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不少耳熟能詳的佳作流傳至今,面對著這位被後人譽為「詩仙」的人,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當然不用多說。無論對李白詩歌的整體評價,還是對於某一首特定詩歌的評價,很少聽到批評的聲音,幾乎一面倒地叫好。如果有人說李白的某首詩歌「庸俗淺薄」,相信許多讀者都很吃驚,恰恰李白有一首詩很有名,但是也有這樣唱衰的聲音。
這首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這首詩雖然是寫的金陵的鳳凰臺,但是它的淵源還要追溯到當年李白登臨黃鶴樓時,回想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看見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後,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也就沒有了寫詩的雅興。但是這件事也成了李白心中的心結。多年之後,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詩人逝世前一年,李白終於借著登臨金陵鳳凰臺的機會,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首聯交代了鳳凰臺的今昔對比,據說南朝劉宋永嘉年間,鳳凰臺曾經有鳳凰飛舞,那時是多麼繁華,而如今繁華早已成了荒蕪,只剩下長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頷聯進一步強調了東吳曾經的雄偉宮殿現在已是花草滿徑,東晉的風流人物早已被時光深深埋葬。前面四句話都是在懷古,接下來就是撫今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是眼前之景,眺望著若隱若現的三山,好像矗立於青天之外,秦淮河因為白鷺洲橫亙其間,而分為二支。尾聯通過眼前之景,想像地更加渺遠,用「浮雲蔽日」「長安不見」表達心中的愁怨。在這裡,「浮雲」指朝中奸佞,「日」是指皇帝,「長安」指朝廷。作者對皇帝受奸佞蒙蔽,朝廷暗藏的危機表達了擔憂。
李白這首詩是千古流傳的名篇,叫好的人很多,但是也有批評的聲音。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臺》,顯然受到了崔顥的《黃鶴樓》的影響,崔顥結尾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李白的結尾是「長安不見使人愁」;崔顥有「芳草萋萋鸚鵡洲」,而李白是「二水中分白鷺洲」,他們都是同一個韻部。崔詩中「黃鶴」二字出現了三次,太白詩中也有三處「鳳凰」。清代詩評家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裡說「太白此詩全摹崔顥《黃鶴樓》,而終不及崔詩之超妙,惟結句用意似勝。」對於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臺》最嚴厲的批評可能要算清代詩人屈復了,他在《唐詩成法》裡說:「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蓮筆氣。五、六佳句,然音節不合。結亦淺簿。」說李白的詩「庸俗淺薄」的,真的很少,這也算是一種看法吧。聽到這個評價,筆者想起了網友們提過的一個問題:如果「床前明月光」這首詩不是出自詩仙李白之手,而是一個不知名的詩人寫的,它還算是一首好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