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2021-02-28 讀經人用品服務

2005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先生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老感慨說:「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先生親身體驗過傳統教育、現代教育,也留過學,熟悉西方教育。錢學森之問提出後,引起了全社會的思考和討論,但大家都有意無意地迴避了問題的真正核心:

錢學森之問不是疑問,是質問。他不是不明白為什麼出不了人才,不然他就不提「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了;他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否定掉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而代之以低效的方式!他們這一代滿懷愛國熱情和民族憂患的人永遠想不明白,一個國家怎麼可以將人才的培養,將每個個人和整體社會的未來等閒視之?

經歷過種種世變的老一輩學人幾乎都曾經發出過振興傳統文化的感慨和警告,錢穆先生就說過:「我們不認識、不愛惜自己的文化,循至於無路可走,只有私人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彌天漫地只是功利,只有自私,只顧眼前。」

傳統教育方式的對錯,其成效的優劣,值得我們平心靜氣地研究理論,考察實例,認真反思。為什麼老一輩的學術大家、科學泰鬥,皆一再呼籲要重視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值得我們認真思索。

我們先從葉企孫說起。

1999年,中國政府表彰兩彈一星貢獻突出的23位科學專家,其中19人是葉企孫的學生,兩人是葉企孫學生的學生,另外兩人也與葉企孫有密切的學業關係。可以說,沒有葉企孫,就沒有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至少可能延遲五十年或者更久。

葉先生是清華學堂第一期的學生,其曾祖於清道光年間做官,晚年精修禮學;祖父就職國子監,官至五品;父親為舉人,曾任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葉企孫天資聰穎,其父又從嚴教養,自幼便攻讀經史,浸潤國學,造就終生儒雅。先生不及十三歲,考入清華學堂,畢業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修物理,又入哈佛大學,獲物理哲學博士學位。

說到清華大學,就不能不說庚子賠款,這是我國大規模接受自然科學的開端。近現代我國為數眾多的科學巨匠,都產生於他們之中。

曾國藩

庚子賠款第一期留學生中的曾昭權,乃曾國藩之曾孫。曾國藩對子弟嚴格教育,國學為根本。曾氏家訓,歷百年不衰。他規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讀書五頁紙,寫字一百個,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詩,經史子集,無不必讀。曾昭權為學亦是恪守此訓,他十六歲考取庚子賠款留學名額,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

曾昭權有個叔伯弟弟叫曾昭掄,他是曾國藩二弟曾國潢的曾孫。雖是旁支,卻同沐曾氏家訓的餘蔭,從傳統文化為學。其父為舉人,母親出身名門,家學功底深厚。曾昭掄十六歲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後赴美留學,或麻省理工大學化工博士學位。

梅貽琦

第一期另一位名聲更大的學生叫梅貽琦,被尊為「清華永遠的校長」。其父為清末秀才,他自幼熟讀文史,曾言「誰背中國古經傳有錯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節」。對經史之熟悉,可見一斑。後留學美國,主修電機工程專業。

趙元任

庚子賠款留學生第二期的趙元任,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其父清末中舉,母親善詩詞崑曲。趙元任幼承庭訓,經史立學,後考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獲數學學士,副科修物理。在哈佛大學得哲學博士之後,回康奈爾大學教物理學。一九二〇年回國,在清華大學教授數學和物理。後又回美國任教,同時專攻語言學的研究,又成語言學大師,可謂是橫跨文理,學貫中西,才華如海,學問恣肆。

他的第二期同學之中,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竺可楨兩歲識字,家教嚴格,自幼在私塾苦讀。考取公費留學後,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主修農學,後轉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獲博士學位。

庚子賠款留學三期之後,清政府把主持留學事務的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第一期的學生中,代表人物就是開頭所講的葉企孫先生。

