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次對我們說過:「不管什麼事,我們都要先學會做人。」遵循規則,自我約束,是一種不可失去的人格力量,沒有自律,也就沒有了規則。自律是一種素質,會讓你感到健康和快樂。
但是,父母讓孩子對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卻常常偷懶,拖拉,不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這讓很多家長都很失望,比如寫作業寫到一半就開始玩耍,發呆,不想再次寫作業。為了快速地把作業寫完,有的孩子就上網搜尋答案,來彌補作業,總之孩子的拖延是對父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就會催促,說孩子行為慢。如果一直不找對孩子幫助的辦法,而是一直來催促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不好,則會一直做得更慢。那麼孩子愛拖延,沒有自律性是什麼原因呢?
注意力不集中。
當孩子愛拖延,沒有自律性的時候,可能是遭到了身邊環境的影響或者被其他事情吸引。無法專心做事,容易分心,上課走神,會造成成績下降,甚至會因為默認原因造成厭學。或許是因為父母的溺愛,造成孩子覺得沒做好父母可以來代替。
解決方法:注意力,如果越早培養,就會越對孩子有很好幫助,我們要從小孩子的時候,儘早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如果作業多的時候,父母可以不打擾孩子,給孩子一種安靜的場地。
這樣孩子就會用心做事,自考解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的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的督促和嘮叨,孩子做事雖然慢,但孩子 是在專心地做事情。
父母的催促。
當孩子如果寫作業或者做事慢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對每種事比較陌生,慢做事可以讓孩子就理解裡面的奧義。但是,父母 一直盼望孩子是最優秀的,所以孩子做事情的時候。
父母就會說:再快點,再快點,心理學上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專心做事的時候,由於遭受督促過多,就會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也會有自己多想法,他們會對每種事來產生好奇,如果父母一味的督促,則會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影響。
解決方法: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和孩子對話的方法,心平氣和 地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就會更加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一味地責怪則會造成孩子自卑,因此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建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表達自己多感受,孩子就會認真做事,收起自己的情緒。
沒有生活習慣。
生活好,孩子就會變好,有的孩子每天熬夜玩手機,不好好吃飯。孩子就會睡眠不足,缺乏休息。挑食的時候,就會造成第二天的沒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體量遠遠不夠,更想偷懶;
學習能力下降,做事傲慢,在加上父母的一直催促,這樣會對孩子的身體和神經系統造成很大的影響。
解決方法:父母要想讓孩子擁有好的習慣,就要先從自己做起,我們可以幫孩子制定時間的規劃。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學習,並且教育孩子要早睡早起,每天帶孩子去外面做戶外運動,可以放鬆身體,這樣孩子就會減輕自己的壓力。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做勞動的活,合理按時吃飯,中午按時午睡。這樣,孩子就能到第二天有充足的精神,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智力可以高於常人,畢竟這和以後學習和工作上有很大的關係。怎樣可以培養孩子提高智力?孩子在3-6歲的時候,大腦處於第一活躍期,正是培養智力的最佳時期。不妨給孩子看看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繪本。
繪本裡面有各種鍛鍊孩子邏輯思維,以及記憶力、專注力和觀察力的益智小遊戲。更有17個遊戲訓練主題,可以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遊戲益智的快樂。小遊戲,簡單有趣,孩子也不會感到厭煩。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解謎探索,培養孩子智力的同時,還可以拉近親子關係。
整套遊戲繪本原價180元,現在活動價,只要8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培養孩子的智力,其實並沒有這麼複雜,一套遊戲輕鬆訓練。
總結: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建議,也可以給孩子指定某種的方案,作為父母,當孩子做事慢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督促孩子,因為孩子是對某種事情的好奇,我們可以輕輕的問一句:「進度怎麼樣」不管孩子做的咋樣,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作為孩子,我們要有生活的目標,要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好心態,做事情要認真,這樣,孩子到以後就會更加的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