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千古流傳!清朝詩人:庸俗淺薄!

2020-12-24 卿卬看文化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不少耳熟能詳的佳作流傳至今,面對著這位被後人譽為「詩仙」的人,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當然不用多說。無論對李白詩歌的整體評價,還是對於某一首特定詩歌的評價,很少聽到批評的聲音,幾乎一面倒地叫好。如果有人說李白的某首詩歌「庸俗淺薄」,相信許多讀者都很吃驚,恰恰李白有一首詩很有名,但是也有這樣唱衰的聲音。

這首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這首詩雖然是寫的金陵的鳳凰臺,但是它的淵源還要追溯到當年李白登臨黃鶴樓時,回想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看見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後,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也就沒有了寫詩的雅興。但是這件事也成了李白心中的心結。多年之後,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詩人逝世前一年,李白終於借著登臨金陵鳳凰臺的機會,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首聯交代了鳳凰臺的今昔對比,據說南朝劉宋永嘉年間,鳳凰臺曾經有鳳凰飛舞,那時是多麼繁華,而如今繁華早已成了荒蕪,只剩下長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頷聯進一步強調了東吳曾經的雄偉宮殿現在已是花草滿徑,東晉的風流人物早已被時光深深埋葬。前面四句話都是在懷古,接下來就是撫今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是眼前之景,眺望著若隱若現的三山,好像矗立於青天之外,秦淮河因為白鷺洲橫亙其間,而分為二支。尾聯通過眼前之景,想像地更加渺遠,用「浮雲蔽日」「長安不見」表達心中的愁怨。在這裡,「浮雲」指朝中奸佞,「日」是指皇帝,「長安」指朝廷。作者對皇帝受奸佞蒙蔽,朝廷暗藏的危機表達了擔憂。

李白這首詩是千古流傳的名篇,叫好的人很多,但是也有批評的聲音。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臺》,顯然受到了崔顥的《黃鶴樓》的影響,崔顥結尾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李白的結尾是「長安不見使人愁」;崔顥有「芳草萋萋鸚鵡洲」,而李白是「二水中分白鷺洲」,他們都是同一個韻部。崔詩中「黃鶴」二字出現了三次,太白詩中也有三處「鳳凰」。清代詩評家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裡說「太白此詩全摹崔顥《黃鶴樓》,而終不及崔詩之超妙,惟結句用意似勝。」對於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臺》最嚴厲的批評可能要算清代詩人屈復了,他在《唐詩成法》裡說:「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蓮筆氣。五、六佳句,然音節不合。結亦淺簿。」說李白的詩「庸俗淺薄」的,真的很少,這也算是一種看法吧。聽到這個評價,筆者想起了網友們提過的一個問題:如果「床前明月光」這首詩不是出自詩仙李白之手,而是一個不知名的詩人寫的,它還算是一首好詩嗎?

