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什麼?
是一種病,源自習慣,卻會讓身心都受到傷害的病。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拖延症是最具破壞性、最危險的惡習之一。
想根除拖延症,得先找到它的源頭。
很多朋友吐槽說孩子做事拖拉,甚至有的拖延症嚴重,那麼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一.孩子太小,沒有時間觀念
毛毛馬上要上一年級了,做事總是拖拖拉拉,說好7點吃飯的,可總要磨蹭到7點15才坐到餐桌邊上。媽媽急得又催又吼,毛毛卻沒什麼變化。
於是,媽媽說他性子太慢了,甚至給他戴上了「不聽話」、「邋遢」、「磨嘰」等標籤。
只有五歲的毛毛真有那麼多毛病嗎?
事實上,孩子的時間觀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父母在習慣的養成中一點點培養。比如什麼時間做什麼,十分鐘究竟是多長,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助於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重要性,這對改正拖延的毛病是很有效的。
二.越催越慢,孩子的腦袋發懵了
本來說好15分鐘之後換衣服出門的,可毛毛還在擺弄他心愛的小火車,媽媽催了兩次之後情緒爆發了,連訓帶罵,連吼帶叫,嚇得毛毛不知道怎麼做好了,只得任由媽媽拖拽著幫他換好衣服出門。
後來他問,媽媽為什麼有時候誇他玩小火車玩得好,有時候又對他吼叫,不允許玩小火車,媽媽究竟喜不喜歡他玩小火車呢?
原來,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他疑惑媽媽會因為他玩小火車而生氣,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沒有遵守時間,一直在拖延時間。
這樣的催促,會導致孩子思維能力混亂,對改變拖延沒有實質的意義。
三.故意拖延,逃避不得不做的事
前兩天看到一個報導,初二年級的小安媽媽指責學校作業太多。為了完成作業,孩子不得不熬夜,休息不好,聽課效果就不會好,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惱怒的媽媽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到了老師身上,以為老師過多地布置作業,影響了孩子的健康,也影響了孩子的正常學習。
後來,老師在全班調查了孩子們完成作業的時間後發現,大多數孩子在10點就完成作業睡覺了,並不像小安那樣常常熬夜。
經過調查才知道,小安故意拖延時間,是想逃避媽媽給他額外增加的練習題,等到媽媽的耗完了,也就不會再布置練習題了。
小安這種無聲的反抗,慢慢嘗到了甜頭,之後越來越難以控制,直到半夜還在寫作業。
四.執行力差,想到但做不到
最麻煩的拖延,應該是明知時間浪費的太多,多次想盡辦法克服困難拖延的毛病,卻常常不了了之。
這種難以改善的拖延問題在內心,更在執行力。下過無數次決心了,總是虎頭蛇尾,拖延症越來越嚴重,它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最讓父母頭疼的問題。
五.太疲勞,精力不足
無論是優等生還是普通生,抑或是差等生,每天的學習都是很辛苦的。面對如山的學業,孩子們從身體到精神,都面臨的難以說清的壓力,所以身心疲累是常事。
這時候,應該讓孩子適當休息,無效的拖延除了導致身體越來越差之外,沒任何實質性的效果。父母需要切實了解孩子的實際,不可隨意給孩子貼上拖延的標籤。
也許,不同的孩子症狀不同,拖延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那麼拖延這種病有藥可治嗎?
一. 發起一個儀式,向自己承諾
面對難以攻克的拖延症,娟和初一的兒子一起鄭重其事地宣稱:母子合力,要和拖延決戰三百個回合,每天自查,直到取得最終的勝利。
娟細心地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及時記錄。
比如做語文作業時專注力很好,同樣的作業,不只時間用得少,字也比前天寫得更認真。
比如做數學時遇到不懂的和媽媽討論,而不是一直擺弄鉛筆。
做比說難。
娟說孩子剛堅持了兩天,邊做作業邊玩的毛病就又犯了,她到衛生間拿冷水洗臉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之後不斷改進策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同時強化孩子的進步,提醒孩子需要努力的方向,允許孩子一點一點地改變。
生活中有了承諾就有了壓力,承諾是兩人一起做的,壓力也一起承擔。
生活中有了儀式就有了趣味,定期總結反思,這也是一種堅持的儀式。
不過,沒有一件事情是說說就能改變的,更沒有一件事情是通過講大道理能夠實現的。
這種承諾和儀式感,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愛,這才是根除拖延症的靈丹妙藥。
二. 從小事做起
拖延症是頑疾,不只需要有改善的動力,更需要愉悅的內心做潤滑劑。
那麼,從日常小事做起,或許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使孩子的內心升騰起價值感,助力克服拖延的決心,亟待時日,拖延症定會有所改觀。
毛毛媽媽發現孩子根本不知道五分鐘是多長,便幫助孩子認識時間,嘗試著讓孩子懂得每件事都需要時間。比如吃飯需要多少時間,上學路上需要多少時間,晚上洗漱需要多少時間……
後來,毛毛不只自己開始關注時間,有時還提醒媽媽不要拖延。
我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而那些帶著情緒的催促和吼叫只能增加解決問題的困難。
多點耐心,再多點耐心,從小事做起,拖延慢慢就會從孩子的生活中消失。
三.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
留出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來完成最困難的事情。
孩子們習慣性地先挑選簡單的作業來完成,直到最後,內心仍然在逃避有難度的作業,大腦也開始迷糊,身體也疲憊加劇,完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換一個思路,在精神集中時先完成有困難的,之後的作業越來越簡單,從內心來說是愉悅的,從身體來說是輕鬆的,從效果來說是良好的,這不只能改變拖延的毛病,久而久之,會養成樂觀地對待困難的心態,最終事半而功倍。
小安喜歡閱讀,以前都是寫作業之前閱讀,她總是把閱讀的時間延長了又延長,導致每天都不得不熬夜做作業。
小安媽媽在認真反思之後,和孩子一起列出了作業計劃。
先完成比較頭疼的數學,再完成物理練習,然後聽寫英語單詞,最後完成孩子最不發愁的背誦語文課文。
如果作業完成的順利,可以閱讀她喜歡的書。
在這期間,也曾發生的矛盾,但媽媽一改往日的急躁與催促,用自己的耐心把克服拖延的計劃堅持了下來。
四.5秒法則
從失業的家庭主婦到人生贏家的梅爾·羅賓斯曾提出了克服拖延症的決勝法寶----5秒法則,被稱為史是最簡單粗暴的戰勝拖延症的方法。
在幫助孩子戰勝拖延時,這條適用於成年人的方法如果運用得當,也將是一把利器。
她在TED演講舞臺上大講5秒法則,引起聽眾的瘋狂響應,然而 5秒法則操作卻十分簡單。
當你想做一件事時,5,4,3,2,1…開始做!!!
為什麼是5秒而不是8秒或者10秒?
梅爾說:如果你沒有在5秒內採取行動,你就會拉起緊接剎車,殺死了想要行動的想法。
所以,行動之前5秒的儀式剛剛好。
這個5秒法則幫助很多重度拖延患者擺脫了困境,取得了連梅爾本人也沒有到的神奇效果。
後來,她重新整理,出版了《5秒法則》這本書,據說很多讀者都受益匪淺。
那麼,改變拖延不只有法可循,改變的時間也是如此之快,只需要5秒就夠了,也許父母和孩子也可以試試梅爾的5秒法則。
對付拖延症,人們已經嘗試並總結出好多切實有效的好辦法,行動起來,相信明天會更好!