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
這是北宋文壇宗師蘇軾的評價。儘管很多人認為,宋代的蘇軾,是才氣唯一能夠比得上唐朝的李白的,但就詩道而言,蘇軾卻自嘆不如,認為古今詩人,都不如李白、杜甫,「古今」之中,當然也包含他了。
李白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地位,早已無需贅言。在他踏月而去的一千多年來,無數文人從不吝嗇讚揚之詞,以表達對詩仙的崇敬。
唐詩的兩座高峰,杜甫全能型選手,李白則是天才型選手。他的詩,就如他筆下的廬山瀑布,是九天之上,傾瀉而來,妙筆天成、氣勢磅礴。正因為浪漫奇瑰、自由不羈個性,李白極擅寫七絕,和古體詩。
不僅會寫,李白還能另闢蹊徑。
像唐朝的五古,一直是以王維、孟浩然的新式五古為正體。然而李白出馬,卻專寫仿古五古,並且還帶著小老弟杜甫一起寫仿古五古。
甚至李白還自創了一種詩體,即「三五七言」。同時,這種詩歌體式,李白還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作: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這首詩,連題目都沒有,只是以詩體為名,所以歷代學者,對此詩有何寄託眾說紛紜。有說是思念故友。有說是李白離家太久,思念親人所作。更多的人認為,這就是一首以閨思表達的言情之作。具體李白有何指?我們一起來分析下。
整體來看,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閨中女子。一個秋風清冷、明月皎潔的夜晚,她心有所感,牽動了相思之情。
前兩句寫景,以三字開始,連續兩個「秋」字,像吟唱民間歌謠一般,塑造了清風明月的秋夜意境。毫無雕飾的語言,吟讀起來,仿佛聽到了千百年前,一位女子在閨房獨自呢喃。
三四句則用了對仗,以「落葉」、「寒鴉」這種比較暗色調的意象,襯託秋夜悲涼的氣氛。月光明亮,所以能夠看到落葉在風中聚散,漂泊無定,就像遠方的人。棲息的寒鴉,被皎潔的月光相照,乍然驚醒,以為到了白天。
女主人公,獨坐西窗,房中的燭火時不時地跳躍,晃動著那孤單的影子。分別已久,而不知何日能夠再見,只能整日整夜,忍受相思之苦。形單影隻的女子,想把自己隱藏在黑夜中,然而明月卻不知人心中的愁思,偏偏灑下這般光芒。
月光照映的黑夜,恍若白晝。窗外的一切一覽無遺,周圍的黑暗,仿佛被驅散開來,映出了一大片地方。女主人公忽然覺得無處躲藏,思念的情感,在此時此夜,也難以排解。意境很唯美,思念很深刻。
這首詩,雖然是李白對詩歌體式的嘗試,對內容注入得比較少,但詩仙出手,豈是凡品?所以這首沒有題目的詩,照樣流傳千古,為世人所傳唱。
嚴羽《滄浪詩話》和胡震亨《李杜詩通》,都認為三五七言這種體式,是隋朝的鄭世翼所創的,李白只是模仿了一篇。但經過郭紹虞等學者考據,嚴羽等人說的話,沒有根據。楊齊賢認為,這種體式,就是李白首創的,
李白創作了這種三五七言的詩歌體式之後,這種詩體在當時非常流行。這種體式,聲律促節、悽若繁弦,極具音樂之美。所以後世不少人以此為詞牌填過詞,比如南宋的鄧深。清代的詞人,還將「三七言」收入了《欽定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