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愛好旅遊的人應該都到過六朝古都南京,古時候稱為金陵。可是我們到了南京,是不是會感嘆這南京沒有什麼可看的,比不上蘇杭,有山有水。如果你稍微有一些這樣的感覺,就需要學一學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了。
天寶六載(747年)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寫下《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歷史厚重的古都,我們應該怎樣去遊覽?
對於這首詩,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李白經過武昌時,看見黃鶴樓的牆壁上提著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遠眺長江所見的情景。李白大為驚豔。心高氣傲的李白本想寫點什麼,卻悲哀地發覺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越。寫下這麼兩句就離開了,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來到金陵鳳凰臺,還惦記著在黃鶴樓的落差。揮筆寫下了這首《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一聯,鳳凰在古代是祥瑞的象徵,哪裡出現了鳳凰,說明這是王朝興盛,而此時的鳳凰臺,上空有鳳凰臺,空有江水汩汩流淌,卻沒有了鳳凰。一個空字寫出了作者的內心的失落,雖然還有江水,還有鳳凰臺,可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的情感寄託卻沒有了。
巴金在散文(燈)中說過,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是的,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是因為人有精神,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此時登上鳳凰臺的李白精神家園是空虛的。江水再浩瀚,他卻無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第二聯,三國時,魏蜀吳三足鼎立,吳國定都金陵,而此時能夠與曹操劉備相抗衡的東吳宮殿,已經沒有當年的繁華。幽徑之上雜草叢生。東晉也定都金陵,衣冠指的是世族士紳,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這些能夠與皇帝抗衡的世家名流,現在都變成了一座座墳墓。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就是你知道的多或少。物質上的奢華取代不了精神上的富足。李白知道南京曾經的繁華才有今日的失落。這一句也告訴那些我們這些拼命追求物質奢華的現代人,在歷史的長河面前無論我們多麼的富足,結果都是一座古丘。
第三聯,三山不是三座山,而是山名,三山雲霧繚繞,若隱若現,仿佛在青天之外。一條綿長的河流被白鷺洲中間分隔。一俯一仰,一虛一實,一遠一近。把金陵的自然景觀寫得開闊。
我們看到這樣的景觀,肯定會被大自然深深的震撼,拍照合影留念。而李白不會,他會想到什麼呢?
當然這一句還暗含一個哲理,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如此渺小。
第四聯,這一聯兒緊接著上一聯兒而言,正是因為三山被雲霧遮擋,他才會想到浮雲遮蔽了日頭。白鷺洲阻擋住河流,因此作者無法看見長安。他的長安也仿佛被阻擋。
浮雲象徵著小人奸臣。太陽象徵著皇帝朝廷賢良。浮雲蔽日,說的是讒臣當道,遮蔽賢良。奸邪當道,蒙蔽皇帝。有政治抱負的李白面對,此情此景怎能不悲哀失落。長安指的是朝廷。我覺得這裡也可以指自己的理想。不能回到朝廷,甚至登高望遠都看不到朝廷。此時作者被賜金放還,那種濟世為民的理想,也不知怎樣去實現。這種憂愁便直接噴發而來。
李白遊覽金陵,既想到了金陵上的神話傳說,也想到了金陵曾經的歷史,也看到了此時此刻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是排遣自己的憂愁。
我們選擇旅遊,不應該是為旅遊而旅遊。我們應該像李白一樣。學習知識,思考當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富有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