相關焦點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⑴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⑵江:長江。⑶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⑷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
  • 李白的心結,鬥氣一輩子,《登金陵鳳凰臺》能否超越《黃鶴樓》?
    你可能會感到意外,詩仙李白一生作詩無數,現存詩篇達1000餘首,但他寫的七律詩卻少之又少,清朝趙翼在《甌北詩話》中做過統計,說李白寫古詩多、律詩少,其中五律有70餘首,七律卻是有10首;潘德輿在《李杜詩話》中的統計,七律只有8首;而胡壽芝在《東目館詩集》中的統計就更少了,只有二三首而已。
  • 中國人和外國人譯詩差別舉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三種英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詞是最受重視的,而以詩為甚。詩盛與唐,李杜為唐詩之傑出代表,李白飄逸絕塵,杜甫沉鬱頓挫,李白詩也相較杜甫易懂,故而在向外傳播唐詩的時候,多選擇李白詩來翻譯,而不選擇杜甫,大概是因為杜甫詩內多典故,譯者費力,讀者費力,兩處都不討好,便很少被人選擇;李白正與之相反。
  • 李白天縱其才,有一種詩詞題材卻寫不好,為了出好作品,不惜洗稿
    古體詩方面,李白有《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千古名篇,這些作品都入選了中學教科書,可以說古體詩李白是絕對的大佬,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近體詩方面,李白的絕句寫得非常好,像五絕中有經典的《靜夜思》、《秋浦歌》、《獨坐敬亭山》,七絕中的名篇則更多,像大家耳熟能詳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望天門山》等等,都是唐詩七絕中頂級的名篇。
  • 李白與人鬥詩,寫下一首千古佳作,渾雄之氣響徹寰宇
    李白憑藉自己超長的想像力,寫下了無數曠世奇文。他是月亮的忠實愛好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也是暢快的飲酒者,「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他也是詩詞領域最有膽識和才氣的創新者,「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藝高人膽大,李白就是無數詩人中的翹楚。但是狂傲如李白,也有失算的時候。
  • 李白寫的「二水中分白鷺洲」是今天的白鷺洲公園嗎?
    這個成語是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一句。因為詩中出現了「白鷺洲」,很多南京人會聯想到今天的白鷺洲公園。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記者近日進行了探訪。「三山二水」出自李白詩句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李白在南京登臨鳳凰臺,觸景生情、感時傷事,寫下千古名作——《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跟著李白學習如何遊南京,李白曾感嘆自己不敢寫詩
    每一個愛好旅遊的人應該都到過六朝古都南京,古時候稱為金陵。可是我們到了南京,是不是會感嘆這南京沒有什麼可看的,比不上蘇杭,有山有水。如果你稍微有一些這樣的感覺,就需要學一學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了。天寶六載(747年)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歷史厚重的古都,我們應該怎樣去遊覽?
  • 唐代最花心的詩人,離了四五次婚,寫了一首詩,李白都自嘆不如
    少有人知的是,唐代還有一位「外貌協會」詩人,他只娶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離了四五次婚,真是個渣男詩人。就是這個「渣男」詩人,卻寫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崔顥。
  • 崔顥在朋友圈發了一首詩,詩人、評論家在朋友圈吵翻天了!
    回去擬崔詩寫了《登金陵鳳凰臺》,發在其下面,想一較高下。詩仙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清朝潘德輿評論:你倆別吵了,沈詩純樂府,崔詩擬古調,非律詩之正,要說唐律詩壓卷之作當屬老杜的《登高》。
  • 平行篇 相邀李白 第2部分 如果李白來到現在,還會寫出怎樣的詩歌
    3、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4、早發白帝城5、獨坐敬亭山6、望天門山7、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9、登金陵鳳凰臺創作於陽曆2020年10月25日平行篇 登金陵鳳凰臺問筆書天在,時聽本如代。為可又加思,四季花不敗。詩人李白,千年墨來。
  • 崔顥、王之渙和李白:不朽的詩人
    今天我們來講的是關於對崔顥、王之渙以及李白的基本詩跡。崔顥崔顥,在開、天年間詩名很大,但詩跡流傳甚少。他是以邊塞詩出名的。在他名下現有的四十佘首詩中,邊塞詩保留不多.相傳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見此詩,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預題詩在上頭」之嘆(見《唐才子傳》),競無作而去。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實有《鸚鵡洲》和《登金陵鳳凰臺》兩詩,仿擬《黃鶴樓》詩的格調。王之渙王之渙(公元688-742年),據載,其為人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
  • 花花公子崔顥寫的一篇遊記,李白也竟先模仿
    在詩人輩出的唐代,有的詩人寫的詩篇數量雖然不多,但憑一首就足以引領風騷,崔顥就是這樣的例子。崔顥留下的詩篇大約40多首,而且寫閨閣豔情的詩就佔去10多首,但是他憑一首七律《黃鶴樓》就足以在詩人中勝出,據說曾讓李白為此擱筆。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據傳,詩仙李白亦「擱筆遺恨」,敗興而去!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傳說,文壇上數千年盛傳的「渾段子」。宋代李畋的《該聞錄》記載了這段佳話: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
  • 在南京,邂逅最美的金陵詩詞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 李白號稱詩仙,為何七律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專家:詩壇之幸
    頂著「詩仙」之名,按道理水平自然要比一般的詩人高明不少,但事實上,有一種詩體李白卻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這就是七律。唐代詩壇七律寫得最好的幾個人包括杜甫、李商隱、杜牧等名家,李白的七律長期輸給杜甫也就罷了。當年還沒寫幾首詩,充其量只是二流詩人的崔顥寫了首《黃鶴樓》,據說硬是讓李白擱筆了。
  • 李白這首詩第一句重複3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韻律美
    李白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唐朝詩人,可是他的人生並不僅僅只有唐詩而已。簡單來說,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俠」、「道」、「儒」。李白年少時,便喜歡仗劍走天下,頗有些像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俠士。少年時,李白深受道家文化影響,常常帶著好友高適一起訪遍名山去「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
  • 李白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卻從未被超越
    李白是我國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句尤其以浪漫唯美被人們廣泛流傳,素有「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創作的詩歌數量眾多,光流傳下的就有900多首,不僅高產,而且還很知名。今天我們就要介紹其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千年以來都沒有被超越,這便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七絕,悵惘卻不悲傷,流傳千古,依然百讀不厭
    李白是盛唐時期天才的詩人,他時而豪放不羈,觀廬山瀑布時驚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而深情依依,與朋友分別時惆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朋友遍天下,卻依然重情重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視名利為糞土,卻同情百姓疾苦,「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下面一起欣賞李白很經典的一首七絕,悵惘卻不悲傷,流傳千古,依然百讀不厭。
  • 這首詩寫得太絕,李白都驚得不敢下筆,後來還仿造寫了一首詩
    在唐朝歷史上,李白的名字是永遠的豐碑,不遜於任何帝王將相。與杜甫不同,李白在世的時候已經名滿天下,而且受到世人的尊敬。因此,他也有足夠的傲氣,並不是誰都看得上眼。他可以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也流傳著他讓高力士脫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