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笑媽媽說
周末晚上熬夜寫作業,或周一早起趕作業,是一種孩子身上比較常見的拖延現象。記得鄰居家一位租戶的小孩,周一早上起來趕作業,為了不被媽媽發現,竟然偷偷的躲在露天陽臺上「奮筆疾書」。
要不是對面樓上的鄰居一次閒聊提起,或許這位母親會一直被蒙在鼓裡。其實很多家長有著同樣的苦惱,周末晚上快接近凌晨了,還在陪著孩子寫作業。或許當時很多家長都有一種衝動,自己來幫孩子完成作業,早點結束拖延帶來的煎熬。
上面這種情況還算好的,就怕有的孩子直接撒謊說作業已經完成,結果第二天家長就接到老師電話,直接被喊去學校,和孩子一起「面壁思過」。
為了解決孩子拖延的毛病,多數家長採取嚴打嚴抓的方法,可到頭來不僅沒成效,反倒影響了親子感情,這都是因為家長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SMART法則是一劑讓孩子高效起來的「良方」,當家長了解並知道如何運用SMART法則後,就能很好的解決孩子拖延的老難題。
針對如何解決孩子拖延症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執行SMART法則,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為大家詳細分析和解答:
孩子愛拖延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巧用SMART法則克服拖延症,讓孩子收穫這三方面的好處。從SMART法則的5個步驟出發,給孩子設定出明確的目標和執行計劃,克服孩子的拖延症。
01、孩子愛拖延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拖延不是病,拖延起來要人命」,面對孩子愛拖延這個問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其背後的本質原因?經過平時的觀察和總結,孩子愛拖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抗幹擾能力差,易受外界影響
多數孩子確實會投入學習,但也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認真思考的樣子,其實心裡可能在想:剛才玩的遊戲為什麼會輸?今天晚上吃什麼?等會兒要和朋友去哪玩?
或許對很多孩子來說,寫作業、學習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正是因為做這些事,給自己帶來不了樂趣,所以一旦外界有風吹草動,抗幹擾能力差的孩子就會瞬間被吸引。這樣不僅耽誤時間,還會將精力投入更多不相關的事情中,降低學習的效率。
2、缺乏時間觀念,總抱著馬上、等一會的想法
時間管理上的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換句話說,如果讓孩子做一件事,但是沒有給他設定時間限制,同時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他就會傾向於更慢的完成這個任務,效率就要低很多。
所以很多孩子在沒到節骨眼的時候,總會習慣的用」馬上」、「等一會」這樣的方式回應家長。一旦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就會變得漫無目的。缺乏時間截止的意識,也會變得沒有危機感,做事沒有動力。
也有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成習慣了,不拖到最後期限,事情沒有火燒眉毛之前,他們是不會動身的。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成為孩子的行為準則,不到最後一刻,堅決不行動。
3、孩子本身效率就低,做事一慢自然就變成了拖延
有一些孩子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所以給外界造成了拖延的假象。
以我朋友的女兒小美為例
朋友的女兒小美,本身還是比較乖巧可愛的,但在寫作業這件事上,讓人操碎了心。小美每天一到家就開始寫作業,往往要寫到晚上九十點。剛開始朋友以為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可問了其他家長後發現,他們家孩子一般7點左右就完成作業了。
為了找出寫作業慢的原因,朋友開始每天陪著女兒。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女兒寫作業還是比較專心的,但是往往一道題目,會比別的孩子多花一半的時間。詢問後得知,原來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較差,所以做題目的周期就延長了。
說到底還是由於孩子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所以對問題的理解比較淺顯,導致效率提不上去。這也是很多孩子明明學習很認真,可成績卻一直提不上去的原因。
02、巧用SMART法則克服拖延症,讓孩子收穫這三方面的好處
柏拉圖說過:「人類頭腦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車人,必須駕馭一匹桀驁不馴的馬,只有用馬鞭抽他,用馬刺刺他才能使他就範。」
這句話就是說,其實孩子內心也是想學習進步的,但是出於本能,所以想要逃避,或者儘量拖延到最後。我們需要一個完善的規劃來幫助自己克服這些拖延現象,而SMART法則就很適合用來規範孩子,督促他們更高效的完成任務。
什麼是SMART法則?
