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擴散,全球經濟都將受到影響。近期,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研究部」)將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下調至1.3%,年初這個預測是2.3%;歐元區一季度、二季度受到的經濟拖累或達0.3和0.6%。
3月5日,高盛投資策略組亞洲區聯席主管王勝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及,「儘管中國、美國等全球多國增速預期都已被下調,但是我們目前認為不會出現衰退。股市可能存在一定的下行風險,但我們持續建議客戶保持投資。如果市場進一步下跌,而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感染率沒有進一步惡化、且經濟衰退的概率沒有進一步提高,我們建議可以利用下跌的機會適當買入。」
在風險飆升時,美國資產向來被作為避風港。不過,王勝祖此次表示,A股也將有所表現,目前A股的表現仍屬於恢復性行情。在高盛投資策略組1月份發布的2020年投資展望中,預計今年新興市場的表現將略優於美股,在當前的情況下仍維持這一預測。
全球增速預測。來源:高盛
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疫情最先於中國爆發,因此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最早體現。
高盛分析稱,春節過後35天(截至3月2日)的主要城市平均交通擁堵情況大大低於過去多年的平均水平。汽車銷售量在1月同比下降22%,創2005年數據發布以來的新低。
根據該機構對高頻經濟數據的分析,在春節後,例如煤炭消費、客流量、地產交易等,都較2019年同期水平平均下行,並且目前可能恢復到低於2019年水平60%的程度。
不過,由於中國最先爆發疫情,且防控措施得當,各界也認為中國的恢復也將更快。王勝祖表示, 「中國1-2月合併的進出口數據會可能受到內需和全球經濟放緩等影響,但二三季度會看到有力反彈。」
目前,海外疫情仍在擴散階段,因此疫情對海外經濟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的「回溢效應」更受關注。高盛表示,目前海外的疫情發展值得關注。
截至3月5日14時,多國確診病例在增加,死亡病例數也在增多。
有觀點認為,此前美國剛宣布新冠病毒檢測可以納入低收入醫保的費用,預計可以促進全面新冠疫情的檢測,但是新增確診人數或上升。相較於年初,高盛研究部將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下調,並預計全球實際GDP增速為2%。
此外,該機構也認為,疫情對歐洲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拖累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經濟增長。其中,德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將最大,該國將被全球增速疲軟拖累,同時產業鏈的破壞也會使其受到影響;疫情較為嚴重的義大利也會深受影響。
全球寬鬆潮將加速、中國會小幅回應
也正是基於全球經濟的判斷,高盛認為全球寬鬆潮將會加速。
「在七國集團(G7)緊急開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後,美聯儲就提前緊急降息50bp,大大超出了市場認為3月18日才降息的預期,這意味全球各國央行都可能會隨之採取行動。」王勝祖告訴記者,一般而言美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在大選年都較為寬鬆。
「此次緊急降息,也可能是新冠疫情的發展超出美聯儲的預測。」高盛預計,美聯儲6月底前會累積降息100bp,歐洲和日本央行等也會採取行動。
談及中國,王勝祖認為,「美聯儲降息50bp後,中國也會大概率做出回應。中國歷來對美聯儲降/加息的反應都更小,美聯儲降息25bp,中國通常是以降息5-10bp來回應的,這次美聯儲降息50bp,中國可能也就是下降5-10bp,年內還會有50-100bp的降準,且財政政策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期,各界對於中國央行下調存款基準利率的預期也開始升溫。
有觀點認為,央行應該下調存款利率、為銀行「減負」,再進一步釋放MLF、LPR的下行空間;但也有觀點認為,應以市場化為導向逐步取消存款基準利率,無需再調整。
對此,王勝祖分析稱,高盛在這方面尚無官方預測,「但預計中國央行會考慮所有貨幣政策工具,存款利率是其中的一種,在央行下調了MLF、LPR後,銀行資產端的收益是有所下調的,那麼央行也可能考慮對負債端的利率進行平行的下調,以確保利率走廊的寬度不變。」
中美將成資金「避風港」
在風險來臨時,美國資產是傳統意義上的避風港,而高盛認為,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的中國也可能成為避風港。
就美國市場而言,高盛仍然看好2020年美股相對於美債和黃金的表現。「今年全球主要股市獲得正回報的可能性相對很大。企業盈利預期一定是下調的,原先預計標普 500的盈利增速是6-7%,目前可能進一步下降。」但他認為,美國經濟即使放緩,也遠未到衰退的情況。同時,疫情是公共衛生事件,限制了人員、勞動力的流動,但並未如地震、火災等對資本、技術、基礎設施造成很大影響,一旦疫情過去,經濟反彈力度會較大。
上周,美股遭遇了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道指累跌12%,納指幅10%,標普500指數跌11%。根據相關統計,近期債券收益率下行和股價下跌導致ERP(股票風險溢價)攀升,近期已飆升至500bp附近,根據過去五年的情況,已觸發買入信號。此外,王勝祖認為,道指今年相對受到衝擊更大,因為其中的成分股包括卡特彼勒(Catepillar)、3M這類工業巨頭受到影響較大,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則更有韌性。
他認為,中國A股今年也會有所表現,「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已經階段性觸底,此後可能會反彈;疫情爆發後,中美股市都出現了一定回調,鑑於中國較早於疫情中恢復,也可能會成為全球資金青睞的避風港。」他也認為,中國科技股具備中長期的投資價值。
近期,眾多機構都表示,過去全球眾多投資者對波動率極度厭惡,因此也湧入低波動的美股,但隨著發達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空間不斷枯竭,投資者需要增配能享受波動性溢價的新興市場資產,包括盈利仍相對較高的中國股市。同時,外資也加速流入中國債市。在持續的風險規避環境下,約22%的全球債券市場處於負收益率,64%的債券收益處於2%以下。中國10年期國債雖然流動性比不上美債,但相對收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