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範思立
國家統計局2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製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PMI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個百分點;綜合PMI為28.9%,比上月下降24.1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從2月份PMI的數據來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已經超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製造業、非製造業及綜合PMI都創歷史最低值。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從2月份PMI數據解讀整體經濟受到的影響?
唐建偉:從2月份PMI的數據來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已經超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製造業、非製造業及綜合PMI都創歷史最低值,特別是非製造業PMI低於30%,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該指數都沒有跌破50%。
中國經濟時報:受疫情影響,生產指數在五大分項指數中最低,請問製造業受到的影響程度如何?
唐建偉:五大分項指數全部跌到40%以下,最低的是生產指數。生產指數大幅下降23.5個百分點到27.8%,比受金融危機衝擊的2008年最低點還要低7.7個百分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只是部分沿海地區的外向型企業受到衝擊較大。而此次疫情導致停產、停工、停學以及居民生活停擺則是全國性和全面性的衝擊。春節後全國分區域、分行業推進復工復產,但復工進展緩慢,截至2月下旬全國中小企業的復工率只有30%左右,而往年春運之後返工率普遍在80%以上。2月中旬以來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在40萬噸左右,比去年2月下旬減少了40%多。
當前生產指數創歷史低點,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逐漸復工,生產的恢復到3月份之後有望顯現,製造業PMI指數也將隨之回升。
中國經濟時報:在三大訂單指數中,內外需求都顯著走弱,請問新出口訂單指數最低是否表明中國出口繼續受到衝擊?
唐建偉:受疫情影響,內外需求都顯著走弱,各類訂單全面下降。2月份新訂單指數為29.3%,比上個月下降22.1個百分點,是五大分項指數第二低。除了口罩、防護服、醫藥等與疫情防控緊密相關的物資以外,幾乎其他所有行業需求都顯著走弱。食品等消費剛性產品的需求衝擊相對弱一些,而工業產品受到的衝擊非常嚴重,甚至是整條產業鏈受到影響。需求顯著減少,在訂單指數上表現特別明顯。在手訂單指數為35.6%,比上個月下降10.7個百分點,雖然大幅下降,但在三大訂單中是最高的,表明需求減弱的同時,企業訂單生產放緩,存在部分訂單積壓情況。
新出口訂單指數為28.7%,比上個月下降20個百分點,是三大訂單指數中最低的一項。疫情導致企業生產放緩,很多出口訂單可能難以如期完成。並且疫情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已經影響到新訂單的籤訂,將對未來進出口帶來影響。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可能導致中國出口繼續受到衝擊,不排除這一數據繼續走低的可能。
中國經濟時報:數據顯示,服務業和建築業受到的衝擊大於製造業,這種情況會持續嗎?
唐建偉:非製造業PMI降幅超過製造業PMI,2月份非製造業PMI為29.6%,比上個月下降24.5個百分點,無論從絕對值還是降幅來看,非製造業受到疫情的衝擊都大於製造業。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旅遊景點重新開放,建築工地陸續復工,3月之後非製造業PMI有望明顯回升。
疫情導致春節假期消費驟降,消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都受到較大影響。2月服務業PMI為30.1%,比上個月下降23個百分點。本次疫情正好趕上春節假期,受衝擊最嚴重的是餐飲、旅遊、住宿、交通運輸等相關消費領域,服裝、家具家電、化妝品等消費也將受到一定影響。有19個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位於收縮區間,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遊、居民服務等人員聚集性較強的消費性服務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降至20%以下。
雲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態得到發展,帶動電信、網際網路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好於服務業總體水平。金融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1%,保持在擴張區間,表明金融政策對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的作用正在顯現。
大量建築項目處於停工狀態,節後復工緩慢,導致建築業PMI下降幅度很大。2月建築業PMI為26.6%,比上個月下降33.1個百分點,絕對值低於非製造業PMI,降幅大於非製造業PMI。年初以來全國水泥綜合價格指數逐漸下降,中南地區降幅較大。截止到2月21日,主要鋼廠建築鋼材庫存達到914.7萬噸,其中螺紋鋼庫存達到714.04萬噸,都創歷史最高。綜合水泥價格下降、鋼廠建材庫存積壓大幅增長,建築業受到的衝擊非常大。積極政策帶動基建投資有望保持正增長,但受疫情影響大量基建項目難以開工。
在穩增長政策支持下,土木工程建築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1.8%,保持在榮枯線以上,表明未來建築行業恢復有信心,3月份之後建築業PMI有望回升。
中國經濟時報:面對疫情的影響,請問宏觀政策如何進一步加碼並增強有效性?
唐建偉: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之策,宏觀政策必須更加積極有為。
一是要把前兩個月因為疫情停工停產失去的需求更快的搶回來。宏觀政策需要加大穩增長力度,強化「六穩」舉措,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分類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抓好重要物資保障。通過復工復產化解疫情不利影響,保持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促進經濟運行重回正軌。促進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恢復經營。
二是不能讓疫情這樣的短期衝擊長期化。應對疫情衝擊財政政策應該挑大梁。在繼續減稅降費的同時,要大力擴大財政支出來提升總需求。可以擴大發行國債,適度提升中央財政赤字率,全年預算赤字可以適當突破3%。全年新增專項債規模可以超過3萬億元,達到3.5萬億元左右,重點是加大對5G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等新基建領域的投資。還可以研究發行特別國債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銀行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貨幣政策方面,仍需要繼續降準降息,維持流動性適度充裕。提升銀行信貸投放積極性,確保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通過多樣化的政策工具組合實現對產業、企業的定向支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繼續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