳的時候,外界看到的卻是消費「M型化」、「低端經濟」日盛現象。近日社會熱議的議題,從「滿街娃娃機」到各種「XX之亂」,再到「洋垃圾大舉進口」,已清楚呈現臺灣低端經濟問題。
  • 臺灣經濟低迷 蔡英文還揚言幫美國發展
    海外網1月16日電 島內經濟萎靡不振,蔡英文卻表態要支持美國經濟發展。蔡英文16日向「美臺商會訪問團」表示,美國經濟政策面臨轉折期,臺灣希望「盡一己之力協助美國,讓美國在經濟上能有新的景象」。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蔡英文辦公室發布新聞稿稱,蔡英文16日表示當前美國經濟政策在面臨轉折期時,「在這樣的時間點,政府經常需要做出很多的決定,有的時候需要智慧、有的時候需要勇氣,這些都是很困難的決定」。蔡英文還稱,一直關注川普的經濟策略,例如稅改、放寬法規,以及在貿易、投資方面的政策。
  • 蔡英文過度親美,最後傷害的是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從「小龍」變「小龍蝦」,投資創7年來新低。(圖片來源網絡)蔡英文持續走親美路線,防疫作為明顯對大陸不友善。臺灣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認為,待疫情結束後,臺灣恐繼續受到影響,尤其下半年ECFA也將成為經濟籌碼,將考驗臺灣經濟承受能力,影響4年後民進黨是否能繼續執政。蔡當局長期走親美路線,是否對臺灣有利?廖坤榮認為,現在蔡英文執政對美中關係幾乎是10比0,拉攏美國最後傷害的是臺灣經濟。
  • 王建民:蔡英文「不允許唱衰臺灣」只怕做爛臺灣
    7月18日,臺灣領導人蔡英文出席「三三企業交流會」例會,與臺灣工商界座談。  同時,就在蔡對經濟表現自豪之時,臺「國泰金控」公布的民眾經濟信心調查結果卻是,島內民眾經濟信心連續5個月下降,對未來半年經濟預估已轉為悲觀。特別要強調的是,目前臺灣經濟仍能有一定經濟增長速度與涽表現,大陸市場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 為解經濟困局臺灣盯上東南亞 蔡英文這招行?
    【觀察者網 綜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無疑是給臺灣當局一記「悶棍」,這使得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自上臺以來,為了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而將區域經貿整合重點放在TPP上的算盤徹底打翻。 英國《金融時報》2月5日發文稱,為了尋求臺灣經濟增長緩慢的解圍之法,蔡英文正把目光瞄向東南亞。
  • 蔡英文拿什麼把臺灣重新變成「老虎」
    臺灣「總統」蔡英文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撰文,並冠之以「讓臺灣再度成為老虎」(Turning Taiwan into a tiger again)的標題,為民進黨執政下的臺灣描述了種種美好願景,宣示臺灣的改革與再造將在2017年加快步調,從發展經濟到完善住房等福利體系都向前邁進。
  • 臺灣經濟越來越好?蔡英文一席話讓臺灣網友「傻眼」
    蔡英文(資料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我們活在一個時空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在其故鄉屏東楓港一席「自我感覺良好」的發言讓臺灣網友不禁發出如此感嘆。那麼,蔡英文說了什麼呢?據臺「中時電子報」25日報導,蔡英文昨天現身屏東,為德隆宮祈福揭匾。她聲稱,過去兩年臺灣經濟發展越來越好,農曆年前,股市超過萬點,失業率17年來最低,臺灣拼經濟、也拼「改革」。蔡英文還表示,臺灣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雖然「改革」過程辛苦,但只做好,就會更進步。她要鄉親們對臺灣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