除了庚子賠款和清華系以外,其他科學家也多有國學背景。

中國原子能之父錢三強,就是文科家庭出身,其父錢玄同,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齊名。錢三強自幼讀書,七歲被送到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文史大師們創辦的孔德學校,打下了堅實的文科功底。錢三強清華畢業之後,赴法國留學,師從居裡夫人的女兒、女婿,獲博士學位。

李四光是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他的學業是從私塾開始的,一直讀到十四歲。後到武昌讀高等小學堂,學業出眾,一年後即被派日本留學,後又赴英國伯明罕大學。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出身書香望族。父為政府高官,母為巨商之女,本人又天資聰明,所以自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他三歲即可熟背唐詩宋詞,並能心算加減乘除,文理功底兼優。後公費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航空系,又轉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航空系,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飛彈之父鄧稼先,也是出身書香門第,為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學問家鄧石如的後人。其父也是文化藝術名家,在清華和北大教授哲學。鄧稼先五歲入小學,父親親自指點,讀經史文哲,基礎紮實。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任教北京大學,後赴美學習,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家周培源,父親是清朝秀才。他幼承庭訓,讀書甚勤。後因成績優秀,被從清華中等科選送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獲碩士學位後,轉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深造,獲理學博士學位。

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物理學巨匠吳有訓,七歲入家塾,讀四書五經。十二歲進學校,文史之外,兼習數理。後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理化部,畢業後選派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

橋梁建築專家茅以升,祖父是舉人,鎮江名士,創辦《南洋官報》。他三歲受母親啟蒙,六歲讀私塾,七歲進思益學堂,再入江南商業學堂。後被保送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轉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創立毛氏定律,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論及之十多位大科學家,都是讀私塾出身,從國學「走起」,自幼以經史立學,夯實道德根基,並重視心智之培養,不唯一時一技之枝末是求,更不唯一直文憑和分數為務。他們都是先立定人生之大本,打下心智潛能之厚基,然後根據個人特質,結合社會需要,確定某方面專業特長為立身利世之用。

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和現代所謂理工學者的對比,不爭地告訴我們:欠缺文史與潛能的培養,無根之「理工」,很難單兵突進,成為大家。


 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如教子

五莊觀耕讀館坐落在鎮元子故裡,秉承古人"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繼承中華傳統家文化,讓孩子從小懂得「耕」不僅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讀」也不只是為了讀書應舉。在辛勤勞作的同時,可以培養勤勞務實、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品質,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勞與不易,更有助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而讀書則不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耕讀館為全日制耕讀學館,常年招收耕讀學子,使學生成為品德兼優、文武兼備的謙謙君子。

五莊觀耕讀館的食物原料來自自然農耕的有機食材;

五莊觀耕讀館作息時間是參照《黃帝內經》來設定的;

五莊觀耕讀館地處環境是遠離世間繁雜,純自然原生態的;

五莊觀耕讀館每一個孩子都是各崗位老師自己的孩子;

五莊觀耕讀館教學模式是以符合孩子們的心理天性而行教;

來到五莊觀耕讀館孩子們慢慢都會變得有良心,有愛心,有孝心;

五莊觀耕讀館有良知的孩子們,在學習上發自內心,自覺認真!

五莊觀耕讀館——一個您來了就不想走的世外桃源。

     招生內容:

1、學生年齡不限; 性別不限;國籍不限;

2、學習時間:30天為一期,一期完成後可以繼續學習或轉入長期讀經班,隨到隨學;

3、 「短期班」 收費:3000元/期;

4、「長期班」 收費:包吃穿住學每位學生每年(365天包括各個節假日如春節等)3萬6千元。對經濟情況困難的一次交3萬6千元可算作兩年的費用(也就是3萬6千元兩年)。

5、陪同家屬:每人50元/天;

6、對耕讀特別嚮往或者家庭情況特殊者,請與館主聯繫

     因發展需要,需種植老師、養殖老師多名,歡迎對耕讀教育有深入認識的有志之士到學館工作,也歡迎家長帶孩子一起到學館工作、學習。(有無經驗均可)歡迎各種方式的合作者。    ①乘坐火車到渦陽站乘三路公交轉123路公交程樓東下。    ②乘坐火車到亳州火車站坐公交到義門鎮轉123路到程樓東下車。