SMART法則指的是,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所應該遵循的五項原則。法則由五個英文字母構成:Specific(具體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實現的), Relevant(相關的), Time-based(有時限的)。
孩子學習見效慢,愛拖延,多半是沒有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而制定好學習計劃後,卻總是習慣性的落空,或者進行到一半便半途而廢。
這是因為計劃不夠明確,無法量化,可能只是將今天要做什麼簡單羅列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遵循SMART法則,來制定一個更可執行的計劃,而SMART法則之所以能夠改善孩子愛拖延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它能讓孩子收穫以下三方面的益處。
1、向孩子展現更明確的目標,提高對外界環境影響的免疫力
美國教育家博恩·崔西曾說過:要達成偉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訣在於確定你的目標,然後開始幹,採取行動,朝著目標前進。
孩子在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更能清楚自己要往什麼方向走。當自己心中有一桿秤時,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面對外界事物的幹擾,能夠更加專注地完成任務。
2、給孩子提供更多指引,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孩子要背誦一篇課文時,如果沒有制定實際可行的計劃,那麼他很可能將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讀書上,堅持一段時間發現沒有效果後,便會轉向玩手機、打遊戲等消遣時間的事情上。
而如果用SMART法則制定一個明確可行的計劃,那麼在做一件事時,他能給孩子提供更多指引。就比如上面背課文的例子,用SMART法則制定計劃,可以將一篇課文劃分成幾個部分,然後每一個部分設定具體多長時間來完成。這樣一環接一環,加上時間限制,更能減少孩子磨蹭的機會。
3、將任務、計劃變得可執行性更強,提高辦事效率
像清單一樣的計劃,很多大人看了都會感到頭疼,更別說執行力稍弱的孩子。巨大的學習壓力只會讓孩子產生逃避的想法,就此學習任務一拖再拖。
而SMART法則制定的計劃,讓所要完成的目標變得可衡量。通俗點來說,就是能夠清楚的看到任務完成的進度,可實現性也讓學習計劃變得更容易執行,從而提高孩子的辦事效率。
03、用SMART法則給孩子設定出明確的目標和執行計劃,克服孩子的拖延症
在了解完smart法則和拖延症之間的聯繫後,為解決孩子拖延的問題,就需要將smart法則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為了能讓家長更直觀的了解smart法則如何運用,這邊就以孩子背英語單詞為例,來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具體實施要從以下五點入手。
①首先,給孩子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
「S」就是背英語單詞。
而如果只是籠統的給孩子設定提高英語水平,或者直接是背英語書的目標,這種模糊,描述不詳細的目標只會徒增孩子煩惱。
②其次,目標要是可衡量、可量化的
「M」就是一個月背150個單詞,上4節英語口語課。
而如果目標沒有量化,孩子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目標變得可衡量後,家長能夠清楚地知道孩子背英語單詞的進展情況。
③再次,目標對孩子來說是實際可行的
「A」就是一天背5個單詞,一個星期1節口語課,這對孩子來說可行性較強。
家長在給孩子設立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有宏偉的目標固然是好,但也要考慮現實情況。讓孩子一個月能夠用英語流利的交流,這樣的目標不僅不現實,也沒有任何意義。
④另外,孩子所做的事要與實現目標相關聯
「R」就是練好發音、聽英語磁帶等。
為了完成背英語單詞這個目標,讓孩子練好英語單詞的發音,能夠很好的幫助他們記憶。但如果家長讓孩子看英語電視劇,就有點偏離目標的方向了,畢竟那算是高階的英語學習方法了。
⑤最後,給目標的達成設定時間限制
「T」就是30天。
目標的設定沒有時限性的話,一些愛拖延的孩子可能一年都完成不了這個目標。有了時間限制,對孩子來說就有了緊迫感。當然這個時間限制也要在孩子的可承受範圍之內。
上面按照SMART法則制定的是一個比較粗略的形式,家長在制定學習計劃時,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加入一些個性化的設定。如設置獎懲措施,讓計劃變得具有趣味性,增加孩子的積極性。
結語:
想要改變孩子拖延的問題,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SMART法則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當然原則裡的五要素缺一不可。另外,家長可以將孩子的學習計劃儘量細化、量化,這樣更加方便檢查孩子的學習進程。用了這個方法後,雖然不能立馬改掉拖延的習慣,但孩子的改變也是能夠看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