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錢老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民國時期的大師及學制
民國的大師在文學方面頗有成就的有魯迅、《圍城》的作者錢鍾書等人。民國的大師理工科方面,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包括:陳芳允(1916.4.3-2000.4.29 ),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胡先驌(1894.4.20-1968.7.16),為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熊慶來(1893.09.11-1969.02.03),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以「熊氏無窮數」理論載入世界數學史冊;王助(1893-1965),中國航空事業先驅,波音飛機之父;陳省身(1911.10.28-2004.12.3),現代微分幾何之父,1943年發表《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還有:華羅庚、姜立夫、範旭東、侯德榜、謝家榮、李四光、周仁、翁文灝、張錫純、李宗恩、張孝騫、鄧叔群、錢天鶴、董時進、沈宗瀚等等。
民國時期被當時被大學破格錄取,而後又成為名家大師的有:著名教育家羅家倫(1917年被北大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白話詩人康白情(1917年被北大文科學長胡適破格錄取)、小說家錢鍾書(1929年被清華大學在數學考試15分情況下被錄取)、數學家華羅庚(1930年,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後,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吳晗(1931年被清華大學在數學零分情況下錄取清華大學歷史系)、詩人臧克家(1930年被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破格錄取)。
民國時期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備受尊崇。
曹錕在保定創辦河北大學,每逢發工資的時候,都囑咐行政人員把大洋用紅紙包好,用託盤託著,舉案齊眉式地送給教授。當時河北大學教授一個月二三百大洋,而曹錕的副官們能拿到零頭已經要念佛了。而就是這樣的工資,曹錕居然感到有些歉疚,看見教授在用顯微鏡做試驗,說:「你們這樣用腦子,每月那點錢,抵不上你們的血汗呢」。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後,下令要求各省保障教育經費的獨立,南京政府後來還又規定各省教育經費不得低於財政預算的30%。而民國時期大學對政府、於權力制衡以及經濟利益的問題,二者之間時有抵制反抗與衝突。主要表現有:抵制教育部對大學辦學體制幹涉的不當舉措,部校之間在校長任命問題上的紛爭。
溫家寶總理在談到教育改革時教育去行政化的重要性。
民國時期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無論是公辦與私辦的, 教師都是實行聘任制,而教師的聘任之權主要在於校長,教得好校長會不惜代價地留你,教得不好下一年或下一學期也許就沒有聘書了。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與大學不會像現在中國中、小學與大學一樣聘用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決定的,教師被任職後幾乎都是終生制,由此教師教學就存在著勞逸不均的問題。民國的學校由於他要青睞有學問有水平的教師,所以大學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權幹涉教務與自主選錄學生,這樣才會有民國時期許多的破格錄取的事情發生。
一個學校只有招來學生當然才可能是成功的學校,而學校要想招來學生,只能是憑教師,而教師能不能招來學生就只能憑自己的名聲了。由於「名聲」作為學校與教授在社會的立身之本,所以民國時期大學學校與教授在擁有單獨自主招生的權勢下,才未發生大面積的腐敗現象;所以民國時期大學學校與教授,才會嚴格要求學生與不遺餘力地要教出好學生。
民國時期教師的工薪待遇是非常之高的。
民國時期教育部於1933年3月頒布了《教育部公布修正小學章程》,規定:小學教職員之俸給,應根據其學歷經驗而為差別,但至少應以學校所在地個人生活費之兩倍為標準。1927年6月,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就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400元,副教授為400-260元,講師為260-160元,助教為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政府部長基本持平。上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當時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元,縣長一個月20塊銀元,而國小學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元。這就是說,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最低工資竟是縣長工資的兩倍
世界一流美國大學教育依靠的是吸引全世界人才
美國立國之本、也就是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根本、就是吸引了世界科學界的頂尖科學家。美國研究型大學不是簡單掐尖、而是招收全世界最具有潛力的學子、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再經過3年甚至更長5年的博士後研究,才有可能獲得世界級的成功。然後、這些全世界最優秀的博士後之間經過激烈的競爭,才有可能獲得教職,美國研究型大學一般都是幾十個世界最優秀的博士後去競爭本專業一個教職、就是我們通常說的Assitant Professor (中文翻譯成助理教授,實質不妥)。美國研究型大學的Assitant Professor實際上都是最頂尖青年科學家、 他們和副教授、教授都是屬於教授教職,具有獨立的實驗室、再招收博士和博士後,同樣他們也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這些最頂尖青年科學家吸引他們中成功者進入大學教職,使得美國研究型大學朝氣蓬勃、屹立世界一流強國的根本。如果不從這點學習借鑑、我們永遠無法在科學上趕上美國、只會讓錢學森之問一代一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