《學庸論語》《孟子》《勸學篇》

經典正體誦讀本

宣紙、豎排、正體、防近視、同類產品每本都在36元以上,由於掀起「經典一百」誦讀活動,即日起凡購買書籍一套在108元的基礎上進行買一(套)贈一(套),得到免費贊助的一本(套)用於推廣,機會難得,數量有限,有意者請與學館聯繫。

聯繫電話:13655671686、15805674936

五莊觀耕讀館讀經機

正所謂:幼兒養性、童蒙養正。集五千年文化精髓——國學經典;五莊觀耕讀館讀經機——孩子的國學啟蒙老師,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五莊觀耕讀館讀經機現價:98元。機會難得,數量有限,有意者請與學館聯繫。

聯繫電話:13655671686、15805674936

長按二維碼 > 識別 > 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
  •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2005年,溫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 探討著名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錢老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民國時期的大師及學制民國的大師在文學方面頗有成就的有魯迅、《圍城》的作者錢鍾書等人。
  •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的人追星都能廢寢忘食?為什麼英雄、領袖無人問津,戲子家事天下知?為什麼有的人追星不惜傾家蕩產?為什麼小學生夢想的調研結果竟然60%想要成為網紅?「奶頭戰略」長達二十年的滲透,已然病入膏肓,時間其實不多了。追星,已經進入人們生活所有的方方面面。
  •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冒名入學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待不下去。西南聯大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喜馬拉雅山,教育出了從近代到現代中國所有大學都不敢想像的大量人才。大部分人認為,和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有關。完美的梅貽琦梅貽琦,清華校長,後被推舉為西南聯大校長。
  • ...這兩詞來概括,聽錢穎一教授講為什麼中國傑出人才的培養趕不上...
    我們教育的問題可以用「均值」和「方差」這兩詞來概括,聽錢穎一教授講為什麼中國傑出人才的培養趕不上印度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12月14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2015)年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以統計學的術語描述了他對當前中國教育現狀的觀察:中國教育在知識能力培養上
  • 錢穎一:中國人才培養的「均值」與「方差」
    「均值」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的平均數,而「方差」則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偏離平均數的累加起來的程度。簡單地說,「方差」小就是兩端的人少,出眾的人少,「傑出人才」少,「拔尖創新人才」少。 我們都知道,傑出人才的出現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說「天賦」的分布在不同人種之間沒有太大差別的話,那麼出現傑出天賦的概率就應該與人口正相關。
  • 德國幼兒園,實行「靜悄悄教育」,為什麼培養出那麼多傑出人才?
    研究發現,德國幼兒園一般是培養孩子的這幾點能力。1.基本的社會知識如果有人去過德國,可能會發現很少有人在德國大聲喧譁,這源於他們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不允許暴力、不能大聲說話、要有禮貌、要有秩序等等。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好,所以他們總是照顧孩子,餵飯,幫忙穿衣服,穿鞋子,導致孩子只會學習,別的什麼也不會。但實際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您的孩子在整個學校中排名第一,也是不能沒有自理能力的。應該從小就發展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這將為父母省去很多麻煩。
  • 為什麼造不出晶片?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人才?
    錢學森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錢學森曾向國家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幼兒園開始就是死記硬背,而上大學後熱衷打遊戲開房,清華北大學霸循入空門,或者寧願賣豬肉。國外一流人才專心科研,二流人才管理科研。國內呢,二流人才不專心科研,一流人才熱衷於當官,拉贊助,管理科研。這樣的體制,永遠造不出晶片。
  • 哪所大學培養的傑出學術人才最多?
    中國哪所大學培養造就的傑出學術人才校友人數最多?哪所是中國傑出學術人才的搖籃?2020年7月23日,由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撰寫完成、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最新公布2020中國大學傑出學術人才校友排名。
  • 變革學習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專家探討「構建未來理想學校」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和系統可以讓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12月19日,第七屆北京中學「構建未來理想學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學西壩河校區開幕。北京市朝陽區委教工委副書記王彪表示,此次研討會圍繞創新人才培養這一主題,聚焦北京中學、朝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 北京東方紅學校:以心動課堂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學校傳統的教育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新譜華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北京東方紅學校校長付彥軍認為,學校辦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知識,更要關注學生有沒有核心競爭力,而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關鍵在課堂。"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也讓付彥軍校長開啟了新的辦學反思:"我們的教育究竟向何處去?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怎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 誠邀「尖子生」加入2.0版人才培養計劃
