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唐代李商隱《無題》詩。
李商隱,字義山,唐懷州河南(今河南沁陽)人。唐代後期傑出的詩人。他的作品,既富有文採,又有較強的政治性,不少詩篇對藩鎮割據和宦官擅權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揭露了腐朽的上層統治集團危機四伏的面貌,表現了鮮明的進步傾向。特別應當提到的是,李商隱的無題詩在文學史上很有影響。他的這類詩大致可以分為有比較明顯的寄託痕跡的和寄託痕跡不明顯的兩大類。其中就有明顯的寄託或似有寄託的無題詩而論,它們所寄寓的內容基本上不出個人身世遭遇的範圍,即表現作者政治上的某些希望、追求,以及追求失望後的苦悶、傷感和悲憤。由於這些詩往往言在此意在彼,不便或難於標題,故稱「無題」.
在李商隱的無題詩中,下面這一首是最為有名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難:前一個難指難得,後一個難是說難捨,難分;東風:春風;殘:凋謝;蠟炬:蠟燭; 淚:指蠟燭燃燒時的溶液;蓬山:古時想像中的仙境;青鳥:神話裡的能傳遞東西的神鳥。
詩的大意是: 平時難得相見,分別時就更是難分難捨,更何況這是在春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時刻。 這種難捨難分的相思好似春天的蠶到死才能把絲吐盡,蠟燭燒成灰淚才幹。 早上照鏡看你烏雲似的頭髮變了色,夜裡月下吟詩當心受霜寒。 這裡要去蓬萊仙山沒有多少路了,但願神鳥能為我把路探。
還有一首,大約作於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無題》 詩也很有名。當時,李商隱在秘書省任正字這個「方階九品,微俸五鬥」 的小官,這對於很想一展抱負「當為萬戶侯」 的作者來說,不能不有所感慨、 激憤的。 這首詩很可能是因為參加同僚慶賀升遷的盛會,深有所感,抒發自己鬱憤失意之情而寫成的。 全詩共八句: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畫樓:畫有彩色圖案的樓堂;身:自身,即作者;彩鳳:彩色的鳳凰;靈犀(音Xi西):指犀牛角上有條白線兩端相通,感應靈敏;送鉤、射覆:均為古代的遊戲;分曹:即分成隊或組;鼓:報曉的鼓聲; 蘭臺:唐高宗龍朔初年,改秘書省為蘭臺;類:好似。
法的大意是:昕大儀裡是個名人美好的晚上啊!春風習習,星辰閃爍。在那彩田局樓的西面,桂木廳堂的東側,找雖然發有彩鳳那樣的羽翼,可以飛到你一一意中人的身旁:可我們的心卻像靈犀那樣相感相通。
在那宴席上紅蠟高照,美酒飄香,達官貴人們興高採烈地玩著送鉤、射覆的遊戲。而我隨著報曉的鼓聲,騎上馬又要到秘書省去辦那些無聊的公事了。這就像隨風飄蕩的蓬草,不知要飄零到何時!
現在,引用「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彼此的思想感情融洽一致 各自的想法能心領神會;現在常用幹貶義,比喻壞人氣味相同,一個鼻孔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