    其實,這是一個來自錢學森先生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靈魂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國家為回應「錢學森之問」,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於2009年啟動了一項人才培養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 為什麼我們斥巨資培養的人才留不住?
    國家斥巨資培養的物理天才卻在哈佛大學畢業後選擇加入美籍,成為哈佛教授,在物理神童尹希引起爭議的時候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浮現了出來,我們為什麼沒能留住這個人才。但是不讓又能如何?哈佛大學傅建校以來就立下的校規本校博士不得在校繼續博士後研究,但或許是真的太欣賞引吸了,哈佛居然親手打破了這300年的老規矩,希望他能留下來。
  • 大學造就傑出醫學校友,哪些省市傑出校友最多哪些學校是黑馬
    剛剛,軟科發布了2020年中國大學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排行榜,都有哪些高校上榜,哪些地區培養的傑出醫學校有最多呢?本次排名,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指學校的本科、碩士或博士畢業生中,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現任或曾任三級甲等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各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統稱醫學人才)以及成為醫學門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統稱醫學門類學術人才)的人數。
  • 南開人才培養的情懷和氣度
    在南開大學這樣的學校學習工作,很可能將自己今後的人生與這個世界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百年南開,為國家和世界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南開人遍布世界各地,奮鬥在各行各業,有的人甚至改變著國家乃至人類的命運。這些傑出校友,都是南開培養出來的走向世界、服務於人類的優秀人才,是南開人才培養影響力的例證。南開應該多培養出這樣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的人才。作為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南開,應該有為世界培養一流人才的情懷和氣度。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士子之心,就是秉承王道高於王權理念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一直是中國古代士人信奉的政治價值觀。
  • 優斯奇蹟傑出人才移民首席策劃師:傑出需要解讀
    所以這就需要有人站出來用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大眾聽,來為大眾解讀傑出。梵谷,後印象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他的繪畫作品很難被人看懂。大家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疑問,梵谷的畫感覺毫無藝術功底,特別像基本功不過關的人隨意畫出的作品。好像這種大多數人都能畫出的東西,為什麼這麼值錢,梵谷究竟為什麼能成為這麼偉大的畫家呢?
  • 德國為啥多出人才?他們注重培養孩子2方面的能力,是我們欠缺的
    德國是科技和工業發展大國,有很多傑出的人才,歷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非常多,佔據獲獎總人數的百分之30多。那麼為什麼德國有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呢?這就得益於德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學前幼兒教育。比起授教課本上的知識,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技巧和習慣。
  • 培養7萬餘名醫學人才!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排名,南華大學表現亮眼
    醫學發展是國家大計,近幾年國家十分重視醫學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基於醫科大學造就人才培養質量和對全國醫學門類高水平的專家學者畢業院校的統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於近日發布了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排名百強榜。在本次排名中,南華大學表現優異,位居榜單第30位。
  • 9位傑出校友回訪湖南師大附中 為母校人才培養支招
    當天,由長沙市委組織部發起的「傑出校友長沙行」活動拉開帷幕,9位從湖南師大附中畢業的傑出校友回到母校,參觀校園、校史館,和學弟學妹分享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將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他們工作中的見聞感受帶回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